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趣妙联(邱素云)▪P10

  ..续本文上一页”“无明”,指痴闇之心,体无慧明。又是一切烦恼的异名。这副对联著重在从修持下功夫。光从空理去作玄想,越想越糊涂;不如实际从体证自性本来清净来契入佛地,圆成佛果。

  有联说:“云月相同;溪山各异。”“云月”,比喻障尘和人心。没被层云遮蔽的月亮就像不被障尘染著的自性,是我们内心的真佛,禅师们对这种境界有种种称呼,如“本来面目”,或者也可说是“本来的风光”、“无位真人”、“父母未生之前”、“天地未分之前”、“主人公”等。“溪山”,比喻万物的存在,也可说是“诸法”。万物纷陈,各自有不同的形貌声色。有人说:“佛法虽好,难渡无缘之人。”浑圆的明月自在胸中,修习佛法,多从“无无明”处下功夫,便结下悟道的善缘。

  67 慧风扫荡障云尽;

  心月孤圆朗中天。

  用智慧的清风将障蔽人心的层云扫荡尽净;心中便出现一轮明月像朗照天心一般。

  宋代陆游《排闷》:“君能洗尽世间念,何处楼台无月明?”人如果能运用智慧的力量,把一切障蔽人心的染著完全扫荡干净,又有什么地方的月亮不圆明可爱呢?能看得见天心的月亮,那是因为自己心中先有了一轮清朗的月亮的缘故。“谁家无明月清风”,人人本自具有佛性,人渴望纤尘不染,但人不可能纤尘不染。六祖惠能的“本来无一物”,否定了所有存在的东西,而认为万物皆空。

  苏轼有一首咏叹未曾染色的白绢的诗说:“素纨不画意高哉,倘著丹青堕二来;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以绝对空的“本来无一物”,这种真实体证所修至的纯净的心来观看,当小我和我执以及自私欲念都成空时,就剩下真如的我了。能作如是的观照,就能感受“无尽藏”的意义。花、月、楼台的美,都是有极限的;但宇宙所赋予万物的一切,却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花、月、楼台的美也是无穷无尽的。觉悟一切皆空的佛理之后,万象之美仍森罗在眼前。怀让禅师说:“说似一物即不中。”佛性无从说起,非东西可比拟,甚深难思议,冷暖自知。可知从眼见耳闻中认真修持,但不能执著见闻,才能一直到无所见,无所闻;然后,达到正见正闻的果地。

  68 竹密岂妨流水过;

  山高那阻野云飞。

  这是唐代乐普元安禅师主持的禅堂典菜园劳务园头善静之语。见《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及《中国禅宗语录大观》。

  竹林虽密,岂会妨碍流水通过;山峰虽高,怎能阻止野云飘飞?

  有个僧人打算辞别乐普。乐普问他:“四面是山,你往哪儿去?”僧人无法应对,乐普限他十日之内作答,如契中旨意才准他离去。僧人散步菜园中苦思冥想,得园头善静代拟此联作答。乐普为之赞叹善静的高才。

  和这副对联相似的有“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竹密无妨水过;山高不碍云飞。”“长空不碍白云飞;竹密不障活水流。”萧汉杰题赠白正忠联改作:“窗小能留月;檐低不碍云。”又有人引此联题窗洞,将上联“能”改作“惟”。有佚名题庭园联:“窗白能留月;墙低不碍山。”

  明代陆绍珩《醉古堂剑扫·卷五素》:“流水相忘游鱼,游鱼相忘流水,即此便是天机;太空不碍浮云,浮云不碍太空,何处别有佛性。”“相忘”是庄子的修为,“不碍”是佛家的体性。《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安住在无所住中,便能找到洗心的活水,反观明净的自性,既能欣赏缱绻天际的流云,又不会以幻作真,那么就好像《永嘉证道歌》所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便是成佛有份了。

  69 万古长空;

  一朝风月。

  这是唐代天柱崇慧大师(七五八——七七九)之语。

  万古以来,就如如自在著无边无际的太空;一朝之中,风的流转月的圆缺都含摄在里面。

  《传灯录·卷四》记载:有人问崇慧大师说:“达摩未来此土时,还有佛法也无?”崇慧大师反问他说:“未来时且置,即今事作么生?”这个人不知如何回答。崇慧大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宇宙真理像长空,万古存在;每一个悟道有得的人,像偶尔出现的月色,偶尔吹过的清风。但是月色和清风也是长空的一部分,所以想要修道,只要回到自性,照自己的本分去参悟就是,与达摩已来、未来无关。万古一朝,一朝万古。宇宙真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长空里有风月的流转圆缺,而风月也不碍长空的如如自在。人本具的佛性,发用时也可以“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惟有勤修精进的人,才能懂得真正的风月;也唯有能参透长空之美的人,才能做万古的追求。

  崇慧大师出牛头一系。祖师牛头山法融禅师(五九四——六五七),为四祖道信大师旁出,人称“牛头禅”,为中国禅宗分派的嚆, 矢。牛头宗风,使禅宗老庄化,立“尘空为道本”,主张“于空处显示不空妙性”,明诸法如梦,以休心不起,本来无事为悟,丧我忘情为修。

