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遇到有憂愁煩惱的時候,唱一唱就能把你的煩惱魔給降伏了,令你的身心都得到清涼快樂,能以每天唱幾遍,你的壽命一定很長,身體一定很健康。
震法雷。擊法鼓。布慈雲兮灑甘露。
龍象蹴踏潤無邊。叁乘五性皆醒悟。
雪山肥膩更無雜。純出醒醐我常納。
「震法雷。擊法鼓」:不一定有個雷,這是一種譬喻,譬喻佛說法像獅子吼,如雲雷音一樣,衆生在迷夢中聽到雲雷音,便反迷歸覺,舍邪歸正,這就是震大法雷,擊大法鼓。
「布慈雲兮灑甘露」:布即分布,分布開這慈悲的法雲,灑下甘露的法雨,令一切枯槁的衆生,得到法音法雨的潤澤,使他們的法身慧命都可以複活起來。
「龍象蹴踏潤無邊」:這時法門的龍象,都得到慈雲的法雨來潤澤,所以潤無邊。有他們這些龍象,再去顯揚法音雷雨,那麽一切衆生都會得到覺悟,所以說—
「叁乘五性皆醒悟」:叁乘,指聲聞、緣覺和菩薩;五性,指善性、惡性、定性、不定性、闡提性,就是包括一切衆生的根性,無論上根利智或下根愚鈍的,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分地滋潤。
「雪山肥膩更無雜」:雪山有種草,生得非常肥膩,有營養,所以大白牛吃了這種草,能産生醍醐來滋潤一切的衆生。外以說:
「純出醍醐我常納」:永嘉大師告訴我們說,他常常能飲到醍醐甘露,知道其中好處。所以他也希望每個衆生,都可以得到醍酬甘露的滋潤,都能反迷歸覺,離苦得樂,了生脫死,再不在輪回裏打轉。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性,是佛性;一切性,是衆生性。佛性和衆生性本來沒有分別的,佛性就是衆生性,衆生性就是佛性。這是二而不二,一而非一;亦一亦二,非一非二。你明白了就是一個,不明白就是二個;你明白不明白,也不是一個,也不是二個。圓通,也就是圓融無礙,圓滿菩提。在佛一性也不增;在凡一性也不減,它的本性是無欠無余的,也不多一點,也不少一點,所以圓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佛說的法門有八萬四千種,每一個法門都和其他八萬叁千九百九十九法門相通的,都是互相含融,沒有離開。說是八萬四千種,歸根究底就是一個法,連一個法本來也沒有,所以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現一切水」:好像, 「千潭有水千潭月,萬裏無雲萬裏天」,有一千個水池,就有一千個月光現出來,是不是月的本體有一千個呢?不是的,這也就是一性圓通一切性。一輪月光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它普現一切水,一切水就是衆生性,衆生性不離佛性,佛性不離衆生性。人覺悟了就是佛,迷了就是衆生。
我們這個也貪,那個也貪;這個也求,那個也求;見到一切的物質就生出自私心來,見到一切的金銀財寶就生出自利心來,於是妄語也就跟著來,這樣就是迷了,迷了就是衆生,覺悟了就是佛,甚麽叫覺悟?覺悟有個形狀嗎?沒有!覺悟就是覺悟。那有甚麽表示呢?有的!覺悟的人,就是有智慧,徹法底源,明了一切諸法實相,沒有一切障礙。佛性時時都在衆生性裏,有一衆生,就有一佛性,可是衆生只用衆生性,不會用佛性。有人說:「法師,你講來講去,我還是不懂,到底甚麽是衆生性?甚麽是佛性?」方才不是說過了嗎?你覺悟了就是佛性,迷惑了就是衆生性,就在一念之間,所以一月普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無論你有多少水,多少池子,多少江河湖海,都是一輪月在那兒照著,攝持著。
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
「諸佛法身入我性」:諸佛的法身投到我的衆生性來。
「我性同共如來合」:我的衆生性和佛性就合而爲一,二而不二了。
「一地具足一切地」:你明白一地的道理,其余的二地、叁地、四地,乃至十地,也都會明白了,你若一地的智慧都沒有,其余的也不會有。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這就證了十地的理體了。
「非色非心非行業」:這不屬於色,也不屬於心,也不屬於我們所做的業。
彈指圓成八萬門。刹那滅卻叁只劫。
一切數句非數句。與吾靈覺何交涉。
「彈指圓成八萬門」:在一彈指的時間裏,就能圓成八萬法門,就這麽快,因爲你一悟一切悟,一了一切了,一證一切證,一通一切通。
「刹那滅卻叁只劫」:就在一刹那的功夫,就把叁大阿僧只劫的時間都沒有了。
「一切數句非數句」:無論是甚麽名相數句,一切理論都一掃而空,也就是「迷時千句少,悟後一字多」,這種境界就是一切數句非數句。
「與吾靈覺何交涉」:這種名相,文字般若,和我們的靈明覺性有甚麽關系?文字般若記得太多,也都是空談。
不可毀。不可贊。體若虛空勿涯岸。
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
取不得。拾不得。不可得中只麽得。
