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修持与心理卫生(陈兵)▪P3

  ..续本文上一页和尚)形象,集中表达了佛教常怀喜乐、予人喜乐的精神。诸乘共修的“四无量心”中的第三“喜无量心”,通过观想众生欢喜、为众生欢喜而欢喜,将欢喜心扩展至无限量,是陪养欢喜心的绝妙方法,为对治嫉妒的特效药。

  

  9、以“舍”宽松心

  

  “舍”谓舍弃、放下、放松,佛教认为是有益的心理状态。舍,主要指舍弃心中盘踞、粘着的贪占、愤怒、嫉恨等烦恼及忧愁、焦虑、散乱等不良情绪,舍弃因过度而变得有害的激动、狂喜、变态慈悲,舍弃贪惜吝啬,斩断不应有的情丝等,使心宽松、平静。舍能令激动的心平静,紧张的心放松,堵塞的心开通,是一种调节自心的重要技术。佛教“四无量心”中的第四“舍无量心”,通过观想,放弃心中的激动和粘着,将舍心扩展至无限,有对治激动、散乱、吝啬的特效。

  

  10、以安忍炼心

  

  安忍,梵语孱提(ksanti),指在任何刺激下心安然不动,是对心理承受力、包容力的锻炼。大乘菩萨行六度中的忍度,专门锻炼安忍,所忍受的对象,包括寒热饥渴病痛等苦,打骂、诽谤、嘲讽、讥笑、陷害等逆缘,赞扬、奉承、歌颂等顺缘,及甚深难解的佛法义理。安忍,须磨练自心,在任何情况下都平静不动摇,临危不惧,临乱不慌,临难不惊,遇谤不怒,赞誉不喜,胜而不骄,败而不挫,难忍能忍,有如盘石,风吹不动,雨打不入,具包容一切、承受一切的海量,这是成就一切世间、出世间的事业所须具备的性格。大乘修习安忍的诀要,是以能忍所忍皆空的如实智能观察,这种方法在锻炼忍力上有特出的效用。

  

  11、以精进磨砺心

  

  精进一译“勤”,梵语毗离耶(virya),指坚忍不拔、持久不懈、百折不回的意志力、毅力、耐力,是人心本具阳性的力量,可以开发、锻炼、增长。精进被佛陀强调为成就世间、出世间一切事业所必须,为佛教诸乘修行道的重要内容,“正精进”列为八正道之一,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正勤”,以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恒令断、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为内容,以精进断恶修善,贯彻所有的修行道。大乘菩萨行六度中的精进度,专门锻炼精进力,以缘起性空的智能观照能精进、所精进皆空为修习的诀要,要求将精进力增长至无涯无际。

  

  12、以禅定凝练心

  

  禅定,为梵语禅那(dhyana)与三摩地(samadhi)之合译,通指“心安一境”——高度专注的心态,佛教认为专注一境不散乱的定心乃成就一切世间、出世间事业所必须,《成实论》卷十四:“一切世间出世间利,皆以定心故得。”专门锻炼定心的禅定,为佛教诸乘修行道的重要内容,戒定慧三学中的增上定(心)学,大乘菩萨行六度中的禅那度,都是禅定的修习,具体的修习方法有南传上座部的“四十业处”,大乘的般舟、一行、觉意、首楞严、念佛等三昧,密教的四部瑜伽,总计多达数百种,形成一家精深博大的禅定学。佛教禅定的特点,是以如实知见的智能为导,强调“无智不禅”。禅宗之禅,更是定慧一体,不拘打坐的形式,即世间而出世间,顿入顿证。禅定修习不仅可以提高专注一境的能力,而且能使身心发生诸多良性变化,令人享受到高级的“禅悦”,有治病、健身、益智延年、开发潜能、伏住烦恼等功用。

  

  此外,佛教还有念佛、念天、念死、持咒等多种治理、锻炼心的方法。佛教徒日常所修的礼佛、诵经、祈祷、唱赞、聆听虚静淡远的佛教音乐等宗教行仪,其实都有调整心、锻炼心、治疗心理疾病的效果。通过多种修习,对心灵从理想、情操、智能、意志、感情、自制力、专注力、忍耐力、情绪等多方面进行锻炼,使人的心理素质全面、高度优化,心理结构从多烦恼、不自主、低层次的凡夫型逐渐提升到智能、慈悲、安祥、精进的完美圣智型,乃至由人而佛,可谓“心灵自我进化”或真正的“超自我实现”。

