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只要修到某一程度,你要求普贤菩萨临坛加持,他就会一下乘着他那只大方阔步威势凛凛的六牙白象来了。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回向的观念在佛教里是个重要的课题,我以前也常提到这方面的道理。你们当中有人认为回向就是回转过来,虽然修行人将所有功德善业回向某斋主或一切众生,其实这些功德善业最后还是回归到修行人自己身上,反之恶业亦同。这个说法大致可以,但还是仅止于理上的解释。又有人说回向就像现在流行的飞盘,用个方法丢出去后,它在空中飞行一下必又回旋回来原处。这样讲算不错,比较生动切实些,然而仍属比量之论。有位同学某次精诚专注念诵心经,当他末了动念以此回向给某位遭逢意外的道友时,竟看到一道光明从自己身上射出老远,最后又回旋掉落自己身上,感到非常奇怪。大家想想,对于回向的道理,此例一举不就有点不言而喻了吗。
回向二字,其理至深,若要详述,答案也不仅止于上述一端,其中还牵涉到佛法许多形上与形下相关的问题,简单而言,就是整个宇宙与生命的轮回。轮回说是三世,三世其实是同时,所以你一起心动念,一言一行,不管是善是恶,当下便是同等的报应。你大力拍桌一下,桌子已同时分毫不差地回敬你所拍之力,这是因果同时,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在此希望诸位特别警惕,你我日常生活上种种贪瞑痴慢疑的表现,在第一个念头、第一个动作出去之时,同时第一个得利或遭殃的就是自己。比如,你跟别人大发脾气,别人尚未吃亏,你自己那种意识愤然,心神晃动,血压升高,心脏跳动加速,气息混乱澎湃的身心作用,早已大大地伤害了自己,何苦来哉?!
因此,回向的意义也就是一念之间的果报。易有云:“无平不坡,无往不复。”平路走了一阵,再来必定是上坡或者下坡,上坡或下坡过了,接着又会平坦之路出现,这种反反复复的现象是自然之理,如何出去的便如何地回来,发善念则感善果,做恶事必得恶报,这之间的因果循环纤毫不爽,切莫将回向变成佛法上的口头禅,有口无心。回向即是大布施,彻底布施,学佛者一天修行下来,或者一月一年一辈子,生生世世,所有修习的善行功德,悉数毫不保留地回向给一切众生,不求回报,甚至一切众生的苦难全都转到我身上来,无边业苦一肩挑,学佛若能具备这么大气魄的回向力,那不得了,当下便得成就,当下即是普贤,这是何等的慈悲与智慧呢!故曰:“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请再接唱下面四句: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成与彼皆同等。”
(同学们如法唱诵)
四句偈的唱诵方法--软修法门,要你们注意华严字母,唱时气不要断,也不准有花腔小调的声音。现在你们听听王凤峤老师以京戏的唱法唱四句偈,主要是让你们了解什么是声明,以及软修法门的道理,和如何才能唱出安详的庄严,清净的境界。(王老师唱一段三国志中击鼓骂曹的平剧)
佛教的梵唱完全是从昆曲演变过来,至于古代所说的鱼山梵唱,是不是这个音呢?非常成问题。若要真正研究佛门真正清净梵唱,京戏、昆曲、南管等都要了解,而且声明更要通达,然后创造出一个绝对清净,一开口就是梵音清净,令人一听妄想杂念就没有了,有如此境界时,那这软修法门的唱念就功德无量了,诸位好好研究,不要轻视此软修法门的方便力,同时要与华严字母的咒音配合研究,再以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的修法,回转过来自己听自己的声音,达到“入流亡所”的境界,再进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一切感应就来,一切成就也来了,那悟道又有何难呢?就凭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就可以悟道,为什么我连唱念也要时时盯住你们呢?其理由即在此。
世界上的人都会讲话,但没有几个声音好的,你看许多人讲话不是结结巴巴讲不清楚,就是话一出就令人讨厌,但有些人讲话令人听起来很舒服,或者非常庄重,或者非常有力量,这都是多生累世,口业清净修来,现在李传洪先生也来唱一首吧!(李先生所以他以唱情歌为他的修持法门。师示:普贤菩萨比你还多情,只要你以恭敬心清唱你的情歌,绝对有功德,你放心,普贤菩萨不会怪你的。李先生唱一首名为“追寻”的曲子。)
他唱这首还满有意义,就是要大家去追寻永远的光明,我们要追寻永远的光明在哪里呢?所以普贤行愿品的偈颂,大家要好好研究,如何去追寻唱出最清净的梵音,“若将此心以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这要注意的,现在继续讲经文的偈颂。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
普贤菩萨的愿力是学佛必须跨出的第一步,说是第一步,其实真跨得出,一下便达佛法的究竟处。普贤在哪里?就在诸位的生命上现,看看你的眼睛是否流露慈悲喜舍的光辉,看看你的举止是否时常散发庄严安详的气息,这便关系到当事者的身口意三业清净与否,有几分清净使现几分普贤。并且所谓清净,乃是连这一念清净之心都清净,这便是佛的境界,身口意三业清净,一切行为清净,十法界所有的尘尘刹刹悉皆清净。
