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地法门(慧明法师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心力行。心是真如,真如是真实不虚,如如不动之义,念念能依如是之心,则成真信、真愿、真行。心本无量,体大无外,处处能依如是之心,则成大信、大愿、大行。既真且大,自然心佛同体,感应道交。

  慧明所说的话,都很粗俗。但话虽粗俗,亦不无理由。禅宗古德,谁不懂教?谁不是以粗俗的话来开示学人?其所以如此者,乃恐学人离开自心自性,专在经教文字相上枉用功夫,徒增理障故。

  第二座 戒定慧

  诸同学!上次讲过信愿行,今天讲的是戒定慧。信愿行戒定慧,这六字是学佛人最要紧的基础,而且是不能分开的。因为要有真信愿行,方能谈到戒定慧;亦要能持戒习定生慧,方能有真信愿行。

  禅宗以心即是佛为根本,一切都要在心上用功。心以无相为相,今天便讲无相戒定慧。但既名无相,何以又有戒定慧!此即六祖所谓随方解缚之意。盖众生业识甚重,若无方便,何能深入。故学佛人,要先从持戒做起;能持戒,方能习定生慧。

  云何为戒?心地无非自性戒。戒有有相与无相之分,有相名曰身戒,无相名曰心戒。习心地法门者,应严持心戒。大家现在打坐,即是做心戒的工夫。何以故?因上座后,一心持咒,藉咒力锁住一切妄念。久之妄念不生,便是心地无非的境界。不但上座如此,下座后还是如此。一切时、一切处,皆不起分别,不生烦恼,自然动静一如,方算完成心地无非之戒。心戒境界,虽然太高,只要真能发心,具有真信愿行,又何难之有!不过业力未消,定力不够,容易见境生心,心随境转。故不如兼守有相戒,比较有益。望大家参照以前所订的透关八条(附后),仔细体会,何者属于事相,何者属于心相。事相是有相戒,心相是无相戒。由事相而戒到心相,就是从有相戒,达到无相戒。须知守戒为佛法最要紧之事,无论何宗何派,皆重戒律。儒家亦有君子之三戒,颜子之四勿。而佛法包世出世法,更非持戒不能入门。中国佛法,近来不能盛行,因学人未能于身戒心戒实行遵守,故引人疑谤。我等亟应以身作则,努力在戒字上用功。以心地无非为戒本,以利他无我为正行,以透关八条为策进,戒身不妄作,戒心不妄动,久之定水澄清,心珠自现。

  云何为定?心地无念自性定。学佛以得三昧为主,三昧者,正定之意。如何方能正定?就要一念不生。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即是如如不动,不动即是定。苟一念微动,则无明烦恼,随之而起,心便不定。所以说心地无念即是定。惟其无念,即名正念。而万德具足,一切智慧,自然现前。诸同学!不但学佛人要有定力,方不被魔扰,不为境迁。即世法上的一切,亦非具有定力,不能成功。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是定力所致。定力是由修养得来的。古来所有功在天下,名垂万世者,未有不致力于修养。如诸葛武侯,一生功业,皆成就于“宁静致远”四字。所谓宁静,即由修养得来的定,致远即由宁静得来的慧。

  云何为慧?心地无我自性慧。吾人的自心佛,妙用无量,不可思议。只缘迷人不知四大本幻,把假我看得太真,将本来般若胜智之真我,遮障住了。学佛人第一要破我相,因为有我相,便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若无我相,即无一切相,则当体空寂,一切智慧,自然现前,便能度一切苦厄。所以说心地无我自性慧。试看古德,及世法上圣贤豪杰,哪一个不是从无我得来的?即如烈士捐躯,节妇殉夫,皆因一念无此假我,便能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名垂千古。学佛人若欲珠光显露,起大智慧,即应先破我执。偈曰:

  万法唯一心,权且立虚名。

  有我非觉体,无相乃真成。

  诸同学!佛法法门虽多,总不离戒定慧三学。不过在三乘之中,三学境界,各有不同。如六祖告志诚云:“汝师戒定慧,接小根智人。吾戒定慧,接大根智人。”盖戒定慧之体同,而用不同,故境界不同。三学之道,不独佛法为然,儒家亦然,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即是戒定慧三学之渐次。因为克己乃去物欲,即是戒。复礼乃恢复本然之性,本性不动,不动即是定。天下归仁,乃妙用无穷,即是慧。可见世出世法,理无二致,一切唯心故。复次,戒定慧三学,戒中有定,定中有慧,慧中有戒。所谓一而三,三而一,皆不出自心。学人果能明白自心,自然悟得无相戒定慧矣!

