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此多之獎賞足夠牧人一輩子盡享幸福生活。
樂西瓦國王又將五百頭珍寶嚴飾之大象、五百名仆人、五百名仆女、五百架馬車一並贈與善義太子,國王自己則和諸位大臣及成千上萬臣民以種種樂器,極盡炫耀威風之能事將他們送回。
派出之人先回宮禀報,寶盔國王與王妃聞訊後雙雙出宮迎接。見到父母,善義立即從馬車上跳下,恭敬頂禮雙親。隨後又執父母雙手問訊請安、祝福問候,叁人一同在歡迎樂器聲中喜回王宮。
途中,善義問道:“弟弟惡義現在何處?”父母憤憤答言:“已被關在牢獄。”善義聽罷就懇求父母能將弟弟釋放。父母大惑不解地說:“他自己犯下大錯,如何能放?”善義堅持說道:“如不釋放弟弟,我不願再回王宮。”父母無奈,只得傳令釋放惡義。
惡義從監牢獲釋後,徑直前來迎接兄長。兄弟二人見面後熱烈擁抱,關系更勝從前。善義太子愈加慈愛弟弟,衆人均感稀有。
善義回宮後問起弟弟如意寶之事,惡義回答道:“回來路上,我將之埋于地裏。”善義于是讓惡義取回如意寶,但惡義卻未能找到所藏如意寶。二人便一同前往,一到埋寶之地,善義就發現了如意寶。
回到王宮後,善義贈與五百小國一國一個小如意寶,自己則留下那枚真正如意寶,並以之發願道:“願父母腳下、頭頂能生出寶墊、寶傘。”以如意寶之力量,果如其願。他又發願道:“我以前從國王、大臣寶庫中所取財物,以此如意寶之力,願全部圓滿補齊。”言畢即用如意寶往寶庫方向一指,整個寶庫頓時被珍寶充滿。
寶盔國王則派人四處宣布道:“再過七日,善義將以七寶布施大衆。衆人應需集中,到時可隨意享用。”七日後,善義將如意寶珠放于寶幢上,手捧香爐頂禮四方,且發願道:“此如意寶若真實不虛,則願降下金銀財寶。”話音剛落,就見狂風大作,刮走一切不淨之物。接著又開始降下清淨雨水,洗滌一切灰塵汙垢。然後降下糧食、衣物、珍寶等,整個大地于是到處充滿珍寶,衆人均感心滿意足。善義王子又趁此機會開導說:“從今往後,大家不會再有貧窮之憂,故而人人都應勵行善道,將身、口、意叁門投入十善法行持中。”善義以此等方式令衆人行持十善,結果人人死後均得以轉生善趣天界。
無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久遠之前爲善義太子時,如是以布施、安忍、精進利益衆生;當時之父母爲以後之淨飯王與摩耶夫人;樂西瓦國王後爲迦葉尊者;當時之妻子後爲衆生主母;當時之惡義後即爲提婆達多。
此外,《毗奈耶經》所載善作、惡作太子之公案,與此處情節大同小異;《報恩經》中所述大王妃、中王妃所生太子善義、惡義之公案,與上文所敘亦大致相同。
慈力王布施血肉
釋迦牟尼佛曾有一世爲統領瞻部洲之慈力國王,治下八萬四千小國。慈力王乃一大慈大悲之人,一貫以四無量心教導臣民行持十善法。以此緣故,專事危害衆生、散播瘟疫、挑起戰爭之餓鬼,以及以人血肉維生之惡性魔鬼,皆無法獲取飲食,因而身體日漸羸弱。此時尚有五夜叉亦無法損害衆生,並因之而憤憤不平。五夜叉一日于一寂靜處見一牧童,就詳細向其描述饑渴難耐之近況。牧童聞之則言:“我等國王慈力王慈悲心切,他定可解除你等痛苦。”
五夜叉便前往王宮,問國王道;“我們本應以人之精氣血肉滋養身命,怎奈國王令人民皆行十善,使我等再也無法找到飲食。眼見我們身陷痛苦之中,國王能否多加慈悲憐憫?”