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等诸大菩萨的清净愿行所成,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则是我们这一群众生身心行为的业力所成,只因大家心不清净,行止不平,故有高山、平原、川海、谷壑等差别现象。
今天下午吴老师曾经告诉我他羡慕大家能有此份福报,安然在这里的禅堂用功办道。这是世局诸种因缘机遇使然,留下这片“净土”,大家千万要善加珍惜,好好把握时节因缘用功。还有这个禅堂也是一个刹土,不离因缘和合之理,其中一个大因缘便是从智法师一心要为佛教做点事的愿力,几年来一直坚持不变,他这一念心就是宝贵的普贤行,也构成了这个“禅堂刹土”。所以说一念一刹土,这是绝不虚妄的。
另外,有关学佛行善,须要以智慧为前导,这是我每次讲演都强调的,智慧即般若,般若为诸佛之母,学佛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同一件事有智与无智分别做起来,差异很大,当然果报也成天壤之别。普贤说是普现,现个什么?--智慧。这些早就谈过很多,不再赘言。以上简单说明“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上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再来接读下文:
“我为这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披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同学们如法唱诵)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在佛教里文殊与普贤是同等并称的两位等妙二觉大菩萨,文殊表智,乃七佛之师,一切智慧之师,而普贤则象征智慧的实行。普贤菩萨在华严经有现在我们念诵的十大行愿,文殊菩萨在“大宝积经”和“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也有崇高伟大的十大行愿。大家想要打好大乘道的基础--普贤行愿,非得修学般若智慧不可,这就要将普贤与文殊两位菩萨的深妙法门一体同修了。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上一句的“彼”字指的就是文殊与普贤,学佛要得究竟成就,先须将他们两位前辈种种礼佛赞佛与济世利生的事业圆满完成,圆满了文殊与普贤的事业,亦即圆满了自己在佛道上的修行,说得干脆一点,不管是一开始或者到头来,文殊、普贤就是我们自己,愿力的发起与智慧的观照缺一不可。
大家到这里来,一开始我便希望每个人都由普贤行修起,所以常常半开玩笑地说:只怕你不成佛,不怕你没有众生度。我们现在唯一的事业是成佛度众生,既然出家学佛,这个志向乃是本愿,为什么不好好地将它彻彻底底地贯彻到底、实现到底呢?不然认清自己的动机意愿,知道自己心不在此,干脆收拾行李回家睡睡大觉、看看电视,不再自欺欺人,那也很好。也许你会说:这些我是已经在修在做了啊!那么,请问你百分之百尽心尽力了吗?是否有时生起疲倦之感?学佛一事的标准是要做到“尽无余”和“恒无倦”,事无大小,一切的一切圆满成就,绝无遗漏;三际平等,无穷的未来如同目前,永不疲厌。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即此坚固一念,天长地久,海誓山盟,生生世世, 投注身心性命,毫不保留,这样才是奉行普贤行愿品的真行者,才是真普贤。请再接唱下四句: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同学们如法唱诵)
所谓修行,其实就是彻底修正自己的心性行为,由里至外,巨细靡遗,完全加以确确实实的检点与改善,此即是做为一个修行人至死不渝的生命主题,必须永远追求达成的生命事业。佛法无量无边,修行人的学佛事业也无量无边,大家想要做点好事,但须知道善行永无止境,若是平常做了一点,甚至不少,便自以为善行累积很多,不得了。这么想法就未免显得小气了。
学佛者最宝贵的是心量无限宽阔,容得下天地万物,做人处事皆以利益他人为出发点,即便做了一辈子的善事,此亦义所应为,理当如此,岂足挂齿,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人活着就是要为别人好,难道你是出生来干坏事,惹人讨厌的吗?或者是来当个饭桶,无所事事,一点利益他人之事都没有?
请大家千万谨记:“我所修行无有量”,修行是修无量行,此乃千秋万世的生命事业,所要达到的是“获得无量诸功德”,所谓“获得无量诸功德”,诸位特别注意别会错意,要点在于“无量”两字,功德是无量的,不可限量,无所执着,有些人喜欢问我:“你做了很多功德?”我说:“我什么功德都没有。”功德无量,岂有功德?若有功德,即有限量,不合佛法功德真义。
还有功德无量也包含绝不偏颇之意,佛法在善行的对象上是怨亲平等的,不因你对我不好而不利益于你,不因你跟我关系殊胜而特别利益于你,心之根本所拥有的只是一派完完全全利益一切有情的愿行,有时为了合光同尘与度生方便亦能自然示现亲疏与好恶的差别相。只要你真正慈悲喜舍,处处利他,配合智慧方…
《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