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地法門(慧明法師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心力行。心是真如,真如是真實不虛,如如不動之義,念念能依如是之心,則成真信、真願、真行。心本無量,體大無外,處處能依如是之心,則成大信、大願、大行。既真且大,自然心佛同體,感應道交。

  慧明所說的話,都很粗俗。但話雖粗俗,亦不無理由。禅宗古德,誰不懂教?誰不是以粗俗的話來開示學人?其所以如此者,乃恐學人離開自心自性,專在經教文字相上枉用功夫,徒增理障故。

  第二座 戒定慧

  諸同學!上次講過信願行,今天講的是戒定慧。信願行戒定慧,這六字是學佛人最要緊的基礎,而且是不能分開的。因爲要有真信願行,方能談到戒定慧;亦要能持戒習定生慧,方能有真信願行。

  禅宗以心即是佛爲根本,一切都要在心上用功。心以無相爲相,今天便講無相戒定慧。但既名無相,何以又有戒定慧!此即六祖所謂隨方解縛之意。蓋衆生業識甚重,若無方便,何能深入。故學佛人,要先從持戒做起;能持戒,方能習定生慧。

  雲何爲戒?心地無非自性戒。戒有有相與無相之分,有相名曰身戒,無相名曰心戒。習心地法門者,應嚴持心戒。大家現在打坐,即是做心戒的工夫。何以故?因上座後,一心持咒,藉咒力鎖住一切妄念。久之妄念不生,便是心地無非的境界。不但上座如此,下座後還是如此。一切時、一切處,皆不起分別,不生煩惱,自然動靜一如,方算完成心地無非之戒。心戒境界,雖然太高,只要真能發心,具有真信願行,又何難之有!不過業力未消,定力不夠,容易見境生心,心隨境轉。故不如兼守有相戒,比較有益。望大家參照以前所訂的透關八條(附後),仔細體會,何者屬于事相,何者屬于心相。事相是有相戒,心相是無相戒。由事相而戒到心相,就是從有相戒,達到無相戒。須知守戒爲佛法最要緊之事,無論何宗何派,皆重戒律。儒家亦有君子之叁戒,顔子之四勿。而佛法包世出世法,更非持戒不能入門。中國佛法,近來不能盛行,因學人未能于身戒心戒實行遵守,故引人疑謗。我等亟應以身作則,努力在戒字上用功。以心地無非爲戒本,以利他無我爲正行,以透關八條爲策進,戒身不妄作,戒心不妄動,久之定水澄清,心珠自現。

  雲何爲定?心地無念自性定。學佛以得叁昧爲主,叁昧者,正定之意。如何方能正定?就要一念不生。經雲:“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即是如如不動,不動即是定。苟一念微動,則無明煩惱,隨之而起,心便不定。所以說心地無念即是定。惟其無念,即名正念。而萬德具足,一切智慧,自然現前。諸同學!不但學佛人要有定力,方不被魔擾,不爲境遷。即世法上的一切,亦非具有定力,不能成功。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是定力所致。定力是由修養得來的。古來所有功在天下,名垂萬世者,未有不致力于修養。如諸葛武侯,一生功業,皆成就于“甯靜致遠”四字。所謂甯靜,即由修養得來的定,致遠即由甯靜得來的慧。

  雲何爲慧?心地無我自性慧。吾人的自心佛,妙用無量,不可思議。只緣迷人不知四大本幻,把假我看得太真,將本來般若勝智之真我,遮障住了。學佛人第一要破我相,因爲有我相,便有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若無我相,即無一切相,則當體空寂,一切智慧,自然現前,便能度一切苦厄。所以說心地無我自性慧。試看古德,及世法上聖賢豪傑,哪一個不是從無我得來的?即如烈士捐軀,節婦殉夫,皆因一念無此假我,便能殺身成仁,舍身取義,名垂千古。學佛人若欲珠光顯露,起大智慧,即應先破我執。偈曰:

  萬法唯一心,權且立虛名。

  有我非覺體,無相乃真成。

  諸同學!佛法法門雖多,總不離戒定慧叁學。不過在叁乘之中,叁學境界,各有不同。如六祖告志誠雲:“汝師戒定慧,接小根智人。吾戒定慧,接大根智人。”蓋戒定慧之體同,而用不同,故境界不同。叁學之道,不獨佛法爲然,儒家亦然,克己複禮,天下歸仁,即是戒定慧叁學之漸次。因爲克己乃去物欲,即是戒。複禮乃恢複本然之性,本性不動,不動即是定。天下歸仁,乃妙用無窮,即是慧。可見世出世法,理無二致,一切唯心故。複次,戒定慧叁學,戒中有定,定中有慧,慧中有戒。所謂一而叁,叁而一,皆不出自心。學人果能明白自心,自然悟得無相戒定慧矣!

