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医学引论(尹立)▪P6

  ..续本文上一页识分析入手,佛学又发展出了一整套调控心身的禅定方法,为人们最终达到自识其心、自主其心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技术手段。因而,佛学中的思维心理科学可谓完整而独到,其意义和价值之巨大,深值得人们去学习、研究、发掘。

  另外,社会科学、生态科学内容同样是佛学必不可少的部分。佛学提倡对人类及其社会、环境的出离,并非如一般人所理解的对人类社会的放弃或逃避。它不仅意味着个人心灵远离贪欲、执著后的清净无染,更指对人类社会、环境的改造,使之美化、净化、升华,使人类出离现有的污浊状态。其内心所深含的对人、社会、环境乃至整个宇宙的无尽的关怀可见一斑。因此,佛学从其诞生之始,社会关怀之情即溢于言表,认识、改造社会、自然的大量的社会科学、生态科学内容在佛典中不断出现。《四阿含》中的许多经典,如《佛说居家八法经》、《善生经》、《佛说玉耶女经》、《佛说孛经》、《佛说了求财法经》、《佛说惠施经》、《佛说堕负处经》和《法句经》等,探讨人间的伦理道德、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经济活动、国家治理等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对待处理这些问题的诸种原则,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仍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在原始律典中,佛陀要求人们应多植草木,美化环境,平等对待一切众生,善待宇宙间一切事物,塑造一个美好和谐的宇宙世界。至提倡无住涅槃的大乘佛学,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普渡众生”为己任,终将佛学与治理社会,改造世界的社会科学、生态科学相融汇。按大乘佛典,一个达到初地的菩萨,才能做好率导亿万民众趋向正道,实现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的大国王。因此各种社会科学和生态科学知识,为学习佛法之人所必备,否则其对佛学之把握亦不会完善。

  以彻底脱除众生疾苦,引导众生达到幸福彼岸为唯一目的的佛学,将世间一切的学问技艺作为其救治手段,如《大般若经》云:“若菩萨摩诃萨不学一切法,终不能得一切智。”在过去,学习佛学当如《解深密经》卷五所云:须于“五明处如实了知胜义谛义”。其“五明”为声明(语言声韵学)、因明(逻辑辩论学)、工巧明(各种工艺技术)、医方明(传统概念的医药学)、内明(佛学),代表了当时印度所有的知识、学问。及至今日科技进步、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根据这一原则,我们不得不谓:佛学当于宗教、哲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生态科学乃至一切新旧学科中求,以此诸种学问、知识为手段,并行不悖、互相补充地加以运用,佛学才能最终达到其根本目的。从此种意义上说,古老的佛学与现代医学在学科性质上何其相似。

  另外,整个佛学作为一门系统、完整的医学,其所隐含的内在整体结构亦可与现代医学的整体结构相契合,主要内容将放在下一节中讨论。

  

  第三节 佛教医学的结构

   一. 现代医学模式对构建佛教医学的启示

  就现代医学而言,随着70年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出现,其整体结构面貌才豁然清晰地显现出来,原来不知归属的各门新兴医学学科,也因之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新模式确定现代医学分为三个层面:生物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生物层面的医学内容全面包括了旧有生物医学模式中发展出来的各门学科,既有作为基础学科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又有作为桥梁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药理学、内外妇儿等传统医学科目,总的特点是把人的生物有机体作为主要的乃至唯一的研究和治疗对象,重在对人进行单纯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检测与治疗。新医学模式的出现,虽然取消了生物层面医学作为医学代名词的地位,但生物医学依然是现代医学中发展最完备、最能代表现代医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一个层面,是现代医学最主要的优势所在。第二个层面--心理层面的医学,包括心身医学、心理医学、精神医学、行为医学等学科,自本世纪初至今才陆陆续续地建立起来,并在医疗实际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其中存在的许多理论上的关键问题却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如人的意识到底是什么?心身互相影响的机制怎样?人类精神疾病的病因为何?这些未解之迷,既说明了现代医学在心理层面研究的不足,更为未来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社会层面的现代医学,不仅包括了目前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医学、生态医学,还包括了目前正在建立和尚未建立的医学与各门自然、社会、人文学科互相交叉渗透而产生的边缘医学学科,如人文医学、气象医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并且,随着人类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人们对社会层面医学的认识日益加深,其在整个医学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显得突出而重要,前途未可限量。但与历史悠久的生物医学相比,社会层面的医学在理论建构上显得过于单薄,缺乏严密的系统性,故在实践应用中亦显得过于零散,不够完备。而它在发展中所表现出的轻理论重实践倾向,更值得人们警惕。

