..续本文上一页便,那么,赞人爱人是道,骂人打人也是道,行善做恶皆是道。孩子犯错,父母视因缘需要打孩子,你说父母慈悲不慈悲?学生懵懂,老师依教育原理骂学生,你说老师所为是不是恶行?打骂并非不可,但须智慧驾驭,若是打时骂时动了恶念嗔念,或是根本以恶念嗔念为之,那就与爱心大大背道而驰。另外,如果说这个家伙很可爱,所以我凡事对他好,尽量帮助他,这并不是真慈悲,因为出发点在于自己的喜好,表面为了别人,其实为的是自己,还是自私自利,这绝称不上菩萨道的。
菩萨道是完全没有条件的,对你好就对你好,此乃生命本然,天经地义,不须什么前题。善事一做便过去了、忘了,没事啦,若还要挂记着“我曾给他好处”,念念不忘,那真自生烦恼,露出自私自利的尾巴,再也无法“安住无量诸行中”了,又如何能真正“了达一切神通力”,证到三世请佛菩萨无量无边的大神通境界呢?谈到神通,前面“速疾周遍神通力”我已稍作说明。不要误认得个千里眼、顺风耳,能够听闻远地的事物,或者了知宿世因果,静坐飞升,这些才是神通,那便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现在大家最好奇的种种超能力,还只是小神通而已,真正大神通要向佛和大菩萨们看齐,并且,一个人能够少私少欲,天天煮饭担柴或做其他事物,服务他人,这即是难能可贵的大神通。老实说,生命本身正是一个大神通藏,心跳是神通,呼吸是神通,扬眉瞬目皆是神通。佛菩萨有多大的神通智慧,一切众生也有多大的神通智慧。学佛为的是穷究这生命大神通藏的究竟奥密,将它弄个清楚透彻,不为任何生命的神通现象所迷惑,若不如此,而以小神小通为尚,乐而不疲,那不就太没出息了吗?下面四句请再以虔敬投注之心唱诵: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同学们如法唱诵)
刚才我们谈到文殊与普贤两位菩萨的法门要一体同修,普贤行愿中自然涵摄了文殊师利的绝等智慧,文殊师利的绝等智慧也自然涵摄了慈悲喜舍的普贤行愿。什么叫做菩萨--菩提萨埵?菩提是觉悟,萨埵为有情,中文意即觉悟有情。大彻大悟的菩萨最多情了,多情即佛心,能够慈悲万物不是坏事吧!甚至多欲也不一定是坏事。你们想不想当皇帝?武则天虽是女的,却当上了。你皇帝都不想当,还想成佛吗?成佛的欲望比想当皇帝,其大小的差距简直不可以道里计。多欲没关系,只要你转得过来,用在利益天下苍生的事业,大家做得到吗?做得到方够资格学佛。若不如此,学佛只求家人平安,自己事业顺利,或者身体健康,长命百岁,耳聪目明,牙痛不痛,晚上睡得着觉,那简直是太小里小气了,婆婆妈妈地求这些蝇头小利,真不够意思。
做人要做大丈夫,学佛要学文殊普贤,一上来便是泱泱大度,气象万千,发大愿行,生大智慧,凡事以别人的利益为紧要,处处为别人好;临境觉照清明,洒脱自在,不依不着,不但洞察事情本末,知晓因应处理之道,并且果断能行,这便是“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智慧具有光明犀利的特质,一清二楚,直截了当,所以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般若智慧犹如金刚,说断就断,绝不含糊,这是勇猛决断之智,不是作茧自缚的小聪明。比如说,如何学佛呢?--提得起,放得下。这是金刚般若,“文殊师利勇猛智”。这两句话学佛人都会讲,那一个做到?像你们两腿盘了这么久,都发麻发胀了,很不好受,说要放下,不麻不胀,行吗?或者麻归麻,胀归胀,老子就是无所谓,能吗?说提起就提起,说放卞就放下,提起放下任运自在,这是大丈夫、大英雄,也是学佛人的真本色。
诸位以为佛法在哪里?佛法就在你我的日常生活里,一切现成,待人处事,无一不合乎慈悲喜舍,遇事临境自自然然无着无依,这样便是菩萨行,健康明朗,雍容大度,将幸福快乐带到人间的每一个角落。千万不要一接触佛法,愈学愈放不开,愈学愈提不起,忸忸怩怩,缺乏信心,说什么:唉啊!我不行,还没有修好,等我修好了再来。等你修好,我早就完蛋了,我需要你现在救我,助我一臂之力。你做得到吗?
“文师殊利勇猛智”,智慧是需要勇气与魄力的,但“勇猛”并非凶霸,并非野蛮,你说:老子这三天三夜不吃不睡,坐在这里,非入定不可。这种傻劲有点可爱,却是蛮干,没有智慧配合,不是办法。
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看清如何追寻生命的出路,毅然决然抛弃王位不干,出家精进修行,这是一种不世出的大勇猛智。我们平常做事有此等精进的魄力吗?比如有人掉了十块钱,找了三天,晚上睡觉都还魂索梦牵,也有人被随口骂了一句,一辈子刻骨铭心,难以释怀,这是何等的痴心!