慈力王聽後立即對這些夜叉生起真實無僞之大悲心,他隨即出自身血,又用器皿盛之喂飽五夜叉。布施完鮮血過後,慈力王又揮起鋒利寶劍割掉自身骨肉以布施夜叉。五夜叉喝飽吃足慈力王血肉後心滿意足,並從此熄滅危害衆生之暴虐心。王又令其行持十善法,五夜叉均依教奉行,並在慈力王前猛厲忏悔往昔所造諸惡業。慈力王又發願道:“我現在以血肉滿足你們,待我成佛時,願我能以清淨戒律、等持、智慧遣除你等貪、嗔、癡叁毒,使你等夜叉皆獲安樂涅槃。”
後來當釋迦牟尼佛成佛時,五夜叉就成爲當時之五比丘。因釋迦牟尼佛曾發願無論轉生何處,都要調化他們,故而當世尊第一次轉*輪時,五比丘就同獲聖果。
慈力王布施過後之身體,後依帝釋天奉獻之藥物而得以愈合,身體又恢複如前。瞻部洲普天同慶,衆生皆感安樂。
其它經中又說,當釋迦牟尼佛有一世做金剛力國王時,曾專門砌成用作布施之房屋,廣行布施以利益衆生。同時也用自身血肉布施五夜叉,大致經過與上文基本相同。
義成王子廣行布施
以前有一牙瓦國家,國王善妙以佛法治理國家,下轄六十小國,統領八十城市,擁有五百頭大象、四千大臣、兩萬王妃。衆王妃開始均無生子,後有一王妃終于懷孕。待太子降生後,兩萬王妃乳房均流出乳汁。見此瑞相,大衆皆感歡喜,就爲太子取名義成。
義成王子十六歲前已娴熟掌握文字、戰略戰術、工巧、音樂,所學技藝無不精通。王子經常承侍于父母膝下,國王、王妃亦爲愛子單獨造一宮殿。
義成王子從小就喜布施,恒願飛禽走獸等所有衆生都能離苦得樂,並常造布施贊歎文。後王子長大,娶另一國家公主曼德爲王妃。曼德秀麗端莊,嫁于義成後生有一男一女兩個孩童。
一次王子出宮巡遊,看見帝釋天所幻化之衆多貧窮者,回宮後便向善妙國王請求做廣大布施,布施幹淨所有國庫財富。國王歡喜開許,義成王子乃得以大行布施。
牙瓦國有一寶象名斯達亞,與牙瓦國比鄰之一敵國對此大象觊觎已久,因此大象具有能戰勝與之作戰之敵人等不共功德。敵國派出八位婆羅門前往義成處討要,義成答應給他們其它大象,但均遭八婆羅門拒絕,他們只求能得到斯達亞大象。義成王子無奈說道;“此大象乃國寶,父王待它與我無二無別。如我將大象贈與你等,父王定會將我驅逐出境。”
義成王子說完心下暗想:我以前行布施時從未違逆過衆生心願,現在爲得無上菩提又有何物不可布施?我可將大象贈與他們,然後令其馬上離開便罷,否則父王一定會將大象搶回。想到這裏,義成便將大象送與八位婆羅門,又命他們快快離開本國,八位婆羅門就牽著大象飛快跑掉。
聞聽斯達亞大象被送與敵國後,牙瓦國臣民均感恐懼異常,衆人議論紛紛道:“有此寶象,國家方能繁榮昌盛。更何況這頭大象實在與衆不同,它之強勁力量能抵六十頭大象。如果將之布施給敵國,敵國則可憑之輕易摧毀我國。這可如何是好?大象已經賜與敵國,加之國庫又已被布施一空,如此看來,義成王子將來連妻子、子女亦可一並布施。”國人議論到沸沸揚揚之時,善妙國王也有所耳聞。他問王公大臣道:“此事當真?”大臣回答說:“太子確已把斯達亞大象送與敵國。”聽到這番話,國王立刻從寶座上跌落于地、昏死過去,王妃也感震驚、恐懼不已。
衆大臣此時則商議如何處置王子,有人道:“應將義成雙腳砍斷,只因他依靠雙腳走到象群中去之緣故。”也有人說:“因他手牽大象、將之送與敵國之故,應砍斷他雙手。”還有人言應砍頭……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國王聞言,心生不悅,乃道:“我太子義成喜行布施,且對善法有信心,如此殘害實不應理。”當此之時,恰有一大臣建議道:“如是打、砍、殺皆不合理,不如讓太子十二年中不得回國,將其流放在外以作懲罰,同時又可令太子羞愧難當,不知此計能否稱意?”國王點頭稱是,便接納了這項建議。
國王又召太子進宮詢問道:“是你贈與敵國大象?”太子答言:“是。”國王又問:“爲何不經我開示就將之擅自布施與敵國?”太子辯解說:“父王以前確曾答應過孩兒可任意布施一切,難道父王已忘自己之開許?正因已得到父王同意,故我未再請示。”善妙國王掩飾說:“我所開許僅限一般財物,誰又同意你將寶象布施?”太子抗爭道:“所有財寶既然均屬國王,又爲何單單要把寶象開列出去?”
國王至此已理屈辭窮,便強辯說:“我已下令要懲罰你,你必須前往丹得山居住十二年,這期間絕不許你回宮!你盡快啓程吧。”義成仍以慈悲心祈請道:“父王如此決定,我毫無怨言。惟願再開許我行七日布施,待布施圓滿後我自會離開。”國王狠心說道:“不能讓你居留過長時間,你應即刻啓程。”義成只得無奈說道:“父王既如此,孩兒也只得不違教言。”
此時兩萬王妃皆替王子求情,善妙國王終于答應給王子七日時間以作布施。義成隨即派人四方宣說,廣集衆生後又連行七日布施。
臨近分別之時,義成對妻子曼德說:“國王已將我驅逐出境,令我十二年中住于丹得山。”曼德聽罷義成所敘情況,堅定果敢地對丈夫說道:“我們應于此地發願,願一切吉祥和平。爲此,我欲與你同上丹得山。”義成王子善義勸解道:“丹得山環境惡劣、條件困難,加以山上又常有凶暴猛獸出沒,而你一直安享富貴、快樂生活,故而理應呆在王宮繼續享用美妙生活。你如何忍受丹得山之艱苦:那裏無有妙衣、甘美飲食,只能以草爲墊、以山中泉水、水果充饑;那裏無有任何妙欲,只有狂風暴雨肆虐、嚴寒酷暑煎逼。大風起時,飛沙走礫、灰塵蔽空、不見天日;尚有毒蛇時時侵擾,所有這些,你將如何承受?”
曼德則從容應對道:“妙衣美食于我有何利益?我只願永不離開你,能長久與夫君相依。我欲與你一起離開此地,因我一心一意依賴你。我們最好一路同行。”義成爲不連累妻子,還欲勸說曼德打消此念,他又接著說道:“我性喜布施,如有人索求,不論妻子兒女我都會舍棄。那時,你恐會對我布施製造違緣,不知你能否信守不對我布施製造障礙之承諾?”曼德則以堅決態度說:“如果你要布施,則我定會隨喜,直至命難也絕不爲你義舉製造任何違緣,望你再勿懷疑。”義成最終只得答應曼德請求:“你既如此堅決,那我們就一起出發。”
義成夫妻攜兒女准…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叁 布施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