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醫學引論(尹立)▪P6

  ..續本文上一頁識分析入手,佛學又發展出了一整套調控心身的禅定方法,爲人們最終達到自識其心、自主其心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技術手段。因而,佛學中的思維心理科學可謂完整而獨到,其意義和價值之巨大,深值得人們去學習、研究、發掘。

  另外,社會科學、生態科學內容同樣是佛學必不可少的部分。佛學提倡對人類及其社會、環境的出離,並非如一般人所理解的對人類社會的放棄或逃避。它不僅意味著個人心靈遠離貪欲、執著後的清淨無染,更指對人類社會、環境的改造,使之美化、淨化、升華,使人類出離現有的汙濁狀態。其內心所深含的對人、社會、環境乃至整個宇宙的無盡的關懷可見一斑。因此,佛學從其誕生之始,社會關懷之情即溢于言表,認識、改造社會、自然的大量的社會科學、生態科學內容在佛典中不斷出現。《四阿含》中的許多經典,如《佛說居家八法經》、《善生經》、《佛說玉耶女經》、《佛說孛經》、《佛說了求財法經》、《佛說惠施經》、《佛說墮負處經》和《法句經》等,探討人間的倫理道德、家庭關系、人際關系、經濟活動、國家治理等一系列問題,並提出了對待處理這些問題的諸種原則,對今天的人們來說仍有非常大的指導意義。在原始律典中,佛陀要求人們應多植草木,美化環境,平等對待一切衆生,善待宇宙間一切事物,塑造一個美好和諧的宇宙世界。至提倡無住涅槃的大乘佛學,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普渡衆生”爲己任,終將佛學與治理社會,改造世界的社會科學、生態科學相融彙。按大乘佛典,一個達到初地的菩薩,才能做好率導億萬民衆趨向正道,實現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的大國王。因此各種社會科學和生態科學知識,爲學習佛法之人所必備,否則其對佛學之把握亦不會完善。

  以徹底脫除衆生疾苦,引導衆生達到幸福彼岸爲唯一目的的佛學,將世間一切的學問技藝作爲其救治手段,如《大般若經》雲:“若菩薩摩诃薩不學一切法,終不能得一切智。”在過去,學習佛學當如《解深密經》卷五所雲:須于“五明處如實了知勝義谛義”。其“五明”爲聲明(語言聲韻學)、因明(邏輯辯論學)、工巧明(各種工藝技術)、醫方明(傳統概念的醫藥學)、內明(佛學),代表了當時印度所有的知識、學問。及至今日科技進步、知識爆炸時代的來臨,根據這一原則,我們不得不謂:佛學當于宗教、哲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人文科學、生態科學乃至一切新舊學科中求,以此諸種學問、知識爲手段,並行不悖、互相補充地加以運用,佛學才能最終達到其根本目的。從此種意義上說,古老的佛學與現代醫學在學科性質上何其相似。

  另外,整個佛學作爲一門系統、完整的醫學,其所隱含的內在整體結構亦可與現代醫學的整體結構相契合,主要內容將放在下一節中討論。

  

  第叁節 佛教醫學的結構

   一. 現代醫學模式對構建佛教醫學的啓示

  就現代醫學而言,隨著70年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出現,其整體結構面貌才豁然清晰地顯現出來,原來不知歸屬的各門新興醫學學科,也因之找到了自己合適的位置。新模式確定現代醫學分爲叁個層面:生物層面、心理層面和社會層面。生物層面的醫學內容全面包括了舊有生物醫學模式中發展出來的各門學科,既有作爲基礎學科的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又有作爲橋梁學科和臨床學科的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診斷學、藥理學、內外婦兒等傳統醫學科目,總的特點是把人的生物有機體作爲主要的乃至唯一的研究和治療對象,重在對人進行單純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檢測與治療。新醫學模式的出現,雖然取消了生物層面醫學作爲醫學代名詞的地位,但生物醫學依然是現代醫學中發展最完備、最能代表現代醫學技術發展水平的一個層面,是現代醫學最主要的優勢所在。第二個層面--心理層面的醫學,包括心身醫學、心理醫學、精神醫學、行爲醫學等學科,自本世紀初至今才陸陸續續地建立起來,並在醫療實際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其中存在的許多理論上的關鍵問題卻一直未得到根本解決。如人的意識到底是什麼?心身互相影響的機製怎樣?人類精神疾病的病因爲何?這些未解之迷,既說明了現代醫學在心理層面研究的不足,更爲未來醫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天地。社會層面的現代醫學,不僅包括了目前已經建立起來的社會醫學、生態醫學,還包括了目前正在建立和尚未建立的醫學與各門自然、社會、人文學科互相交叉滲透而産生的邊緣醫學學科,如人文醫學、氣象醫學、衛生經濟學、衛生管理學、醫學社會學等。並且,隨著人類科技、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和人們對社會層面醫學的認識日益加深,其在整個醫學體系中的地位日益顯得突出而重要,前途未可限量。但與曆史悠久的生物醫學相比,社會層面的醫學在理論建構上顯得過于單薄,缺乏嚴密的系統性,故在實踐應用中亦顯得過于零散,不夠完備。而它在發展中所表現出的輕理論重實踐傾向,更值得人們警惕。

