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趣妙聯(邱素雲)▪P10

  ..續本文上一頁”“無明”,指癡闇之心,體無慧明。又是一切煩惱的異名。這副對聯著重在從修持下功夫。光從空理去作玄想,越想越糊塗;不如實際從體證自性本來清淨來契入佛地,圓成佛果。

  有聯說:“雲月相同;溪山各異。”“雲月”,比喻障塵和人心。沒被層雲遮蔽的月亮就像不被障塵染著的自性,是我們內心的真佛,禅師們對這種境界有種種稱呼,如“本來面目”,或者也可說是“本來的風光”、“無位真人”、“父母未生之前”、“天地未分之前”、“主人公”等。“溪山”,比喻萬物的存在,也可說是“諸法”。萬物紛陳,各自有不同的形貌聲色。有人說:“佛法雖好,難渡無緣之人。”渾圓的明月自在胸中,修習佛法,多從“無無明”處下功夫,便結下悟道的善緣。

  67 慧風掃蕩障雲盡;

  心月孤圓朗中天。

  用智慧的清風將障蔽人心的層雲掃蕩盡淨;心中便出現一輪明月像朗照天心一般。

  宋代陸遊《排悶》:“君能洗盡世間念,何處樓臺無月明?”人如果能運用智慧的力量,把一切障蔽人心的染著完全掃蕩幹淨,又有什麼地方的月亮不圓明可愛呢?能看得見天心的月亮,那是因爲自己心中先有了一輪清朗的月亮的緣故。“誰家無明月清風”,人人本自具有佛性,人渴望纖塵不染,但人不可能纖塵不染。六祖惠能的“本來無一物”,否定了所有存在的東西,而認爲萬物皆空。

  蘇轼有一首詠歎未曾染色的白絹的詩說:“素纨不畫意高哉,倘著丹青墮二來;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以絕對空的“本來無一物”,這種真實體證所修至的純淨的心來觀看,當小我和我執以及自私欲念都成空時,就剩下真如的我了。能作如是的觀照,就能感受“無盡藏”的意義。花、月、樓臺的美,都是有極限的;但宇宙所賦予萬物的一切,卻是無窮無盡的,所以花、月、樓臺的美也是無窮無盡的。覺悟一切皆空的佛理之後,萬象之美仍森羅在眼前。懷讓禅師說:“說似一物即不中。”佛性無從說起,非東西可比擬,甚深難思議,冷暖自知。可知從眼見耳聞中認真修持,但不能執著見聞,才能一直到無所見,無所聞;然後,達到正見正聞的果地。

  68 竹密豈妨流水過;

  山高那阻野雲飛。

  這是唐代樂普元安禅師主持的禅堂典菜園勞務園頭善靜之語。見《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及《中國禅宗語錄大觀》。

  竹林雖密,豈會妨礙流水通過;山峰雖高,怎能阻止野雲飄飛?

  有個僧人打算辭別樂普。樂普問他:“四面是山,你往哪兒去?”僧人無法應對,樂普限他十日之內作答,如契中旨意才准他離去。僧人散步菜園中苦思冥想,得園頭善靜代擬此聯作答。樂普爲之贊歎善靜的高才。

  和這副對聯相似的有“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竹密無妨水過;山高不礙雲飛。”“長空不礙白雲飛;竹密不障活水流。”蕭漢傑題贈白正忠聯改作:“窗小能留月;檐低不礙雲。”又有人引此聯題窗洞,將上聯“能”改作“惟”。有佚名題庭園聯:“窗白能留月;牆低不礙山。”

  明代陸紹珩《醉古堂劍掃·卷五素》:“流水相忘遊魚,遊魚相忘流水,即此便是天機;太空不礙浮雲,浮雲不礙太空,何處別有佛性。”“相忘”是莊子的修爲,“不礙”是佛家的體性。《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安住在無所住中,便能找到洗心的活水,反觀明淨的自性,既能欣賞缱绻天際的流雲,又不會以幻作真,那麼就好像《永嘉證道歌》所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便是成佛有份了。

  69 萬古長空;

  一朝風月。

  這是唐代天柱崇慧大師(七五八——七七九)之語。

  萬古以來,就如如自在著無邊無際的太空;一朝之中,風的流轉月的圓缺都含攝在裏面。

  《傳燈錄·卷四》記載:有人問崇慧大師說:“達摩未來此土時,還有佛法也無?”崇慧大師反問他說:“未來時且置,即今事作麼生?”這個人不知如何回答。崇慧大師說:“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宇宙真理像長空,萬古存在;每一個悟道有得的人,像偶爾出現的月色,偶爾吹過的清風。但是月色和清風也是長空的一部分,所以想要修道,只要回到自性,照自己的本分去參悟就是,與達摩已來、未來無關。萬古一朝,一朝萬古。宇宙真理,無時不有,無處不在,長空裏有風月的流轉圓缺,而風月也不礙長空的如如自在。人本具的佛性,發用時也可以“橫遍十方,豎窮叁際。”惟有勤修精進的人,才能懂得真正的風月;也唯有能參透長空之美的人,才能做萬古的追求。

  崇慧大師出牛頭一系。祖師牛頭山法融禅師(五九四——六五七),爲四祖道信大師旁出,人稱“牛頭禅”,爲中國禅宗分派的嚆, 矢。牛頭宗風,使禅宗老莊化,立“塵空爲道本”,主張“于空處顯示不空妙性”,明諸法如夢,以休心不起,本來無事爲悟,喪我忘情爲修。

