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遇到有忧愁烦恼的时候,唱一唱就能把你的烦恼魔给降伏了,令你的身心都得到清凉快乐,能以每天唱几遍,你的寿命一定很长,身体一定很健康。
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
龙象蹴踏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
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醒醐我常纳。
「震法雷。击法鼓」:不一定有个雷,这是一种譬喻,譬喻佛说法像狮子吼,如云雷音一样,众生在迷梦中听到云雷音,便反迷归觉,舍邪归正,这就是震大法雷,击大法鼓。
「布慈云兮洒甘露」:布即分布,分布开这慈悲的法云,洒下甘露的法雨,令一切枯槁的众生,得到法音法雨的润泽,使他们的法身慧命都可以复活起来。
「龙象蹴踏润无边」:这时法门的龙象,都得到慈云的法雨来润泽,所以润无边。有他们这些龙象,再去显扬法音雷雨,那麽一切众生都会得到觉悟,所以说—
「三乘五性皆醒悟」:三乘,指声闻、缘觉和菩萨;五性,指善性、恶性、定性、不定性、阐提性,就是包括一切众生的根性,无论上根利智或下根愚钝的,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分地滋润。
「雪山肥腻更无杂」:雪山有种草,生得非常肥腻,有营养,所以大白牛吃了这种草,能产生醍醐来滋润一切的众生。外以说:
「纯出醍醐我常纳」:永嘉大师告诉我们说,他常常能饮到醍醐甘露,知道其中好处。所以他也希望每个众生,都可以得到醍酬甘露的滋润,都能反迷归觉,离苦得乐,了生脱死,再不在轮回里打转。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性,是佛性;一切性,是众生性。佛性和众生性本来没有分别的,佛性就是众生性,众生性就是佛性。这是二而不二,一而非一;亦一亦二,非一非二。你明白了就是一个,不明白就是二个;你明白不明白,也不是一个,也不是二个。圆通,也就是圆融无碍,圆满菩提。在佛一性也不增;在凡一性也不减,它的本性是无欠无余的,也不多一点,也不少一点,所以圆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佛说的法门有八万四千种,每一个法门都和其他八万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门相通的,都是互相含融,没有离开。说是八万四千种,归根究底就是一个法,连一个法本来也没有,所以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好像, 「千潭有水千潭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有一千个水池,就有一千个月光现出来,是不是月的本体有一千个呢?不是的,这也就是一性圆通一切性。一轮月光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它普现一切水,一切水就是众生性,众生性不离佛性,佛性不离众生性。人觉悟了就是佛,迷了就是众生。
我们这个也贪,那个也贪;这个也求,那个也求;见到一切的物质就生出自私心来,见到一切的金银财宝就生出自利心来,於是妄语也就跟著来,这样就是迷了,迷了就是众生,觉悟了就是佛,甚麽叫觉悟?觉悟有个形状吗?没有!觉悟就是觉悟。那有甚麽表示呢?有的!觉悟的人,就是有智慧,彻法底源,明了一切诸法实相,没有一切障碍。佛性时时都在众生性里,有一众生,就有一佛性,可是众生只用众生性,不会用佛性。有人说:「法师,你讲来讲去,我还是不懂,到底甚麽是众生性?甚麽是佛性?」方才不是说过了吗?你觉悟了就是佛性,迷惑了就是众生性,就在一念之间,所以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无论你有多少水,多少池子,多少江河湖海,都是一轮月在那儿照著,摄持著。
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
「诸佛法身入我性」:诸佛的法身投到我的众生性来。
「我性同共如来合」:我的众生性和佛性就合而为一,二而不二了。
「一地具足一切地」:你明白一地的道理,其余的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十地,也都会明白了,你若一地的智慧都没有,其余的也不会有。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这就证了十地的理体了。
「非色非心非行业」:这不属於色,也不属於心,也不属於我们所做的业。
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只劫。
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
「弹指圆成八万门」:在一弹指的时间里,就能圆成八万法门,就这麽快,因为你一悟一切悟,一了一切了,一证一切证,一通一切通。
「刹那灭却三只劫」:就在一刹那的功夫,就把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都没有了。
「一切数句非数句」:无论是甚麽名相数句,一切理论都一扫而空,也就是「迷时千句少,悟後一字多」,这种境界就是一切数句非数句。
「与吾灵觉何交涉」:这种名相,文字般若,和我们的灵明觉性有甚麽关系?文字般若记得太多,也都是空谈。
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勿涯岸。