  總的來說,由G·L·恩格爾教授提出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所確立的這種現代醫學整體結構,已成爲醫學界的共識。它使人們對醫學的把握有了共同的標准,並爲將來醫學發展提供了框架藍圖。正是此種醫學結構,與作爲一門醫學的佛學所隱含的整體結構,顯示出了一種內在的契合。

  就佛學而言,作爲“大醫王”的佛陀,爲徹底解脫人類疾苦,根據不同自然、社會環境下不同的人所患的不同疾病與表現,對症施治,再加上兩千年來其弟子與跟從者的不斷補充和發展,從而在曆史上留下了浩瀚的記載其救治衆生的理論與方法的經律論叁藏經典,卷轶紛繁,法門衆多。有鑒于此,自古及今,人們一直希望能夠對浩瀚的佛學進行全面而系統地把握,並爲此從各個角度對龐大複雜的佛學體系作了各種各樣的劃分和建構,因而形成了曆史上的諸種判教體系。如將整個佛法按其時間順序分爲五時八教或顯密二乘,按內容分爲教理行果四部分或境行果叁部分等。曆史上這些判教體系,一方面的確有助于人們對佛學的認識與理解,另一方面,由于時代和人類知識發展的局限,古人僅將目光局限于佛學自身內容,以佛解佛,且又偏重于佛學的宗教與哲學色彩,最終把佛學建構成一種獨立于其他學問的專門的知識體系,從而使得今天許多人在龐大的佛學面前畏紉不前,既爲深奧的道理所吸引,更爲與日常知識差異甚大的紛繁複雜的佛學名相所阻礙。結果,本來與每個人都近在咫尺,只爲解決人生疾苦問題而創立的佛學,終被束之高閣,成爲一門僵死的古老學問,釋迦拯救衆生的本懷亦因之隱而不顯。因此,對現代社會而言,尋找一種既符合當今人類的思維方式,又順契于佛學根本道理的方法對佛學進行新的解構與重組,使佛學的真義得到人們的認識,佛學的方法得到人們的運用。這樣,佛學契理契機的基本原則才能得到體現,釋迦拯救衆生的悲心才能在現代感到寬慰。`由二十世紀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導致的醫學觀念的革命和醫學性質的變化所顯示出的現代醫學與佛學的日益貼近乃至趨同,恰好提供了這樣一個契機,使今天的人們可以更全面、更現代的目光,重新解讀佛陀這位“大醫王”爲人類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二.佛教醫學的“根-識-塵”整體結構

  對宇宙、人生如實的認識和把握,並切身體證這一本來真相,乃全體佛學之精髓所在。正如呂澂先生在《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中所言:“佛學對象的中心範疇是真實。”傳統上,佛學分爲境-行-果叁個部分。“境”所觀的對象即是宇宙人生之如本不異、恒常不變的本然真實,“行”則是指修正人的心理行爲使之契合于真實,而“果”就是修行契合于真實之後所産生的結果。從佛學作爲醫學角度來看,所謂境乃是指的衆生本來沒有任何疾苦的本然健康狀態,行則是對衆生現有疾苦的認識與治療,果即是徹底解除衆生疾苦,恢複本來健康的醫療成果。

  宇宙人生的實相,在佛學看來乃是一種唯心緣起的法則。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 ”。正是依據此一法則,佛學將宇宙人生看作一種由諸多條件積集合和而成的現象,並力求切身地體證這一真相。在理論上,佛學從各種角度對宇宙人生這一因緣合和的基本結構作了描述,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六大、十二因緣學說,乃分別針對不同的人與情況進行宣講,使其理解宇宙人生的緣起真相。從今天的情況看來,其中的根塵識互相緣起的十八界理論,可謂與現代醫學在系統論思想指導下,以人爲中心,將世界分爲人的生物身體、心理意識和人生存于其中的社會自然環境叁個部分的思想不謀而合,最易爲今天的人們理解和運用。在根塵識互相緣起的理論中,所謂根,即是指的人的生物性軀體。人有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神經系統),共同構成人的身體。所謂識,則是指人的感覺、認知、思維、感情等心理意識活動。人有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塵乃是通過人的六根與之接觸,由六識所認知的外境,包括社會與自然。根據所被認知的方式,可分爲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依據緣起法則,根(生物)、識(心理)、塵(社會自然)叁者互相影響,互相依賴,缺一不可。只有叁者同時具足,才能生起感知形成世界和衆生。其中任何一者的缺失或出偏,都會使人生世界不完滿,産生各種疾苦乃至最終毀滅。而叁者之中,又以人的心識作用最大,“心尊心使,心爲法本”,爲主宰宇宙人生之樞紐。整個佛學正是從根塵識叁個方面入手,以人的心識爲中心和根本,修正世界人生,救治衆生疾苦的。總的來說,佛學作爲一門醫學,其根--識--塵的整體結構,正與現代醫學生物--心理--社會的整體結構相當。

  1.根――生物層面的佛教醫…

《佛教醫學引論(尹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