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此多之奖赏足够牧人一辈子尽享幸福生活。
乐西瓦国王又将五百头珍宝严饰之大象、五百名仆人、五百名仆女、五百架马车一并赠与善义太子,国王自己则和诸位大臣及成千上万臣民以种种乐器,极尽炫耀威风之能事将他们送回。
派出之人先回宫禀报,宝盔国王与王妃闻讯后双双出宫迎接。见到父母,善义立即从马车上跳下,恭敬顶礼双亲。随后又执父母双手问讯请安、祝福问候,三人一同在欢迎乐器声中喜回王宫。
途中,善义问道:“弟弟恶义现在何处?”父母愤愤答言:“已被关在牢狱。”善义听罢就恳求父母能将弟弟释放。父母大惑不解地说:“他自己犯下大错,如何能放?”善义坚持说道:“如不释放弟弟,我不愿再回王宫。”父母无奈,只得传令释放恶义。
恶义从监牢获释后,径直前来迎接兄长。兄弟二人见面后热烈拥抱,关系更胜从前。善义太子愈加慈爱弟弟,众人均感稀有。
善义回宫后问起弟弟如意宝之事,恶义回答道:“回来路上,我将之埋于地里。”善义于是让恶义取回如意宝,但恶义却未能找到所藏如意宝。二人便一同前往,一到埋宝之地,善义就发现了如意宝。
回到王宫后,善义赠与五百小国一国一个小如意宝,自己则留下那枚真正如意宝,并以之发愿道:“愿父母脚下、头顶能生出宝垫、宝伞。”以如意宝之力量,果如其愿。他又发愿道:“我以前从国王、大臣宝库中所取财物,以此如意宝之力,愿全部圆满补齐。”言毕即用如意宝往宝库方向一指,整个宝库顿时被珍宝充满。
宝盔国王则派人四处宣布道:“再过七日,善义将以七宝布施大众。众人应需集中,到时可随意享用。”七日后,善义将如意宝珠放于宝幢上,手捧香炉顶礼四方,且发愿道:“此如意宝若真实不虚,则愿降下金银财宝。”话音刚落,就见狂风大作,刮走一切不净之物。接着又开始降下清净雨水,洗涤一切灰尘污垢。然后降下粮食、衣物、珍宝等,整个大地于是到处充满珍宝,众人均感心满意足。善义王子又趁此机会开导说:“从今往后,大家不会再有贫穷之忧,故而人人都应励行善道,将身、口、意三门投入十善法行持中。”善义以此等方式令众人行持十善,结果人人死后均得以转生善趣天界。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久远之前为善义太子时,如是以布施、安忍、精进利益众生;当时之父母为以后之净饭王与摩耶夫人;乐西瓦国王后为迦叶尊者;当时之妻子后为众生主母;当时之恶义后即为提婆达多。
此外,《毗奈耶经》所载善作、恶作太子之公案,与此处情节大同小异;《报恩经》中所述大王妃、中王妃所生太子善义、恶义之公案,与上文所叙亦大致相同。
慈力王布施血肉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为统领瞻部洲之慈力国王,治下八万四千小国。慈力王乃一大慈大悲之人,一贯以四无量心教导臣民行持十善法。以此缘故,专事危害众生、散播瘟疫、挑起战争之饿鬼,以及以人血肉维生之恶性魔鬼,皆无法获取饮食,因而身体日渐羸弱。此时尚有五夜叉亦无法损害众生,并因之而愤愤不平。五夜叉一日于一寂静处见一牧童,就详细向其描述饥渴难耐之近况。牧童闻之则言:“我等国王慈力王慈悲心切,他定可解除你等痛苦。”
五夜叉便前往王宫,问国王道;“我们本应以人之精气血肉滋养身命,怎奈国王令人民皆行十善,使我等再也无法找到饮食。眼见我们身陷痛苦之中,国王能否多加慈悲怜悯?”