  

  三.佛教修持与现代心理学

  

  十九世纪末以来,出于对物质科技忽视人心的反对和补救,研究人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越来越发达,出现过结构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多家学说,至今已分出近二百个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心理学是二十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中成果最卓著、对其他学科影响最大者,心理学的日益发达,说明时代人心对认识自己、治理自心的需要在与日俱增。

  

  近现代心理学与佛教关系颇为密切,佛教之学,对荣格、弗洛姆、马斯洛等西方心理学大师的思想给了不少启发,佛教对心灵认识之深刻及其治理心之技术的完善,受到西方心理学家们的由衷赞叹。佛教的思想精华被西方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是一种心理学,中国哲学家熊十力则称佛家之学为“心理主义”1。佛教的修持方法被看作心理治疗技术,其中有些与心理学的治疗方法相通,或被心理学所吸收,如双思惟法相当于心理学常用的“理情法”,观息法等属心理学的“转移法”、忏悔相当于心理学的宣泄法等。佛教修持之道治疗心理、精神疾病,锻炼心智的效果,不断被心理学用观察、试验、统计等科学方法证明。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Dr·SHah教授的研究表明:该国近五分之一的死亡可能是缺乏信仰所致。拥有高尚信仰情操的人,内心比较充实祥和,对物质和名利没有过分的奢求,较少吸烟、赌博、酗酒、暴食、纵欲等不良习惯,因而不会有太大的精神压力,身心较为健康。缺乏信仰者则精神压力较大,容易罹患心理、精神疾病。佛教以正信正归依正见安心,当然具有提高心理健康、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作用。用脑电、心电等仪器和统计方法对禅定、瑜伽、气功的研究结果表明:禅定可以使人体的呼吸、新陈代谢、血液循环、微循环、免疫功能、体温、消化系统等生理指针发生良性变化,大脑额区阿尔法波大幅度增加,精神上的紧张和压力得到缓解,从而发生健身、美容、提高智商情商、开发潜能等效应。大量研究证明:不酗酒、不吸烟、不偷盗、不淫乱纵欲,心情开朗,热心助人,能使心理健康,疾病较少,寿命较长,反之,贪官、盗贼、罪犯、人格卑劣者,及心情不开朗、长期紧张、焦虑、有酗酒吸烟赌博等不良习惯的人,罹患心理、生理疾病的比例高,寿命较短。礼佛、诵经、祈祷,也被证明有心理治疗之效,日本池见酉次郎的《自我分析》中说:“如果大声反复地朗诵祈祷的文句和佛经等,可以将长久积郁于心,即刻就要爆发的怒火、怨气以及其它激烈的情绪和感情,以平安的方式发散出去,起到净化心灵的巨大作用。”2

  

  在心理学界吸收改造佛教之学以发展自身的同时,佛教界适应时势人心,从心理学、心理治疗的角度向世人介绍佛法,将佛法心理学化、现代生活化,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澎湃的潮流。东杜仁波切的《西藏医心术》一书,将藏传佛教宁玛派的观无我、念咒、观想光明、观呼吸、禅定等传统修持方法,作为心理自我治疗之道,用具有诗意的现代语言介绍给西方人,获得广泛欢迎与佳评,美国治疗医学研究所所长Dean Qrnish, M.Dtic 题词:“阅读这本绝妙好书,本身就是一种治疗过程。”3土丹却准法师的《开阔心,清净心》从心理卫生角度讲解佛法,亦颇为吸引人。台湾郑石岩教授的《清心与自在》《精神体操》《过好每一天》等三十多种心理学著作,结合佛法、心理学,以大量心理谘商、治疗案例为依托,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开出了种种心理自疗的处方,其内容包括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很大。法国一行禅师的《活得安祥》等系列著作,畅销欧美,主要从心理调摄的角度极其艺术地解说禅宗在现代生活中的活泼应用,教人愉快地活在当下,培养爱心;他在世界各地举办的静修,参加者颇众,“静修之后,很多人已经能够解决自己的内心冲突,恢复与家人的交流对话。”4新世纪的新人中,自不乏亟求了生死、见性证果或往生净土的传统型正信佛弟子,但更多的社会人士希望的,大概是从佛法中得到医治现前心理、精神疾病,达到心理健康的灵丹妙药,希望佛教法师们充当高级心理医师,指导人进行心灵锻炼,解除心理、精神疾病的痛苦。适应人们的这种需要,从心理学、心理卫生的角度讲解、实践佛法,无疑是弘扬人间佛教的重要途径。