  70 观空有色西江月;

  听潮无声南海音。

  这是一般家庭观世音佛龛应用联。横披为“大慈大悲”。

  观想诸法体性本空,有色相契入佛地的是西江的皓月;倾听潮水妙演圆音,使人悟道的无声之声是南海的佛音。

  “南海音”,南海的海潮音。传说观音在普陀山听海潮音而悟道。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因地处东南海滨,所以中国人又称观世音菩萨为“南海观世音”、“南海佛祖”。“观音”,原译为“观世音”,因唐代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简称。《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记载,观世音菩萨以大慈大悲为德性,身受苦难的人只要念诵祂的名号,“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佛地经记·卷七》中说,观音为救度世间众生,随三界六道的不同需求而显化身相。

  眼见耳闻,都是缘起性空,因为缘起的有,自性的空,所以法无定法,实相无相。尽管无声无相,仍需“善观”、“善听”,以苦难做为逆增上缘,一切观自在,空中觉妙谛。近代明度禅师说:“真正会听的人,要听无声之声;真正会看的人,要看心内的世界。”体证观音的智慧,洞悉世事,时时反求诸己,不要让心在五欲六尘的外境上流转,就不会起惑造业,频生无明烦恼。(参见星云大师《心甘情愿·不见不闻的世界》)

  71 竹影扫阶尘不动;

  月轮穿沼水无痕。

  明代洪应明《菜根谭》中引用此语,但只说“古德云”。其实这是唐代雪峰义存禅师之语。

  竹子随风摇曳,影子映在台阶上,,好像扫帚扫地一般,但台阶上的灰尘并未拂去;月轮穿过池塘,月光照射在水里,但水面上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这副对联动中有静,显示了禅者虚心应物,悠然忘我,心中一丝不挂的空灵与自由的情境。唐代大颠禅师注《心经》:“不生不灭”,引用此联,但下联“沼”作“海”。禅师认为即心是本体,只要守住本体,视外物如过客,就能不为所动,保持六根清净。就投影、出声的万物而言,本身亦无心留声,无意留影。

  《菜根谭》中又载:“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风吹到稀疏的竹林里时,竹叶沙沙作响,风吹过后,在竹林里不曾留下一点声音;雁子飞到寒潭的上空时,影子倒映在水中,雁子飞走时,影子也跟著消失无踪了。所以有德的君子,事来心现,事去心空,不会把事情一直放在心上,耿耿于怀。《禅林句集》云:“雁无留踪之意;水无取影之心。”又云:“雁无留影之心;水无映像之意。”宇宙自然,随缘起灭,来来去去,不动心也不动情。禅师也示人以不著色象,不留声影来化解为世情缠缚的烦恼,凡事拿得起,放得下,则此心空明,自由自在。

  72 日日是好日;

  年年是好年。

  上联是唐末五代禅宗五宗中,云门宗的创立者文偃(八六四——九四九)对众开示法要之语。下联为某禅人所对书成,悬挂禅堂。

  无论如何,每一天都是美好的日子;只要有心,每一年都是美好的年头。

  禅,在某一方面,意指著无念。禅者在念头产生时,也同时从念头里跳开,当自身完全处在无念的状况下,就能以超然的立场看待时间,舍弃今天是好日子或坏日子的观念,不能有自我中心的想法,禅心所在,日日好日。禅者行走人间,放旷任运,开悟的心中,不著人我、凡圣、善恶、染净、动静、好坏,尽管万物千差万别,外境千变万化,真理没有不同,即相即真,即心即佛,通贯十方,三界自在。

  这副对联流衍出不同的创制:佚名题:“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人能放下偏执的邪妄之心,让心灵自在无碍,自能悟今是而觉昨非,无一日不觉美好,无一时不觉美好。

  当代圣严法师题:“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满月。”圣严法师于民国五十六年(一九六七),第二次至美浓璎珞关房入关修道,订名为“疑似曹洞默照禅”,并以此联说明其中境界,身在禅中不见禅,心中一片澄净清朗。能让我们真实拥有的时间只有眼前当下。此时此刻,好好把握,踏实度过,那么,语默动静,身心都能安然。

  73 道在眼前安用觅;

  法非心外不须夸。

  这是清代何绍基题禅堂联。

  道就近在眼前,何须四处驰求,苦心寻觅呢?法并非在心外,不须夸大言说,捕风捉影。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法相宗认为,现象世界的一切万物,只是心识和心识所变现出来的世界。禅宗达摩祖师的四圣句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果众生以佛的心量为心量,便能体证圆满无缺的真理。此刻当下,就是圆满佛性的当下。不仅不必向外觅取,更毋需侈言,甚至不必透过种种禅观、持咒、苦修、苦行等,只在世道人情中去领悟佛理。

  有和尚问道:“如何是佛?”法忠禅师回答说:“莫向外边觅…

《佛趣妙联(邱素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