「不可毀。不可贊」:你想贊歎贊歎這種法門,並沒有甚麽好贊歎的;你要毀謗毀謗它嗎?也沒有甚麽可毀謗的,因爲它根本沒有,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體若虛空勿涯岸」:這個體性就像虛空一樣,所以說:「自性如虛空。真妄在其中。悟徹本來體。一空一切空。」沒有一個邊際,你說甚麽是虛空的邊際,虛空沒有邊際,就是有物質的地方,也都是虛空。虛空並沒有壞一點,虛空若能壞的話,就不是虛空。
「不離當處常湛然」;不用到處去找,回頭就是,當下就是。湛然是湛然常寂,這時你湛然常寂,寂無所寂,甚麽也沒有,空到極點,欲望豈能生,你的欲念沒有了,那你的心意識也不能當家做主了。
「覓即知君不可見」:可是到這樣子,你想找一找嗎?永遠也找不到,因爲它沒有丟嘛!你到甚麽地方去找去?本來就是,你想找甚麽東西?有甚麽可找的?所以後面又下一個注解—「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麽得。」
「取不得」:你想把它拿來嗎?拿不來。
「舍不得」:這個真如佛性,你想不要了,也辦不到,你沒法把這個東西布施給旁人。
「不可得中只麽得」:在這個不可得當中,甚麽也沒有得到。
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壅塞。
有人問我解何宗。報道摩诃般若力。
「默時說」:你看他沒有說法,可是他在那兒說法;你看他在說法,他還沒有說法,這是甚麽道理?因爲說法者無法可說,聽法者無法可聽;說法者也是在那兒說法,聽法者也是在那兒聽,其中就看你有沒有智慧。你若有智慧,「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你若沒智慧,他即使說得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你還是覺得沒有甚麽稀奇,好像沒有說一樣。
「說時默」:在定中說法,在定中轉*輪,定中轉*輪就是默時說;出定轉*輪,還是由定出來的智慧,所以說時也是默。
「大施門開無壅塞」:這是說法的人爲法忘軀,諸布施中法供養爲最,他願意以法來供養,以法來做布施,這是無緣的布施,無遮的布施,沒有分別的布施。無壅塞,在這裏面一點執著也沒有,甚麽執著也沒有。因他說法時,也不是爲著叫聽衆歡喜,叫聽衆供養自己,這叫貪求名聞利養,或者爲著想要抛磚引玉,想要得到甚麽,不是爲這個而說法,所以叫大施門開無壅塞,甚麽執著也沒有,所謂「掃一切法,離一切相」。
「有人問我解何宗」:這時候,或者就有這麽個人來問我,說:「這是那一宗呢?那一派呢?」
「報道摩诃般若力」:告訴他,這是大般若的智慧,由定中生出智慧。
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
吾早曾經多劫修。不是等閑相诳惑。
「或是或非人不識」:或者有人說是,或者有人說非,隨他去,是也好,非也好,我自己盡了心了,比甚麽都好。
「逆行順行天莫測」:真正修道的人,不順乎人情的,有時也順乎人情,也通一點人情,可是他或逆或順,一般人不能了解,因爲一般人的程度不夠,就在那兒猜測。猜測到甚麽時候也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高深莫測。所以各位你若沒有真正擇法眼,切記不要亂講話。
「吾早曾經多劫修」:永嘉大師自己說:「我知道我自己的事情,我在多生多劫已經修過了,所以今生就明白這個道理而證道了。」
「不是等閑相诳惑」:不是像一般普普通通的人,互相你騙騙我,我騙騙你,你贊歎我,我贊歎你,互相吹捧,互相宣傳。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谿是。
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
這幾句歌詞是說身爲佛教徒,必須要震大法雷,擊大法鼓,豎大法幢。
「建法幢」:甚麽叫法幢?也就是道場,建立起一個道場,所謂「建法幢於處處,破疑網於重重」,就是到處建立供人用功修道的道場。爲甚麽叫法幢?因爲法是莊嚴世界的,有如梵網幢,是莊嚴道場的,有法幢就有道場;有道場就有法幢,所以道場是爲法而建立的;法幢因道場而弘揚。
「立宗旨」:宗旨是立出來的,我們以甚麽爲我們的目的,我們的宗旨?如萬佛聖城以「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爲宗旨。我們是不是做到呢?現在還沒有做到,不要說旁人,就連在洛杉矶開始叁步一拜的二位行者,也沒有把這六大宗旨做到圓滿。你對人不爭,對自己還爭;對人不貪,對自己還貪;對人無所求,對自己還有所求;對人不自私,對自己還是自私;對人不自利,對自己還有自利;對人不打妄語,對自己裏面常常妄想紛飛。妄想就是在那兒打妄語,一陣間生出這個念頭,一陣間又生出那個念頭;一陣間想修道,一陣間又不想修道;一陣間想持戒,一陣間又不想持戒,這都是性沒有定,也不知道甚麽叫做空。遇到順的境界,生歡喜心,這是性不定;遇到逆的境界,生出一種討厭心、煩惱心,這都是未能抱定宗旨,性也不定。性不定,魔就不伏,一定要性定了—
「縱遇鋒刀常坦坦」:就算有人拿刀來殺自己,也是很坦然自在的…
《永嘉大師證道歌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