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渾然無知,寂然不動。而衆生迷真逐妄,見境生心,遇物即動,于是自蔽靈明,轉增障礙。學佛人以妄修真,即當取法乎地。然山河大地,皆因妄生,有成有壞,吾人何必以妄爲法,須知地雖是妄,他的功德,卻是無量。地能生一切物,能載一切物,能容一切物。而且生一切物,是來養育衆生,而不自私自利;載一切物,是大小兼收,淨穢一體,而無取舍分別之見;容一切物,聽人汙穢毀鑿,寂然不動,而無厭拒嗔恚之念,所以稱爲大地。假使吾人的心量,能夠與地同其大,能夠同地一樣利他,無取舍嗔恚的我執,一切不動,便不難與真如本心相契,還有不成就的麼?我等學的是心地法門,日日說心地無非,利他無我,到底我等的心,能不能像地一樣的大,能不能養育衆生,能不能兼收並容、聽人汙毀而不動?不要說不能任人汙毀,恐怕一句空話都不能容。不要說養育衆生,恐怕對自己親屬,尚不免自私自利。如此還說什麼心地無非!學心地法門的人,時時刻刻都要將自心與地比一比,看究竟比不比得上。據我看來,不要說像大地那樣大,甚至連一畝地那樣小,都比不上。何以故?一畝地,一年四季,還能生許許多多的東西,來養育衆生,也有犯而不校的容量。試問我等心量,比這一畝他的生育容量如何?大家若不在這個上面去思索、去用功,無論如何,得不著受用。
地能大能生、能載能容,與天合其德,所以古人稱天地之德曰“大德”。凡屬心量功德,同大地一般大,即爲大德。學佛人已有成就,亦稱大德。儒家雲:“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學佛而成大德者,對于位祿名壽,已如夢幻泡影,惟初發心不明佛法者,多有爲求位祿名壽而來。但是要得位祿名壽,必須到大德的地位才行。若想成爲大德,則心量與功德,必須同大地一般才行。
諸同學!何謂登地答薩?因其心量功德,俨然同大地一般大。至于二地叁地的菩薩,其心量功德,就同兩地叁地一般大。乃至遠超十地,方稱等覺妙覺。大家思量思量,我等心量功德,有一個地大沒有?須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我等自心佛,本來具足無量功德,比十地還大,只緣妄心不息,時時執著外境,遮障真如自性。亦如日月光明,本可普照,只因雲霧遮蔽,遂不顯現。一旦雲霧消散,光明頓複。修行人一念真心,頓超十地,亦複如是。故廣額菩薩,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大家要明白,地所以能夠成就如此大量功德,就好在渾然無知,寂然不動。我等其所以不能夠的,就壞在知見多、容易動。須知知見多、容易動,皆緣妄心不息所致。妄心就是火,吾人妄心一動,就如火在心內燃燒,遂生煩惱。故煩惱亦名熱惱,即是造業受苦之根本。
叁界唯心,亦名火宅。火宅中本有法王,學佛人是要在火宅中覓法王,才算真有受用。而凡夫認幻爲真,舍真逐幻。所謂一翳在眼,空花亂墜,只見空花,不見法王。殊不知叁界一心,轉識即智,忏妄即真,真即法王,不覓自見。凡夫不悟此理,自心中常被無明烈火燒著,不但不見法王,且被此火燒絕本具之功德。所謂一念嗔心起,燒盡功德林。我等學大乘法門,應知諸法如幻,諸法亦真。凡事不動無明,不生煩惱,認定壞就是好,好就是壞,一切一切,不取不舍,不但火不能燒,而且這個火,也就轉成智慧光,徹照無邊,與諸佛同體。吾人自心,原能自主,但因定力不夠,常被業境所轉。然業無自性,只要我等能把得失心、是非心、嗔恨心、分別心,乃至一百六十種相續心,八萬四千塵勞心,一概空去,妙明真心,自然現前,便可與天地同德。
心地法門,以禅密兼修,而頓超直入,即凡成聖,亦是登地菩薩所修。大家能修此無上法門,即是大家因緣成熟,慧明不過指路而已。希望大家,難行要行,難忍要忍,難舍要舍,難成要成,努力在心地上用功。如果遇而不遇,見同未見,錯過勝緣,豈不可惜。當知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等學佛是來解決生死問題的,若別有作用,不惟不得真實受用,且恐轉增業障。我等且不說解決生死問題,當這種末法劫難之際,何等煩惱,若無安心立命之道,易生厭世之心。但能依心地法門,切實修心,學地之量,法地之德,不僅清涼自在,且能轉動一切,又有何劫難之可虞。佛法目的,原是濟世利生,簡言之,就是要挽救人心。學佛人欲挽救人心,應該先救自心。欲救自心,應當在心念上用功,忏除一切惡念,增長一切善念。更要時時檢查自心正不正,大不大,能不能同地一樣不動,有沒有與地一樣功德,如此方是真修心地法門。我再給大家四句偈,仔細參思,自然有益:
學佛在心不外求,心地慈悲德具足。
貪嗔癡愛疑妄盡,不動無明是活佛。
第五座 禅密兼修之心宗
諸同學!禅密兼修之心宗,道理本不可說,今方便解釋其義。先將禅字略略說之。此禅字,或以爲是六度中禅那之禅,或認爲是六度之般若波羅蜜。其實禅宗之禅,統攝六度萬行,乃以心傳心之義。故永嘉禅師雲:“頓覺了,如來禅,六度萬行體中圓。”又有分爲如來禅與祖師禅者,不知祖師禅與如來禅同一心傳。禅宗乃釋迦佛于靈山會上,拈花示衆,獨傳迦葉尊者,名爲西方初祖。曆代單傳,至二十八祖達摩大師,爲東土初祖。代代相承,心心密付,所謂教外別傳。
