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万四千岁;于其中不能离开生、老、病、死。身体从生而有,无论未来的十岁,现在的六、七十岁,乃至八万四千岁,总有老的一天。老后,总有病;病后,当然是死;死后的事又是如何?当然又是生、老、病、死,这生、老、病、死的站不长,展转不断,还有了期吗?身、心、世的样子,亦复如是。身、心、世站不长还是略说,若广说太多。你们有心用功的人,当然要想个办法,使这一切的站不长,能可以站得长,只可以:「念佛是谁」,这一法是直达心源的一法。心虽站不长,而心源是永长的。譬如:水流一样,水是流转,水源是不流转的;水源若是流转,当然流去就没有了;因为源不流,所以长流不息。我们必须达到心源,方可以站得长。然而这个心源离我们有多远?我略说你们听一下,譬如:那天开梆,你在静中听到罢!今天开梆,又听到;乃至明天、后天开梆,也听到。我问你:昨天的听,今天的听,乃至明天、后天的听;是一个,还是二个?若是一个;是长,还是不长?大家仔细研究一下子!要领会一点才好!在教下说这个常住真心,一天到晚没有离开一步;我们要截流归源,则要苦苦的在「念佛是谁」上认真下一番死工夫,不怕它站不长,总可以由这个不长达到一个真常。──参!
十一月初十开示(四七第四日)
「三学兼修,一参具备。」三学就是戒、定、慧。教下对于这个三学,修持极为要紧。为甚么要说兼修?就是先要持戒,由戒而定,定后可以发慧。戒有大、小,定有正、偏,慧要由智而慧,单说慧,其慧未广,智慧具足,才可说圆慧;在教下必须经过若干时期,方可以达到。宗下不然:一句「念佛是谁」,三学具备。何以每每有人说:「宗门下戒的一字,向不闻问。」因为他们没有见到宗门下的持戒。宗门下持的戒,并不是普通人的大乘、小乘;是持的「无着圣戒」。这是甚么道理?你们把「念佛是谁」提起来,不明白;就在不明白处追究、审问,我问你:还有身去杀人、放火吗?究竟是谁?还是不明白;你还有心去两舌、妄语吗?一句「念佛是谁」,身不可得;究竟是谁,心亦不可得;到底是谁,不可得也无。身不可得,那里还有犯杀人、放火的事?心不可得,那里有持戒之心?不可得亦不可得,就是十方诸佛圣戒等持。持、犯俱不可得的这一种无着圣戒,还说甚么大乘、小乘?宗门下不持的一句话,还安得上吗?教下一个定字呢,身坐在一个地方,心里万缘不动,制止身、心俱不动;心不动,不容易做到,必须作观;观不住,要用照;照再照不住,必须想出一个方法,把它制住,由此渐渐的制久就会定;定到那一步的功夫,发那一步的慧:大概是这个样子。宗门下彻底相反,不是那个定,是动中的定。何以?跑香是动,盘腿子、搬垫子是动,一天到晚是动;虽然是这么动,在这个动中,「念佛是谁」历历明明,丝毫不间断。这一个动中定,任是一切动,不能动这一个定;因为它是一个动做成的,全定是动,全动亦是定。为甚么一切动不能动这个定?你们一提到「念佛是谁」,不明白处一得力,上海最好也没有;到底是谁,任是最好的女人到你面前,也没有心去想她。上海既没有,就是上海的动不能动它;与无心去想女人,女人的动亦不能动它;这二种最易动的动,都不能动它,还有甚么可以动它?能可以达到这个定,智慧就易如反掌,当下就可以具足。到了这个地方,真正一参具备。(警策从略)──参!
十一月十一日开示(四七第五日)
参究这件事,要念念分明,心心清澈;念念分明则无妄想,心心清澈则无昏沉。只要分明,妄想不除而自除;只要清澈,昏沉不去而自去。如何是分明?「念佛是谁」四个字提起来,一个字、一个字清清爽爽的,念佛是那一个呢?这个疑情下去,历历明明,没有一毫□的含糊,妄想从那里有?怎么是清澈呢?「念佛是谁」四个字提起来,要诚诚恳恳,念佛两个字一出口,把那个念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一种的念头就在其中;是谁,就是那一个人呢?这一问,就要他答我一样;虽然没有人答,我就等于大声问人的话一样:「念佛的是那一个?」字字分明,想念清澈;并不是糊糊涂涂的把「念佛是谁」这四个字,似有而似无,走口内一过而已。起初到是想用功,但,四个字一出,又打妄想去了;或是没得精神一般,疲疲倦倦的,「念佛是谁」也没得甚么疑情,无疑情,一句就算了;这一句还没有念了,眼睛闭起来了,似睡非睡,再念一句「念佛是谁」,冲起盹来了;这就是不分明,不清澈。你假使抖擞精神,好像担一百二十斤担子一样,又如有滋有味的食东西,念佛是那个呢?清清亮亮的,疑情是明明白白的;不知道是谁,恳恳切切的再问一句:究竟是谁?还是打不通到底是那一个。你能有这样子念念分明,心心清澈,不给它有丝毫的空档。我问你:妄想从甚么地方来?昏沉从那里出?因为不分明,一□侗,就是妄想入处;少有含糊,昏沉早已上身。工夫与妄想,本来没有两个,工夫念念分明,就没有妄想;打妄想,工夫当然没有。