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
取不得。拾不得。不可得中只麽得。
「不可毁。不可赞」:你想赞叹赞叹这种法门,并没有甚麽好赞叹的;你要毁谤毁谤它吗?也没有甚麽可毁谤的,因为它根本没有,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体若虚空勿涯岸」:这个体性就像虚空一样,所以说:「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悟彻本来体。一空一切空。」没有一个边际,你说甚麽是虚空的边际,虚空没有边际,就是有物质的地方,也都是虚空。虚空并没有坏一点,虚空若能坏的话,就不是虚空。
「不离当处常湛然」;不用到处去找,回头就是,当下就是。湛然是湛然常寂,这时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甚麽也没有,空到极点,欲望岂能生,你的欲念没有了,那你的心意识也不能当家做主了。
「觅即知君不可见」:可是到这样子,你想找一找吗?永远也找不到,因为它没有丢嘛!你到甚麽地方去找去?本来就是,你想找甚麽东西?有甚麽可找的?所以後面又下一个注解—「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麽得。」
「取不得」:你想把它拿来吗?拿不来。
「舍不得」:这个真如佛性,你想不要了,也办不到,你没法把这个东西布施给旁人。
「不可得中只麽得」:在这个不可得当中,甚麽也没有得到。
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
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
「默时说」:你看他没有说法,可是他在那儿说法;你看他在说法,他还没有说法,这是甚麽道理?因为说法者无法可说,听法者无法可听;说法者也是在那儿说法,听法者也是在那儿听,其中就看你有没有智慧。你若有智慧,「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你若没智慧,他即使说得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你还是觉得没有甚麽稀奇,好像没有说一样。
「说时默」:在定中说法,在定中转*轮,定中转*轮就是默时说;出定转*轮,还是由定出来的智慧,所以说时也是默。
「大施门开无壅塞」:这是说法的人为法忘躯,诸布施中法供养为最,他愿意以法来供养,以法来做布施,这是无缘的布施,无遮的布施,没有分别的布施。无壅塞,在这里面一点执著也没有,甚麽执著也没有。因他说法时,也不是为著叫听众欢喜,叫听众供养自己,这叫贪求名闻利养,或者为著想要抛砖引玉,想要得到甚麽,不是为这个而说法,所以叫大施门开无壅塞,甚麽执著也没有,所谓「扫一切法,离一切相」。
「有人问我解何宗」:这时候,或者就有这麽个人来问我,说:「这是那一宗呢?那一派呢?」
「报道摩诃般若力」:告诉他,这是大般若的智慧,由定中生出智慧。
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
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
「或是或非人不识」:或者有人说是,或者有人说非,随他去,是也好,非也好,我自己尽了心了,比甚麽都好。
「逆行顺行天莫测」:真正修道的人,不顺乎人情的,有时也顺乎人情,也通一点人情,可是他或逆或顺,一般人不能了解,因为一般人的程度不够,就在那儿猜测。猜测到甚麽时候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高深莫测。所以各位你若没有真正择法眼,切记不要乱讲话。
「吾早曾经多劫修」:永嘉大师自己说:「我知道我自己的事情,我在多生多劫已经修过了,所以今生就明白这个道理而证道了。」
「不是等闲相诳惑」:不是像一般普普通通的人,互相你骗骗我,我骗骗你,你赞叹我,我赞叹你,互相吹捧,互相宣传。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谿是。
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
这几句歌词是说身为佛教徒,必须要震大法雷,击大法鼓,竖大法幢。
「建法幢」:甚麽叫法幢?也就是道场,建立起一个道场,所谓「建法幢於处处,破疑网於重重」,就是到处建立供人用功修道的道场。为甚麽叫法幢?因为法是庄严世界的,有如梵网幢,是庄严道场的,有法幢就有道场;有道场就有法幢,所以道场是为法而建立的;法幢因道场而弘扬。
「立宗旨」:宗旨是立出来的,我们以甚麽为我们的目的,我们的宗旨?如万佛圣城以「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为宗旨。我们是不是做到呢?现在还没有做到,不要说旁人,就连在洛杉矶开始三步一拜的二位行者,也没有把这六大宗旨做到圆满。你对人不争,对自己还争;对人不贪,对自己还贪;对人无所求,对自己还有所求;对人不自私,对自己还是自私;对人不自利,对自己还有自利;对人不打妄语,对自己里面常常妄想纷飞。妄想就是在那儿打妄语,一阵间生出这个念头,一阵间又生出那个念头;一阵间想修道,一阵间又不想修道;一阵间想持戒,一阵间又不想持戒,这都是性没有定,也不知道甚麽叫做空。遇到顺的境界,生欢喜心,这是性不定;遇到逆的境界,生出一种讨厌心、烦恼心,这都是未能抱定宗旨,性也不定。性不定,魔就不伏,一定要性定了—
「纵遇锋刀常坦坦」:就算有人拿刀来杀自己,也是很坦然自在的…
《永嘉大师证道歌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