慈力王听后立即对这些夜叉生起真实无伪之大悲心,他随即出自身血,又用器皿盛之喂饱五夜叉。布施完鲜血过后,慈力王又挥起锋利宝剑割掉自身骨肉以布施夜叉。五夜叉喝饱吃足慈力王血肉后心满意足,并从此熄灭危害众生之暴虐心。王又令其行持十善法,五夜叉均依教奉行,并在慈力王前猛厉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慈力王又发愿道:“我现在以血肉满足你们,待我成佛时,愿我能以清净戒律、等持、智慧遣除你等贪、嗔、痴三毒,使你等夜叉皆获安乐涅槃。”
后来当释迦牟尼佛成佛时,五夜叉就成为当时之五比丘。因释迦牟尼佛曾发愿无论转生何处,都要调化他们,故而当世尊第一次转*轮时,五比丘就同获圣果。
慈力王布施过后之身体,后依帝释天奉献之药物而得以愈合,身体又恢复如前。瞻部洲普天同庆,众生皆感安乐。
其它经中又说,当释迦牟尼佛有一世做金刚力国王时,曾专门砌成用作布施之房屋,广行布施以利益众生。同时也用自身血肉布施五夜叉,大致经过与上文基本相同。
义成王子广行布施
以前有一牙瓦国家,国王善妙以佛法治理国家,下辖六十小国,统领八十城市,拥有五百头大象、四千大臣、两万王妃。众王妃开始均无生子,后有一王妃终于怀孕。待太子降生后,两万王妃乳房均流出乳汁。见此瑞相,大众皆感欢喜,就为太子取名义成。
义成王子十六岁前已娴熟掌握文字、战略战术、工巧、音乐,所学技艺无不精通。王子经常承侍于父母膝下,国王、王妃亦为爱子单独造一宫殿。
义成王子从小就喜布施,恒愿飞禽走兽等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并常造布施赞叹文。后王子长大,娶另一国家公主曼德为王妃。曼德秀丽端庄,嫁于义成后生有一男一女两个孩童。
一次王子出宫巡游,看见帝释天所幻化之众多贫穷者,回宫后便向善妙国王请求做广大布施,布施干净所有国库财富。国王欢喜开许,义成王子乃得以大行布施。
牙瓦国有一宝象名斯达亚,与牙瓦国比邻之一敌国对此大象觊觎已久,因此大象具有能战胜与之作战之敌人等不共功德。敌国派出八位婆罗门前往义成处讨要,义成答应给他们其它大象,但均遭八婆罗门拒绝,他们只求能得到斯达亚大象。义成王子无奈说道;“此大象乃国宝,父王待它与我无二无别。如我将大象赠与你等,父王定会将我驱逐出境。”
义成王子说完心下暗想:我以前行布施时从未违逆过众生心愿,现在为得无上菩提又有何物不可布施?我可将大象赠与他们,然后令其马上离开便罢,否则父王一定会将大象抢回。想到这里,义成便将大象送与八位婆罗门,又命他们快快离开本国,八位婆罗门就牵着大象飞快跑掉。
闻听斯达亚大象被送与敌国后,牙瓦国臣民均感恐惧异常,众人议论纷纷道:“有此宝象,国家方能繁荣昌盛。更何况这头大象实在与众不同,它之强劲力量能抵六十头大象。如果将之布施给敌国,敌国则可凭之轻易摧毁我国。这可如何是好?大象已经赐与敌国,加之国库又已被布施一空,如此看来,义成王子将来连妻子、子女亦可一并布施。”国人议论到沸沸扬扬之时,善妙国王也有所耳闻。他问王公大臣道:“此事当真?”大臣回答说:“太子确已把斯达亚大象送与敌国。”听到这番话,国王立刻从宝座上跌落于地、昏死过去,王妃也感震惊、恐惧不已。
众大臣此时则商议如何处置王子,有人道:“应将义成双脚砍断,只因他依靠双脚走到象群中去之缘故。”也有人说:“因他手牵大象、将之送与敌国之故,应砍断他双手。”还有人言应砍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国王闻言,心生不悦,乃道:“我太子义成喜行布施,且对善法有信心,如此残害实不应理。”当此之时,恰有一大臣建议道:“如是打、砍、杀皆不合理,不如让太子十二年中不得回国,将其流放在外以作惩罚,同时又可令太子羞愧难当,不知此计能否称意?”国王点头称是,便接纳了这项建议。
国王又召太子进宫询问道:“是你赠与敌国大象?”太子答言:“是。”国王又问:“为何不经我开示就将之擅自布施与敌国?”太子辩解说:“父王以前确曾答应过孩儿可任意布施一切,难道父王已忘自己之开许?正因已得到父王同意,故我未再请示。”善妙国王掩饰说:“我所开许仅限一般财物,谁又同意你将宝象布施?”太子抗争道:“所有财宝既然均属国王,又为何单单要把宝象开列出去?”
国王至此已理屈辞穷,便强辩说:“我已下令要惩罚你,你必须前往丹得山居住十二年,这期间绝不许你回宫!你尽快启程吧。”义成仍以慈悲心祈请道:“父王如此决定,我毫无怨言。惟愿再开许我行七日布施,待布施圆满后我自会离开。”国王狠心说道:“不能让你居留过长时间,你应即刻启程。”义成只得无奈说道:“父王既如此,孩儿也只得不违教言。”
此时两万王妃皆替王子求情,善妙国王终于答应给王子七日时间以作布施。义成随即派人四方宣说,广集众生后又连行七日布施。
临近分别之时,义成对妻子曼德说:“国王已将我驱逐出境,令我十二年中住于丹得山。”曼德听罢义成所叙情况,坚定果敢地对丈夫说道:“我们应于此地发愿,愿一切吉祥和平。为此,我欲与你同上丹得山。”义成王子善义劝解道:“丹得山环境恶劣、条件困难,加以山上又常有凶暴猛兽出没,而你一直安享富贵、快乐生活,故而理应呆在王宫继续享用美妙生活。你如何忍受丹得山之艰苦:那里无有妙衣、甘美饮食,只能以草为垫、以山中泉水、水果充饥;那里无有任何妙欲,只有狂风暴雨肆虐、严寒酷暑煎逼。大风起时,飞沙走砾、灰尘蔽空、不见天日;尚有毒蛇时时侵扰,所有这些,你将如何承受?”
曼德则从容应对道:“妙衣美食于我有何利益?我只愿永不离开你,能长久与夫君相依。我欲与你一起离开此地,因我一心一意依赖你。我们最好一路同行。”义成为不连累妻子,还欲劝说曼德打消此念,他又接着说道:“我性喜布施,如有人索求,不论妻子儿女我都会舍弃。那时,你恐会对我布施制造违缘,不知你能否信守不对我布施制造障碍之承诺?”曼德则以坚决态度说:“如果你要布施,则我定会随喜,直至命难也绝不为你义举制造任何违缘,望你再勿怀疑。”义成最终只得答应曼德请求:“你既如此坚决,那我们就一起出发。”
义成夫妻携儿女准…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上册) 三 布施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