  第叁座 四皈依

  諸同學!四皈依,有有相皈依,與無相皈依。今日所講,是無相皈依。佛法有顯密之分;學顯者,是皈依佛法僧叁寶;學密者,于叁寶之外,加一皈依師,因密法無上,重上師故。然此皆有相皈依。慧明所講無相皈依,是根據禅密兼修的道理,且依次略略說之。

  皈依佛:是皈依哪一佛?皈依釋迦佛,釋迦佛已滅度。皈依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西方。皈依十方諸佛,十方諸佛無量。皈依木雕泥塑繡繪之佛,雕塑繡繪之佛,是表法而無知覺。然則究竟皈依哪一佛?當知佛者覺也。佛與衆生,本無差別,只覺與不覺之分。學佛人,是以始覺覺本覺。然始覺本覺,不離自心。所以皈依佛,即是皈依自心覺,並非皈依心外的佛。然則心外有佛否?曰確有。釋迦佛雖滅度,而實未滅度;阿彌陀佛雖在西方,與十方諸佛的法身,皆無量遍滿。但是諸佛雖無量遍滿,我等若自心不覺,諸佛與我等何幹?必須自心常覺,方與十方諸佛感應道交。所以皈依佛,即是皈依自心覺。

  皈依法:佛法法門無量,法法平等,我等究竟皈依哪一法?當知法者正也,皈依法,即是皈依正。學佛人要具正知正見,立正言正行。雲何爲正?清淨慈悲爲正,心地無非爲正,利他無我爲正,無念無相爲正。然清淨慈悲乃至無相,以及佛說八正道等,皆不出自心,心正一切正,所謂一即一切故。所以皈依法,即是皈依自心正。

  皈依僧:僧之本義,即衆多比丘,一處和合。但過去僧不可見,現在僧很多,高僧亦不少,究竟皈依何僧?當知僧者淨也,皈依僧,即是皈依淨。我等自心,原本清淨,只因多劫以來,汙染習深,以致靈明晦昧,造業受苦。從今以後,要掃去一切煩惱習氣種子,纖塵不染,回複本來清淨面目。所以皈依僧,即是皈依自心淨。

  皈依師:學佛人迷時師度,悟才自度。一切衆生,有五性差別。若不定性之凡夫,遇大乘學大乘,遇小乘學小乘,遇外道學外道,師的關系,最爲重要。但此言有相之師,非無相之師。無相之師,即是自心。何以故?自心本來具足恒沙功德,與諸佛一體故。若舍自心,專向外求有相之師,縱遇明師,不在自心上時時檢點覺察,又何能與師心相應?大家從我學法,若依我色身爲師,我之色身,與大家何異?慧明語錄上,明明說以心傳心爲玄;既雲玄,當非肉心。因肉心妄執,障蔽靈知故。既雲心傳,當非語言文字可說。即此玄心,就是大家本心,即叁世諸佛之果體,一切衆生成佛之正因,亦即吾人唯一無二之真師。所以皈依師,即是皈依自心師。

  總而言之,四皈依,佛是覺,法是正,僧是淨,師是心。大家把此四字,連貫起來,反正一看,就是覺、正、淨、心,心、淨、正、覺。即此可以悟到覺正才能淨心,心淨便得正覺。皈依覺、正、淨、心,皆是皈依自心。大家日日念著四皈依,不知四皈依的道理就是如此。而迷人總在相上去求,不在自心上體悟。當知離心外求,論顯教,有叁藏之多,論密法,有五部之繁,試問從哪裏去修去學?我佛出世,就爲的是心即是佛一段大事因緣。禅宗古德,紹承心法,故功德無量。吾人學佛,即應在自心上致力,方合佛旨。

  諸同學!四皈依也是方便說的。正如一把鑰匙,交給大家,拿去開鎖,鎖開了自然會見自心珍寶。但不能悟到無相四皈依者,總在相上打攪。若初發心時、或修持時、或禮佛忏悔時便覺,一轉念間,便又不覺。這種覺,是有根妄覺,非真覺也。希望大家把這種妄想差別的著相念頭,如快刀斬亂麻,一齊割斷,專從自心上用功,從覺上做起。去有相覺,悟無相覺,便是真正自覺。

  複次說正:大家有了覺,才能正;若是不覺,便是不正。不正便是邪,邪則戒定慧都談不上,信願行也談不上,還說什麼四皈依?至于世法上,以合法律與道德的行爲爲正,否則不正;擇善而從則正,不善即不正。凡行不正者,不惟無益,而且有險。譬如鐵道雙軌,要平正無斜,火車才能通行;苟軌道傾斜不正,車便不通,如勉強開駛,便要出險。學佛的道理,亦複如是。

  複次說淨:學佛就是由染求淨。譬如白布一疋,汙染太甚,必待洗滌,然後能淨。吾人自忖,能否無染?不但名利恭敬,成種種貪愛之染,而且無明煩惱,成念念塵勞之染。當知一染,已足爲身心之害,何況多染乎!所以修行人必須六根無染。叁業漸消,庶可內障不生,外塵不染,如此始能清淨。

  複次說心:釋迦佛五年尋師,所遇皆非,雪山成道,究依何師?豈非依自心寂照爲師乎!六祖雲!“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可見自度者,方算悟人。不依自心,雲何自度?學佛人如果不依自心真空無相之師,專向心外馳求,今天說這個法師本領高,明天說那個法師神通大,試問法師的高大,與吾人本分,有何相幹?馳求愈甚,離心愈遠。如此學佛,何異南轅北轍,終難見性。

  如上所述,可見佛法僧師,皆不離自心。若離自心,則學顯學密,談性談相,皆屬客塵影事。若明自心,則無量法門,如自藏家珍,取用不竭,不但顯密圓融,性相不二,即佛法僧師,亦不可得。故日無相皈依,即成無相菩提。

  第四座 心地法門

  諸同學!“心地法門”四字,吾人在表面上,每每忽略看過。不知這四字的意義,最爲緊要,最爲廣大,如能細心領會,便可悟道,何在多求。這四字分開來講,“心”便是佛,“地”喻心量,“法”者正也,“門”者路也。就是說,此心若能如地,即入正覺之路也。

  吾人自心,本來無量遍滿,能生萬法,亦如地具有博大深厚之德,能生萬物,故以爲喻。地之所以能生萬物者,以其能任運隨時,行所無事,…

《心地法門(慧明法師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沩仰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