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四大”学说与维吾尔医学之关系(杨富学)▪P3

  ..续本文上一页,用于治疗因外来热性因素过多而引发的非体液型热性气质失调疾病。

  2.热法,以热性治疗措施和药物来清除寒症,适治受外来寒性因素影响过多而形成的非体液型寒性气质失调疾病。

  3.干法,利用干性治疗措施和药物来清除湿症,可治因外来湿性因素影响而发生的非体液型湿性气质失调疾病。

  4.湿法,用热性治疗措施和药物来清除干症,适用于外来干性因素过多影响而导致的非体液型干性气质失调疾病。

  很显然,这一辨证方法讲的是人体内气质失调而形成的寒、热、干、湿四种状态。这种气质失调现象都不是由体液引起的,而是“四大”,即火、气、水、土四种物质在人体内运动、变化的结果。

  体液型失调气质调整法则包括致病体液成熟法、致病体液排泄法和失调体液平衡法。其中失调体液平衡法包括以下几种疗法:

  湿寒法,用湿寒性治疗措施和药物来清除干热性病症,对受热性因素影响而发生的体液型干热性气质失调疾病有效。

  干寒法,以干寒性治疗措施和药物来清除湿热性病症,适治于受湿热性因素过多影响所诱发的体液型湿热性气质失调疾病。

  干热法,采用干热性治疗措施和药物来消除湿寒性病症,适用于因湿寒因素过多影响而发生的体液型湿寒性气质失调疾病。

  湿热法则是用湿热性治疗措施和药物来消除干寒性病症的一种疗法,可治疗因干寒性因素过多而形成的体液性干寒性气质失调疾病。

  这一系列辨证施治方法都没有脱离古代回鹘人对寒、热、干、湿四种状态的理解与运用,其理论基础仍然是佛教医学所谓的四大物质运动与互相制约的学说。虽然疾病的变化很多,治疗法相应地也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在佛教医学思想支配下形成的寒、热、干、湿医学理论,始终是维吾尔医辨证、施治的基本方法。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随着佛教与印度文化的传播,佛教“四大”理论与印度医学在古代回鹘人中也得以流行与发扬光大。回鹘人摄取了佛教宇宙观的地、水、火、风理论,吸纳佛教医学之合理内核,结合本民族的医学经验与历史文化传统,逐步形成了独立的医学理论体系。这种理论认为宇宙万物皆由火、气、水、土四种物质构成,这四种物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维持着动态的平衡。人作为宇宙万物之一种,其身体同样也受到这四种物质运动规律的制约,从而维系着平衡。然而,这种平衡一旦出现失调,身体内就会酿成各种疾病,故而在治疗时就必须考虑火、气、水、土所导致的寒、热、干、湿四种状态。这种辨证、施治方法代代相传,一直影响至今,构成了今天维吾尔族医学的基石。

  --------------------------------------------------------------------------------

  [1] 杨富学:《佛教在回鹘中的传播》,《庆祝潘石禅先生九秩华诞敦煌学特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第325~351页。

  [2] 杨富学:《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363~365页;《高昌回鹘医学稽考》,《敦煌学辑刊》2004年第2期,第133~134页。

  [3] G. R. Rachmati, Türkische Turfan-texte. VII, Berlin, 1936, S. 33-34;杨富学《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361~362页。

  [4] 参见陈明:《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0页。

  [5] G. R. Rachmati, Zur Heilkunde der uiguren. II, Sitzungsberichte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Phil.-hist. Klasse, Berlin, 1932, S. 418-431. 参见H. W. Bailey, Medicinal plant names in Uigur Turkish, Mélanges Fuad K

  prülü, Istanbul, 1953, S. 51-56.

  [6] D. Maue, Sanskrit-uigurische Bilinguen aus de Berliner Turfanfunden, Giessen, 1981 (unpbl.), S. 210-227; D. Maue, Alttürkische Handschriften, Teil 1: Dokumente in Brahmī und Tibetischer Schrift, Stuttgart 1996, S. 128-134.

  [7] 《大正藏》第17册《经集部四》,No. 793,页737a。

  [8] 《大正藏》第16册《经集部三》,No. 663,页340b。

  [9] 《大正藏》第46册《诸宗部三》,No. 1911,页106c-107a。

  [10] 《大正藏》第53册《事汇部上》,No. 2122,页984a-b。

  [11] 尤素甫·哈斯·哈吉甫著,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22页。

  [12]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九,《大正藏》第16册《经集部三》,No. 665,页448a。

  [13]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大正藏》第16册《经集部三》,No. 665,页424b。

  [14] В. В. Радлов - С. Е. Малов, Suvarnaprabhāsa. Сутра золотого Блеска, Тексть уйгурской редакши ( = Bibliotheca Buddhica XVII), Delhi, 1992.

  [15] В. В. Радлов - С. Е. Малов, Suvarnaprabhāsa. Сутра золотого Блеска,Тексть уйгурскойредакши ( = Bibliotheca Buddhica XVII), Delhi, 1992, стр. 14-15.

  [16] П. Циме, О Второй щпаве сутры “золто-йблеск”, Turcologica. Festschrift zum 70. Geburtstag von A. N. Kononov, Leningrad, 1976, стр. 341.

  [17] F. W. K. Müller, Uigurica, Abhandlungen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Wissenschaften, Berlin 1908, Nr. 2, S. 13-14.

  [18] 胜光法师,回鹘文作S

  ngqu S

  li Tutung,以前学界多音译作“僧古萨里”或“详古萨里”。后来,匈牙利学者哈蔡(Georg Hazai)在一份回鹘文木刻本中发现一位以汉—回鹘两种文字书写的大译师名字,其确切写法为

  YNKQW S”LY Tutung,而在每页的注码处都标有汉文“胜光法师”字样,显然,二者是相通的,故以“胜光法师”称之。见Georg Hazai, Fragmente eines uigurischen Blockdruck-Falt-buches, Altorientalische Forschungen 3, 1975, S. 91-92, pl. 9, 11, 13, 15, 17。

  [19] [希腊]恩培多克勒:《论自然》(残篇),见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74页。

  [20] 参见G. R. Rachmati, Türkische Turfan-texte.VII, Berlin, 1936, S. 52;杨富学:《回鹘之佛教》,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58页。

  原刊《西域文化论丛》第三辑《穿越苍凉:丝路中印文化交流展神韵》,中国文化出版社,2010年

  

《佛教“四大”学说与维吾尔医学之关系(杨富学)》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