  

  对现代心理学而言,佛法是一座蕴藏丰富、开采价值极大的矿山。佛法对烦恼根源和深层心识的详尽解析,尤其是大乘如来藏学关于心性的指示,对心理学可能有永恒的启迪意义。佛法以无常无我等正见修观以消融或转化烦恼的方法,对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学的治疗法,大概会有点铁成金之效。心理学向纵深发展,很可能与佛法同趋一轨。弗洛姆说:“如果把弗洛伊德变无意识为意识的原则推到最后,我们就接近于开悟的概念。”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超自我实现,也应以成佛为极限。佛法从超越生死的需求着眼解决人的心灵问题,其作用和角色,大概也不是以精神心理疾病治疗和心理卫生为本的心理学所能完全替代。心理学虽然发展迅速,但各种治疗方法,疗效并不理想,即与其理论的粗浅、漏洞,及重治疗而轻锻炼、而且治疗不能及于病根相关,有待于从佛法等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汲取营养,不断发展。

  

  对佛教来说,现代心理学起码应该看作一门最具参考价值、挑战意义的新学说,从“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第一义,甚至应将心理学的成果看作佛法的运用和发展。佛教应该用心理学的观测、实验、统计等科学方法研究佛教的修行实践和理论,整理和发展传统的修持之道,对佛法作出容易被现代人所理解接受的阐释。应该批判地吸收心理学的正确理论和系统脱敏、厌恶、发泄、笑、逆转意图、阴性强化、模仿、满灌、认知、支持、暗示、疏导、催眠、自由联想、娱乐、婚姻等多种多样的治疗方法,并高屋建瓴,对心理学的偏弊提供批判。现代心理学与佛学,应该相辅相成,心理学的成果,对佛教修持而言,亦不无助益,正如弗洛姆所说:“精神分析的澄清作用可以帮助学禅者避免幻相,而消除幻相正是开悟的条件。”6佛教的修持体系虽然精深博大,但佛教徒能很好掌握、灵活运用者,并不是很多,不少人是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后才拜佛、求佛、学佛的,往往有精神、心理问题乃至疾病,以这种心理基础学佛,若缺乏正确指导,有时可能会加重心理病态,乃至被“魔事”干扰而成为精神病患者。佛教修行尤其是出世间法的修习,如果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如具正见、有明师指导等),可能出现偏弊,如观无我可能会更加迷失自我,观无常、苦、空可能会极端厌世而自杀,或难以与他人交往,感到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修禅定则容易遭遇魔事或得“禅病”,修忏悔可能会加重罪恶感。这些情况,佛经中也有所指陈,列有对治方法,但不是所有的佛弟子都能掌握运用。康菲尔德的《心灵幽径》一书,根据自己多年修持和心理治疗的经验,列举了佛教徒中的种种神经质及治疗方法,贡献巨大。今天学佛的第一步,应该是调整心态,有心理、精神毛病者应先治好病,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合格的现代人,掌握种种自我治疗、自我锻炼心智的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才谈得上参禅入定,了生死、出世间。就此而言,先学习佛教治理自心之学,吸取心理学调理心态、治疗心理精神疾病的多种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组织人力对佛教心理学进行深入的、科学的研究,摄集佛教传统及近现代心理学的成果,编写出有深度、具可读性和实用性的佛教心理学教科书,及各种普及性的佛教心理学读物,开展佛教心理谘商,是一项很有意义、功德,非常需要的重大工程。

  

  注释:

  1、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释·撰述大意》页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公克、晨华译《自我分析》页67,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3、郑振煌译,《推荐与佳评》页6,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4、明洁、明尧译《活得安祥·中文版前言》页3,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

  5、王雷泉、冯川译《禅宗与精神分析》页185,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6、王雷泉、冯川译,,《禅宗与精神分析》页187,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佛教修持与心理卫生(陈兵)》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