  70 觀空有色西江月;

  聽潮無聲南海音。

  這是一般家庭觀世音佛龛應用聯。橫披爲“大慈大悲”。

  觀想諸法體性本空,有色相契入佛地的是西江的皓月;傾聽潮水妙演圓音,使人悟道的無聲之聲是南海的佛音。

  “南海音”,南海的海潮音。傳說觀音在普陀山聽海潮音而悟道。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因地處東南海濱,所以中國人又稱觀世音菩薩爲“南海觀世音”、“南海佛祖”。“觀音”,原譯爲“觀世音”,因唐代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諱而簡稱。《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記載,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大悲爲德性,身受苦難的人只要念誦祂的名號,“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佛地經記·卷七》中說,觀音爲救度世間衆生,隨叁界六道的不同需求而顯化身相。

  眼見耳聞,都是緣起性空,因爲緣起的有,自性的空,所以法無定法,實相無相。盡管無聲無相,仍需“善觀”、“善聽”,以苦難做爲逆增上緣,一切觀自在,空中覺妙谛。近代明度禅師說:“真正會聽的人,要聽無聲之聲;真正會看的人,要看心內的世界。”體證觀音的智慧,洞悉世事,時時反求諸己,不要讓心在五欲六塵的外境上流轉,就不會起惑造業,頻生無明煩惱。(參見星雲大師《心甘情願·不見不聞的世界》)

  71 竹影掃階塵不動;

  月輪穿沼水無痕。

  明代洪應明《菜根譚》中引用此語,但只說“古德雲”。其實這是唐代雪峰義存禅師之語。

  竹子隨風搖曳,影子映在臺階上,,好像掃帚掃地一般,但臺階上的灰塵並未拂去;月輪穿過池塘,月光照射在水裏,但水面上並沒有留下任何痕迹。

  這副對聯動中有靜,顯示了禅者虛心應物,悠然忘我,心中一絲不挂的空靈與自由的情境。唐代大顛禅師注《心經》:“不生不滅”,引用此聯,但下聯“沼”作“海”。禅師認爲即心是本體,只要守住本體,視外物如過客,就能不爲所動,保持六根清淨。就投影、出聲的萬物而言,本身亦無心留聲,無意留影。

  《菜根譚》中又載:“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風吹到稀疏的竹林裏時,竹葉沙沙作響,風吹過後,在竹林裏不曾留下一點聲音;雁子飛到寒潭的上空時,影子倒映在水中,雁子飛走時,影子也跟著消失無蹤了。所以有德的君子,事來心現,事去心空,不會把事情一直放在心上,耿耿于懷。《禅林句集》雲:“雁無留蹤之意;水無取影之心。”又雲:“雁無留影之心;水無映像之意。”宇宙自然,隨緣起滅,來來去去,不動心也不動情。禅師也示人以不著色象,不留聲影來化解爲世情纏縛的煩惱,凡事拿得起,放得下,則此心空明,自由自在。

  72 日日是好日;

  年年是好年。

  上聯是唐末五代禅宗五宗中,雲門宗的創立者文偃(八六四——九四九)對衆開示法要之語。下聯爲某禅人所對書成,懸挂禅堂。

  無論如何,每一天都是美好的日子;只要有心,每一年都是美好的年頭。

  禅,在某一方面,意指著無念。禅者在念頭産生時,也同時從念頭裏跳開,當自身完全處在無念的狀況下,就能以超然的立場看待時間,舍棄今天是好日子或壞日子的觀念,不能有自我中心的想法,禅心所在,日日好日。禅者行走人間,放曠任運,開悟的心中,不著人我、凡聖、善惡、染淨、動靜、好壞,盡管萬物千差萬別,外境千變萬化,真理沒有不同,即相即真,即心即佛,通貫十方,叁界自在。

  這副對聯流衍出不同的創製:佚名題:“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能放下偏執的邪妄之心,讓心靈自在無礙,自能悟今是而覺昨非,無一日不覺美好,無一時不覺美好。

  當代聖嚴法師題:“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滿月。”聖嚴法師于民國五十六年(一九六七),第二次至美濃璎珞關房入關修道,訂名爲“疑似曹洞默照禅”,並以此聯說明其中境界,身在禅中不見禅,心中一片澄淨清朗。能讓我們真實擁有的時間只有眼前當下。此時此刻,好好把握,踏實度過,那麼,語默動靜,身心都能安然。

  73 道在眼前安用覓;

  法非心外不須誇。

  這是清代何紹基題禅堂聯。

  道就近在眼前,何須四處馳求,苦心尋覓呢?法並非在心外,不須誇大言說,捕風捉影。

  “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法相宗認爲,現象世界的一切萬物,只是心識和心識所變現出來的世界。禅宗達摩祖師的四聖句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果衆生以佛的心量爲心量,便能體證圓滿無缺的真理。此刻當下,就是圓滿佛性的當下。不僅不必向外覓取,更毋需侈言,甚至不必透過種種禅觀、持咒、苦修、苦行等,只在世道人情中去領悟佛理。

  有和尚問道:“如何是佛?”法忠禅師回答說:“莫向外邊覓…

《佛趣妙聯(邱素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