我小时候有一回妈妈在煮菜,一看酱油没有了,便叫我至邻近店里舀一碗回来。我第一次去买酱油,觉得很神气,舀好酱油后,怕它溅倒出来,因此很在意地边走边看着手上的碗,结果愈看愈摇,愈摇愈看,走到半路,端碗端得太紧,一下砰的一声,整碗酱油都打翻了,惹得街上的邻人指指点点,笑我连碗酱油都端不好。可是我头都没低,地上的酱油也不看一眼,又跑回家,重新拿一个碗再去舀。这回我懂了,端到酱油,看都不看,倒不倒都不放在心上,一路很快就走回家了,事情就是这样,你越在意,越加造作,往往就越难稳定,越不平衡,对于这一点,练过武的人应能体会个中三昧,静坐也是一样,后来有人问我:“你那碗打掉了,为什么头都不低,看都不看一下呢?”我说:“都已经掉在地上了,再去看它干嘛?”平常我们若是打翻一瓶酱油,大概要在那里看个半天,一直感到可惜,然后去捡那瓶子,摸摸酱油,却又怕手弄脏了,往身上一擦,反而将油迹沾在衣服,气得心里、口里直骂该死。这不是很笨吗?破了就破了,盯在那里自怨自艾,何苦啊!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这两句意思很清楚,不再多讲。不过回向一辞,除了前面曾有的解释外,还有一种回转来反省自己的意思。反省即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深入清澈的反省,更是生起大智慧的先决条件。做人要学坏、作贱自己很容易,好的言行要培养成功却相当难,恶业易就,善果难成,有人就是想做好事,却因缺乏智慧,弄巧成拙,无形中反而造了恶业的。所以善根成就,须以智慧为前导,依止般若正观,这便得向文殊、普贤二老看齐了。请大家收摄身心、虔敬专注再诵念下八句: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同学们如法唱诵)
回向善根,此乃三世诸佛所同共称扬赞叹,一切所想所行皆是为了利益众生,这是诸佛菩萨所教示的“最胜大愿”,此一目标志向,正是学佛行者,终生致力,世世投入的生命事业,所以说“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那么,这利益法界一切众生的善根因缘,终将归向何方呢?--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就广义言,普贤行愿终究所成就的是一个圆融十法界,至真至善至美的佛国净土,西方阿弥陀佛的国度可为代表;就狭义言,我们这一辈子学佛,修习普贤愿行,可发愿至临终时,没有任何障难,痛痛快快地死,安安心心地死,像有些阿罗汉一样,“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了无遗憾,无忧无惧,于一念顷,往生净土,暂时请假不来这个世界。
比如济公和尚,今年要走,他有位供养他几十年的徒弟并不知道,在前一年请他写一幅字,济公不肯,后来要分手时,才写了一首诗给他:“五月西湖凉似秋,新荷吐蕊暗香浮,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五月的西湖虽是夏天,却凉快如秋,湖中荷花遍开,香气四溢,然而明年秋天花谢时,写诗的人又到哪里去了呢?“把酒问花花点头”,这句颇有一切尽在不言中之意,并且闻不到任何哀伤失意的气息。济公写完,笔一丢,第二年真的就圆寂了。古来多少祖师生来死去,说走就走,抛掉这具骨头,好像丢弃一把泥沙一样,毫无任何挂碍,也没什么障难,从心所欲,自由来去,何等洒脱自在!这便是“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后面再接唱下去: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同学们如法唱诵)
我曾说过,阿弥陀佛不只一位,阿弥陀中译为无量光,意即一片无限纯净的光明境界,往生阿弥陀佛国土,生是必定生,往不一定往,不来也不往,就在这里,即此一心,无量光,无量寿,清净圆明了不可得,便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再说,到西方极乐世界后便一了百了了吗?--不是。到那里是去留学,进修佛法,完成普贤愿行,普度一切众生。普贤行愿品这里便写得明明白白: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学佛未成佛前要度众生,成了佛还是要度众生,自始至终没有第二念,只是要将一切利乐归于别人身上,所以佛可说是社会真正的大福利专家。最苦难的时代,最苦难的地方,正是诸佛菩萨与所有学佛行者,布施身心、耳目、骨髓的最佳场所,要修普贤行,就得往这个火坑跳。什么是佛境界?--众生得到喜乐便是佛境界。大家须要抱定一个主义,以大智慧,清除自己自私自利的小心眼;以大智慧,善观因缘,尽心尽力如法图利别人。下面经句再顺着唱下去: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同学们如法唱诵)
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佛境界里,“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所以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必须念念清净。我问你们清净从哪里来?从不清净里头来,因为有一个不清净,所以来求一个清净。假如一切都是清净…
《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