  总的来说,由G·L·恩格尔教授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确立的这种现代医学整体结构,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它使人们对医学的把握有了共同的标准,并为将来医学发展提供了框架蓝图。正是此种医学结构,与作为一门医学的佛学所隐含的整体结构,显示出了一种内在的契合。

  就佛学而言,作为“大医王”的佛陀,为彻底解脱人类疾苦,根据不同自然、社会环境下不同的人所患的不同疾病与表现,对症施治,再加上两千年来其弟子与跟从者的不断补充和发展,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了浩瀚的记载其救治众生的理论与方法的经律论三藏经典,卷轶纷繁,法门众多。有鉴于此,自古及今,人们一直希望能够对浩瀚的佛学进行全面而系统地把握,并为此从各个角度对庞大复杂的佛学体系作了各种各样的划分和建构,因而形成了历史上的诸种判教体系。如将整个佛法按其时间顺序分为五时八教或显密二乘,按内容分为教理行果四部分或境行果三部分等。历史上这些判教体系,一方面的确有助于人们对佛学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由于时代和人类知识发展的局限,古人仅将目光局限于佛学自身内容,以佛解佛,且又偏重于佛学的宗教与哲学色彩,最终把佛学建构成一种独立于其他学问的专门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得今天许多人在庞大的佛学面前畏纫不前,既为深奥的道理所吸引,更为与日常知识差异甚大的纷繁复杂的佛学名相所阻碍。结果,本来与每个人都近在咫尺,只为解决人生疾苦问题而创立的佛学,终被束之高阁,成为一门僵死的古老学问,释迦拯救众生的本怀亦因之隐而不显。因此,对现代社会而言,寻找一种既符合当今人类的思维方式,又顺契于佛学根本道理的方法对佛学进行新的解构与重组,使佛学的真义得到人们的认识,佛学的方法得到人们的运用。这样,佛学契理契机的基本原则才能得到体现,释迦拯救众生的悲心才能在现代感到宽慰。`由二十世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导致的医学观念的革命和医学性质的变化所显示出的现代医学与佛学的日益贴近乃至趋同,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使今天的人们可以更全面、更现代的目光,重新解读佛陀这位“大医王”为人类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佛教医学的“根-识-尘”整体结构

  对宇宙、人生如实的认识和把握,并切身体证这一本来真相,乃全体佛学之精髓所在。正如吕澂先生在《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中所言:“佛学对象的中心范畴是真实。”传统上,佛学分为境-行-果三个部分。“境”所观的对象即是宇宙人生之如本不异、恒常不变的本然真实,“行”则是指修正人的心理行为使之契合于真实,而“果”就是修行契合于真实之后所产生的结果。从佛学作为医学角度来看,所谓境乃是指的众生本来没有任何疾苦的本然健康状态,行则是对众生现有疾苦的认识与治疗,果即是彻底解除众生疾苦,恢复本来健康的医疗成果。

  宇宙人生的实相,在佛学看来乃是一种唯心缘起的法则。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正是依据此一法则,佛学将宇宙人生看作一种由诸多条件积集合和而成的现象,并力求切身地体证这一真相。在理论上,佛学从各种角度对宇宙人生这一因缘合和的基本结构作了描述,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六大、十二因缘学说,乃分别针对不同的人与情况进行宣讲,使其理解宇宙人生的缘起真相。从今天的情况看来,其中的根尘识互相缘起的十八界理论,可谓与现代医学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以人为中心,将世界分为人的生物身体、心理意识和人生存于其中的社会自然环境三个部分的思想不谋而合,最易为今天的人们理解和运用。在根尘识互相缘起的理论中,所谓根,即是指的人的生物性躯体。人有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神经系统),共同构成人的身体。所谓识,则是指人的感觉、认知、思维、感情等心理意识活动。人有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尘乃是通过人的六根与之接触,由六识所认知的外境,包括社会与自然。根据所被认知的方式,可分为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依据缘起法则,根(生物)、识(心理)、尘(社会自然)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同时具足,才能生起感知形成世界和众生。其中任何一者的缺失或出偏,都会使人生世界不完满,产生各种疾苦乃至最终毁灭。而三者之中,又以人的心识作用最大,“心尊心使,心为法本”,为主宰宇宙人生之枢纽。整个佛学正是从根尘识三个方面入手,以人的心识为中心和根本,修正世界人生,救治众生疾苦的。总的来说,佛学作为一门医学,其根--识--尘的整体结构,正与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结构相当。

  1.根――生物层面的佛教医…

《佛教医学引论(尹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