并不是你要用功,它拼命的要打妄想;你不用功,它还歇一下子;你一用功它就要打妄想:这不是有两个?岂有此理?一定没有这种道理的。譬如猴子一样:它在树上东跳、西奔,一时桃树,一会李树,像有十个、八个一样;只要定静一看,实在就是一个;桃树上有,李树上则无。妄想亦是如此,一天到晚,似乎上千、上万的,其实只有一个;这「一个」,为我们中、下根机的人不得已而讲;若要再不方便讲这一个,教你们更没处下手。所说上千、上万的妄想,其实只有一个,这一个在妄想上打,就没有工夫;若在工夫上,就不会打妄想;犹如猴子在此树不在彼树一样。若要这里用功,那里打妄想,不是有两个吗?没有此理!要你自己见到,不是我说就是了事的。若光要我说,与你们不关痛痒,那就苦死了!你们也有人听到我说念念分明,心心清澈,就是把「念佛是谁」、「念佛是谁」,一句接一句的念,又不对了!如此的念,不久心气要痛;要一句、一句,不缓、不急,分分明明,清清亮亮的。急,则会伤身;缓,则容易起妄想;念不明白不清亮,容易睡觉。你们各人能以绵绵密密的,分分明明的下去,把念佛是那个提起来自己看,还有一点漏洞儿吗?若要马虎一点,「念佛是谁」似有似无,好大的一个洞!文殊、普贤也从这里跑进、跑出,猪、羊、牛、马也从这里跑进、跑出。你们大家想想:还是小事吗?能可以分分明明的,不就是把这个洞塞住了?文殊、普贤也不能进出,牛、马、猪、羊也永断了。何等不好?这个洞子虽然塞住,终归要把「念佛是谁」参通,一定要把「念佛是谁」是那个找到才对。明明有念佛的人,把他□侗的过去就算吗?你要晓得:无始以来,被这一个身、心、世缚得紧紧的,你要想少许离开,丝毫也不能够!因此六道往返,亦不得离开一方寸。今天要参念佛是那一个,到底是甚么人?究竟是谁?你们这样一参究,一审追,我问你:身还有吗?身一定会没有,身既没有,心亦没处安;身、心既没有,世界还安在那里?你们在这身、心、世界俱没有的地方,我问你:「念佛是谁」?你就在这个地方答我一句。若要答不出来,必须就在这个答不出来的地方,提起「念佛是谁」来猛追!猛省!将来总有一个消息。我这么讲,无非两句粗话,亦复你们粗心听;要想到细的地方去,必须从这句粗话上做到细处去。──参!
十一月十二日开示(四七第六日)
打七的人,大概都晓得说:「用功办道。」说,是许你们晓得说,若要问你:为甚么要用功办道?恐怕大多数的不能彻底了解。因为都是听到人家说:「住丛林,要用功办道!」自己不曾有个满盘计划。你们要知道:生死未了,只一口气不来,前程路途很险很险!要有这种满盘计划,必须要知道:无量劫以前,最初一念未动时,与十方诸佛同,一切菩萨、祖师同,无二无别。我们于此觉海上静风一动而生一念,由此一念生,觉海变成苦海;虽名苦海,因我们一念不觉而有,其实并未离觉海;直至今天虽有十世古今,百世、千世、万世,我们现前一念不隔分毫。为甚么做众生?要晓得:虽然做众生,然而本有的佛性,与诸佛的佛性亦无有差别;所差别者,由一念不觉,造成无量生死;乃至到了现在,仍是心心造生死,念念造生死。生死是甚么东西?你们大家要听好!虚空、大地是生死,我们这个身是生死,心亦是生死;总说有三:就是身、心、世的生死。有了我的身,有了我的心,有了我们住的这个虚空、大地:这就是我们轮转不息生死的根本。但是,这个世界与身、心,仍是一念不觉造成的;假若你们反妄归真,脱苦海而证觉海,虚空、世界、身、心,皆在我这一念中;这一念若觉,身、心、世俱不可得。我们现在不但不能觉,还是继续造无量生死。是怎么造法?因为有这一个虚空、大地的世界,就有我们的身体住在这个世上;有了身,决定有心;这个心,就是造生死的家具。一念之间造就十法界的生死,现前一刹那、一刹那念念不息,就是念念造成十法界生死的因。因既造成,将来感果,丝毫不差;种瓜一定得瓜,种豆一定得豆。你若种的佛因,当然感成佛的果;若是种修罗、地狱因,一定要去受修罗、地狱的果报;这就是念甚么就种甚么因。当人现前这一念,念众生苦,发菩提心,即是向上修佛因;这一念造杀、盗、□,即是向下做地狱、饿鬼、畜生因;如是有十种的因,感果就是十种法界。若要明了十种法界的名目,就是上四界: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名四圣界;下六界即:天界、人界、修罗界、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名六凡界;四圣、六凡总称十法界。这十种法界的因,就在我们当前一念造成。就以我讲话为个譬喻:我在这里讲话,你们站在这里听,我一个人讲,你一百个人听,各有会处不同:有的听了我一句话,心里非常的清净,信从为实,毫无疑惑,…
《来果禅师开示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