佛法真理,離言絕相。禅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乃無上法門。初祖東來,即爲此心即是佛一大事因緣故。但禅宗境界太高,根機鈍劣者,不但鮮有言下即悟,且多流爲口頭禅。蓋末法時代衆生,大都業障深重,故兼以密。密仗佛力,禅憑自力,佛力自力合而爲一,方可應機,深入究竟。
禅密兼修之心宗,有通別兩義。雲何通義?先釋心。禅乃自心,密乃佛心。佛心自心,本來一心,皆此妙明圓覺之心。次釋宗。凡以文字顯者爲教,不立文字者爲宗。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故名爲宗。密法雖有咒文,但循其音,不了其義,說等不說,有文字與無文字等,故亦名宗。所以禅密兼修,名日心宗。雲何別義?禅密各有其二:
首釋禅:(一)依祖意。禅乃達摩祖師所傳之心法,不立語言文字,但以心傳心,故日心宗。(二)遵佛旨。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而自雲未說一字,且于靈山會上,傳心迦葉尊者,囑曰:“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咐囑于汝,勿令斷絕。”是此正法眼藏,即是實相無相之玄心,故曰心宗。
次釋密:(一)總釋。大日經雲:“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故曰心宗。又密咒亦名真言,梵音日陀羅尼,即總持之義。一切密咒,皆諸佛菩薩微妙本心,密奧難知,可持而不可說,故日心宗。(二)別釋。密咒有八萬四千種,此六字大明咒,乃觀自在菩薩所說,是觀自在菩薩微妙本心,即諸佛之妙心,亦即衆生之一心。傳授六字大明,即是以心傳心,故日心宗。
禅宗教外別傳,不依經教,不立漸次,即心即佛,所謂以心傳心。古德教人,多于喜怒哀樂之中,旁敲側擊,明啓暗逗,大機大用,無非使學人頓悟自心,舉足便踏入如來寶所,故名最上乘。然其流弊,易使學人淺悟即了,不複事修;或取靜爲行,不知起用。密宗儀軌繁重,循序漸進,由小而大,不遺一法,不越一法,先修加行,然後傳本尊真言。複由念誦而觀想,漸及無相般若。以自力他力,歸入叁密一如,即凡成聖。然其流弊,易使學人炫于神通,著入魔境。且製辦法器,莊嚴道場,供養上師等等,非富有資財而兼有閑暇者不辦。惟禅密兼修,取禅宗之自心是佛,實相無相,以救密法著相入魔之險;取密法之專重事修,藉不可思議之威力,感化有情,以濟禅宗淺悟即了,無相無得,不起度生之偏執。故禅密兼修,不偏執事壇,不具習漸次,只要根機相應,因緣成熟,無論貧富者幼,皆可修持。一面知道禅宗心即是佛,而不廢事修;一面知道密法以佛力加被故,心外有玄,而不著玄相,如此定能即身成就。末法時代,這才是應機普攝的法門。
密法雖有神通,須知此神通,是從微妙本心、不可思議中生,仍是幻妄,學人千萬不可貪著。凡修密人喜說神通者,不但淆惑觀聽,且易入魔。古德雲:“神通治病,皆聖末邊事。”當知密法功用,即凡成聖,不可言說,豈在神通治病乎?現在東密藏密,風行全國,誠爲佛法之勝緣。但學者每每貪多務得,接受一座法,尚未修得感應,又想第二法。今日來一金剛上師,去皈依,明日來一阿阇梨,亦去皈依,不知學到何處,方是究竟。須知修密要一門深入,信師信法,更要始終不二,方到不可思議之境界。
佛說一切法門,究竟都歸一心。因衆生著相,恐其執著文字,乃于教外別傳,離言絕相,以顯心即是佛之體;特說密法,以示諸佛菩薩微妙本心之用。如來如此慈悲,以種種方便,顯示心要,而衆生是顯非密,是密非顯,自遺衣珠,良可悲憫。慧明現宏禅密兼修之心宗,是以禅爲體,以密爲用,以禅攝密,以密護禅,亦即以心攝心,以心護心。大家須知,禅也密也,其名雖二,其實則一。惟禅密兩宗,一則重悟,一則重修,禅密兼修,即應修悟並重。大家切勿謂禅乃頓悟,不待事修,須知理雖頓悟,事貴漸修。何以故?風息浪未平,糞除臭味在,多生習氣,要修才能清淨。如黃金在礦,本質固然是金,但不采不淘不煉,即不能成爲純金。六字大明,功德無量無邊,只要至誠專修,心念不二,自然有不可思議之力量,以消根本業障,而即身成就。若不能一門深入,差別心重,或不起大悲之心,均不相應。當知禅密兼修,以救世度生爲心願,以佛心爲自心,本尊是我,我即本尊。能發如此大心,自與諸佛菩薩以及本尊心心相應。而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故日心宗。
第六座 心宗醫心病
諸同學!近日天氣失常,傷風者多。須知吾人之病,尚不止此,且將病源及治法,略說如次。
凡病有無形有形兩種。無形之病,貪嗔癡愛,及一切煩惱等是。有形之病,外感內傷,及一切四大不調者是。無形之病爲心病,有…
《心地法門(慧明法師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