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很正直的,一點也不委曲求全。你口頭上說不自利,等利益到頭時,爭心就出來,爭心一出來,貪心也跟著來。貪心來了是在裏面,然後向外馳求,到外面去找,這一找歸根究底,就歸到自私自利上,都是因爲這個。也是因爲沒有立宗旨,魔就不伏,所以說「性定魔伏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妄想要是沒有了,到甚麽地方去都是一樣,到甚麽地方去都是「行住坐臥,不離這個;離了這個,便是錯過。」你若是看到一個出家人,一天到晚和人拉攏關系,這一定不能修行,因爲他不會用功,所以才到外面去找;會用功的人,不應說便不說,不應做便不做,時時都在觀己,處處都在攝心,這都是立宗旨。
萬佛聖城的六大宗旨,誰能做到,誰就是修行人;誰不能做,誰就是假修行人,很清楚的。你看出家人,到處見人就嘻嘻哈哈,嬉皮笑臉的,一講話也點頭彎腰的,甚至打問訊叩頭,這個人一定就完了,一定不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佛弟子,時時都不會現這種沒有價值的相。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宗旨,比如佛有八萬四千法門,不論那一個法門,你能把它真正做到圓滿了,那八萬四千法門也都成就,這叫「一悟一切悟,一入一切入,一開一切開,一示一切示。」這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你如果一樣也不做,一個法門也不能專一實行,那就是把光陰空過,沒有甚麽成就,自己騙自己,自己和自己過不去。談到立宗旨,我們要立甚麽宗旨呢?就是立佛以心印心,拈花微笑這種法門,我們要直心是道場,建法幢,立宗旨,就是要直心。
「明明佛敕曹谿是」:這是說六祖大師不是偶然地成爲祖師,在梁朝智藥叁藏法師從印度來到廣州就預言:「一百七十五年後,有肉身菩薩,在此菩提樹下,開演上乘佛法,直指心地,見性法門,而成就佛道。」南華寺是由智藥法師開山,他到那個地方時,用手捧起山溪的水來喝,說道:「這水和印度寶林山的水是一樣的味道。」在一百七十年後,果然六祖大師在那裏大傳法要,令一般有志於菩提覺道的人,證果開悟。所以佛經上說在震旦有個寶林山,是傳佛心印的道場,所以說明明佛敕曹谿是。
「第一迦葉首傳燈」:第一是迦葉祖師,第一代祖師傳佛心印,到菩提達摩在西天做第二十八代祖師。
「二十八代西天記」:由佛拈花微笑,以心印心,這個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法門,傳到菩提達摩,爲印度的第二十八代祖師(中國禅宗初祖)。
法東流。入此土。菩提達摩爲初祖。
六代傳衣天下聞。後人得道何窮數。
佛法到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時,他從印度航海到廣州,所以中國廣州有個西來初祖地。他又從廣州到南京,從南京又到河南。菩提達摩是抱著大慈大悲的心來中國教化衆生的,想不到中國人當時很歧視印度人。中國最初沒有佛法,從漢明帝時佛法才從印度傳到中國,到南北朝梁武帝時,中國佛教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沒有真正依照佛教戒律去做。菩提達摩到中國時,中國佛教人士不歡迎他,因爲他不懂中國話,言語不通,所以講起話來也沒有人聽懂,無論到甚麽地方都是冷冷清清的,也沒有人緣。等到在南京遇見神光法師用鐵念珠把他的牙打掉兩顆之後,這位祖師就灰心喪氣跑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這就是「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壅塞」的境界。
各位想想這種忍耐心,如果沒有功夫的人,像現在的名利鬼,求名利的人,到某一個地方就想要一舉成名,聞名世界。菩提達摩,論道德,論智慧,論神通都超過一切,然而他能韬光晦迹,藏器待時,在少林寺對著石壁坐著,你說他若沒有忍耐心,沒有法忍,怎能辦得到呢?不要說有功夫、智慧、神通、道德的人,想光芒外露,現在就連一瓶都不滿,半瓶又在那兒搖晃著的,都想露一手,叫人家知道他是多了不起的人。你說比起古來的祖師,這類的人多可憐,多不自量力,所謂「名利小事人人好,生死大事無人防」,衆生就是這麽顛倒。
菩提達摩在少林寺坐了九年,二祖神光知道他是個了不起的人,就在他旁邊跪了九年。我們現在的人想一想,不要說九年,跪九天就受不了,甚至九小時也跪不了,坐九天就覺得真了不起,我的功夫到家了,就自滿得不得了。
「法東流。入此土」:就是佛的心印法門傳到東方—震旦來了,震旦就是傳到中國了。入此土,此土就是中國。
「菩提達摩爲初祖」:菩提達摩是西方第二十八祖,在中國爲禅宗第一代祖師。第一代祖師又怎樣?這都是假名而已。真正的祖師不在名上,在他的道德上,他的智慧上,他的忍耐,六度萬行的功夫都到家了,身無長物,甚麽寶貝都沒有,就是已經布施了;既然甚麽東西都沒有,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這是戒律圓滿,戒波羅蜜成就了;他能忍,就是忍辱波羅蜜做到了;他常坐不臥九年,這是精進波羅蜜;他坐在那兒,不是坐著東張西望的,他常常入定,以禅悅爲食,法喜充滿,禅定波羅蜜也圓滿了。他爲甚麽能這樣?就是他有般若的智慧,他有大智大慧,才能做到人家做不到的事情,他把六波羅蜜都圓滿了。