  第三座 四皈依

  诸同学!四皈依,有有相皈依,与无相皈依。今日所讲,是无相皈依。佛法有显密之分;学显者,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学密者,于三宝之外,加一皈依师,因密法无上,重上师故。然此皆有相皈依。慧明所讲无相皈依,是根据禅密兼修的道理,且依次略略说之。

  皈依佛:是皈依哪一佛?皈依释迦佛,释迦佛已灭度。皈依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西方。皈依十方诸佛,十方诸佛无量。皈依木雕泥塑绣绘之佛,雕塑绣绘之佛,是表法而无知觉。然则究竟皈依哪一佛?当知佛者觉也。佛与众生,本无差别,只觉与不觉之分。学佛人,是以始觉觉本觉。然始觉本觉,不离自心。所以皈依佛,即是皈依自心觉,并非皈依心外的佛。然则心外有佛否?曰确有。释迦佛虽灭度,而实未灭度;阿弥陀佛虽在西方,与十方诸佛的法身,皆无量遍满。但是诸佛虽无量遍满,我等若自心不觉,诸佛与我等何干?必须自心常觉,方与十方诸佛感应道交。所以皈依佛,即是皈依自心觉。

  皈依法:佛法法门无量,法法平等,我等究竟皈依哪一法?当知法者正也,皈依法,即是皈依正。学佛人要具正知正见,立正言正行。云何为正?清净慈悲为正,心地无非为正,利他无我为正,无念无相为正。然清净慈悲乃至无相,以及佛说八正道等,皆不出自心,心正一切正,所谓一即一切故。所以皈依法,即是皈依自心正。

  皈依僧:僧之本义,即众多比丘,一处和合。但过去僧不可见,现在僧很多,高僧亦不少,究竟皈依何僧?当知僧者净也,皈依僧,即是皈依净。我等自心,原本清净,只因多劫以来,污染习深,以致灵明晦昧,造业受苦。从今以后,要扫去一切烦恼习气种子,纤尘不染,回复本来清净面目。所以皈依僧,即是皈依自心净。

  皈依师:学佛人迷时师度,悟才自度。一切众生,有五性差别。若不定性之凡夫,遇大乘学大乘,遇小乘学小乘,遇外道学外道,师的关系,最为重要。但此言有相之师,非无相之师。无相之师,即是自心。何以故?自心本来具足恒沙功德,与诸佛一体故。若舍自心,专向外求有相之师,纵遇明师,不在自心上时时检点觉察,又何能与师心相应?大家从我学法,若依我色身为师,我之色身,与大家何异?慧明语录上,明明说以心传心为玄;既云玄,当非肉心。因肉心妄执,障蔽灵知故。既云心传,当非语言文字可说。即此玄心,就是大家本心,即三世诸佛之果体,一切众生成佛之正因,亦即吾人唯一无二之真师。所以皈依师,即是皈依自心师。

  总而言之,四皈依,佛是觉,法是正,僧是净,师是心。大家把此四字,连贯起来,反正一看,就是觉、正、净、心,心、净、正、觉。即此可以悟到觉正才能净心,心净便得正觉。皈依觉、正、净、心,皆是皈依自心。大家日日念著四皈依,不知四皈依的道理就是如此。而迷人总在相上去求,不在自心上体悟。当知离心外求,论显教,有三藏之多,论密法,有五部之繁,试问从哪里去修去学?我佛出世,就为的是心即是佛一段大事因缘。禅宗古德,绍承心法,故功德无量。吾人学佛,即应在自心上致力,方合佛旨。

  诸同学!四皈依也是方便说的。正如一把钥匙,交给大家,拿去开锁,锁开了自然会见自心珍宝。但不能悟到无相四皈依者,总在相上打搅。若初发心时、或修持时、或礼佛忏悔时便觉,一转念间,便又不觉。这种觉,是有根妄觉,非真觉也。希望大家把这种妄想差别的著相念头,如快刀斩乱麻,一齐割断,专从自心上用功,从觉上做起。去有相觉,悟无相觉,便是真正自觉。

  复次说正:大家有了觉,才能正;若是不觉,便是不正。不正便是邪,邪则戒定慧都谈不上,信愿行也谈不上,还说什么四皈依?至于世法上,以合法律与道德的行为为正,否则不正;择善而从则正,不善即不正。凡行不正者,不惟无益,而且有险。譬如铁道双轨,要平正无斜,火车才能通行;苟轨道倾斜不正,车便不通,如勉强开驶,便要出险。学佛的道理,亦复如是。

  复次说净:学佛就是由染求净。譬如白布一疋,污染太甚,必待洗涤,然后能净。吾人自忖,能否无染?不但名利恭敬,成种种贪爱之染,而且无明烦恼,成念念尘劳之染。当知一染,已足为身心之害,何况多染乎!所以修行人必须六根无染。三业渐消,庶可内障不生,外尘不染,如此始能清净。

  复次说心:释迦佛五年寻师,所遇皆非,雪山成道,究依何师?岂非依自心寂照为师乎!六祖云!“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可见自度者,方算悟人。不依自心,云何自度?学佛人如果不依自心真空无相之师,专向心外驰求,今天说这个法师本领高,明天说那个法师神通大,试问法师的高大,与吾人本分,有何相干?驰求愈甚,离心愈远。如此学佛,何异南辕北辙,终难见性。

  如上所述,可见佛法僧师,皆不离自心。若离自心,则学显学密,谈性谈相,皆属客尘影事。若明自心,则无量法门,如自藏家珍,取用不竭,不但显密圆融,性相不二,即佛法僧师,亦不可得。故日无相皈依,即成无相菩提。

  第四座 心地法门

  诸同学!“心地法门”四字,吾人在表面上,每每忽略看过。不知这四字的意义,最为紧要,最为广大,如能细心领会,便可悟道,何在多求。这四字分开来讲,“心”便是佛,“地”喻心量,“法”者正也,“门”者路也。就是说,此心若能如地,即入正觉之路也。

  吾人自心,本来无量遍满,能生万法,亦如地具有博大深厚之德,能生万物,故以为喻。地之所以能生万物者,以其能任运随时,行所无事,…

《心地法门(慧明法师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沩仰宗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