他把心印法門傳給二祖神光(慧可),二祖傳給叁祖僧璨,叁祖傳給四祖道信,四祖傳給五祖弘忍,而五祖弘忍把這種心印法門的衣缽傳給六祖,所以說「六代傳衣天下聞」。
五祖傳給六祖大師時,爲了衣缽,出家人也爭,每個人都想得到以心印心傳佛心印的衣缽,甚至想不擇手段搶衣缽,好像五祖座下那些徒衆,惠明之流,大家一聽,法已南行,他們就去追,想把衣缽搶回來。難怪現在很多出家人,都是勾心鬥角。那時唐朝很多人爲衣缽不擇手段,所以五祖告訴六祖:「衣爲爭端。止汝勿傳。」說衣缽是大家爭奪的開端,從你這兒就不要再傳下去了,所以從六祖大師,就不傳衣缽了。據說這衣缽被武則天搶去,她就拿來當寶,她想她也可以承受衣缽。當寶以後,「多藏後必亡」,他藏了以後就失落了,世界一切一切都是無常的。
「六代傳衣天下聞」:第六代傳佛的衣缽,天下都知道。
「後人得道何窮數」:六祖後不傳衣缽了,但承佛心印法門的祖師可是有很多,所以說「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六祖大師之後就分五派,這五派依佛法修行,得證果成道的人,不知有多少。
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
二十空門元不著。一性如來體自同。
衆生迷真逐妄,認賊作子,染苦爲樂,以爲在世上欺騙人,或刻薄悭吝,是占了便宜,其實是吃大虧。你看那些做雞、鴨、牛、馬,尤其是做豬的,多可憐呀!爲甚麽?就因爲他們一天到晚迷真逐妄,染苦爲樂,認賊作子,一天到晚想占便宜,甚至到道場上也想得到便宜。我們到道場裏要擁護道場,要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量力而爲,不能跑到道場裏,盡想得到利益,自己一點力都不出,一點心也不發,這樣子將來就做牛、馬、豬、雞、鴨去還債。尤其是跑到道場專門想得到甚麽,到了道場還貪,還處處算怎樣能找到便宜,將來是很危險的。
「真不立。妄本空」:其實真也不立,妄也本空,可是你就是把真迷了,去找妄。本來真沒有,妄也沒有,可是你就是認賊作子,染苦爲樂,以爲是占便宜,其實真的吃了大虧。對人也是這樣,交朋友也想在朋友上得到利益好處,利益自己,這樣將來都是很危險的,這都是錯因果的地方。
「有無俱遣不空空」:有和沒有本來都不應該要,丟了它,也不落於空,也不落於有,也不落於無,不空也要丟了它。
「二十空門元不著」:二十空門本來只是名詞而已,不但二十個不需要著住,連一個空也不需要著住。二十空: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小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這二十空門都不執著,連空也不空了,把一切一切都不執著了。
「一性如來體自同」:我們都具足如來藏性,和佛那個性是無二無別的,本體是和佛一樣的,不過佛是已成的佛,他修成了;我們是未成的佛,因爲未修,所以我們若明白修的法,我們和佛是無二無別的。我們怎麽修呢?首先不要迷真逐妄,不要認賊作子,不要染苦爲樂。
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
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屬內的是內空;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屬外的是外空。眼不爲色塵所轉,耳不爲聲塵所轉,鼻不爲香塵所轉,舌不爲味塵所轉,身不爲觸塵所轉,意不爲法塵所轉,本來這都是假名詞,沒有一個實體,內裏眼耳鼻舌身意皆空了,外邊色聲香味觸法也沒有了,也空了,只有假名,都無實義,這是六根空了,六塵也空了,由根塵引起的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不存在,都是代名詞,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假名詞而已。我們若把這些都不執著了,便不會眼睛觀色,耳朵聽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意緣法,這些問題都沒有了,所以內外都空。
六根、六塵、六識既然都空了,那麽又有大空—大乘法也空;小空—小乘法也空。把空的法也空了,法相空了,連空也空了。空也空了,叫法相空,勝義也空,一切都空了。你能把這個空了,所以就沒有執著,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人也空了,法也空了。沒有執著,就是無論有多少個空,也都是名詞。連空也空了,那怎麽還會有二十空呢?所以元不著,就是不執著。
「心是根。法是塵」:心是屬於根,法是屬於塵,根、塵都沒有了,都不執著了。
「兩種猶如鏡上痕」:這兩個好像鏡子上面的灰塵,鏡上的本體是光明的,像我們的佛性是光明的;心和法,根和塵相對,就好像鏡子上面有塵土,有了痕迹,所以猶如鏡上痕。
「痕垢盡除光始現」:你要是把這個塵都除掉了,肮髒的東西都擦去了,光就露出來。
「心法雙忘性即真」:你也不執著心的根,也不執著法的塵,根塵都空了,所以自己本有的佛性,就好像…
《永嘉大師證道歌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