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著想,替肉体打算,欲念不停地滋长,理性就会降低、下沉;理性下沉,人活在欲望中,便做了欲望的奴隶。如果所做所为都是自私自利,所想的一切都是损人利己,那还怎么个修行法呢?这个漏洞太大了!
要修行(心),就要战胜自己的机械性,超越虚假、有限的自我,否则坚固我执,便会形成修行的障碍。从我执、执我延伸出去,便是执理、执事——理障,障菩提;事障,长无明。心上如果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真理,它会压熄你生命之火,使你永远不能大彻大悟。所谓“金屑虽贵,在眼亦病”,金粉虽然很值钱,但是放进眼睛里,眼睛一样会瞎。我们原本的心是最清净、最洒脱自在的,不能增加任何东西,加一点、减一点都不可以,因为它是至真至圆,无欠无余,一切具足,什么都不缺少的。
什么叫事障呢?一早起床固定每天要修这做那,执著如何修行,其实只是自我束缚、限制,使自己更不自在。更刻板的机械生活会使人机械化,而机械性是违反灵性的,人如果不摆脱机械的“枷锁”,又怎能解脱和超越?
所以,从躯壳起念的一切执著,只会增长贪、嗔、痴三毒,让修行增加漏洞。
——“心若不安怎修行”
我们就是因为心不安,心太乱,烦恼、痛苦、无奈太多,才来修行。修行的起点就是求心安,求心安首先就要把破坏安祥、使自己心乱不得安祥的种种漏洞,统统补起来,然后法身才能圆成;否则“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追求虚幻的结果,最后所得到的必定是——幻灭。
这就是我写杜漏歌词的动机,希望各位每天早上起床后就唱几遍,提醒自己,一方面防漏,一方面把过去的漏洞补好;所有的漏洞都没有了,当下功德圆满,法身岂假修持?
让我们一齐唱、一齐行——
法身功德在无漏 诸漏尽时法身成
邪思妄想沉阴境 取相认同丧本真
话说多了心会乱 怒火能烧功德林
躯壳起念滋三毒 心若不安怎修行
法身功德在无漏 诸漏尽时法身成
【净心依耕云先生《不二法门》(上海佛学书局出版) 录入】
附录: 常见误解
( 1 ) 重奇特玄妙不重正知见。
时人学佛往往只循颠倒见, 不重正知见, 所以成就者少。大慧杲禅师云: “学人如问: “如何是佛
”答他: “即心即佛。”却以为寻常, 不予重视。及至问: “如何是佛
”云: “灯笼缘壁上天台。”便道是“奇特”。岂不是循颠倒
”于此可见古人已启重奇特玄妙之端, 难怪近时人更倍加趋重玄妙。你如叫他端坐参禅或念佛, 他便以为枯燥无味, 无甚玄妙而不修; 如教他修个天眼通或他心通等法, 则欣然从命, 乐于接受。殊不知这只是引人入歧途而不能了生死的幻术依通, 习之唐丧光阴, 毫无实益, 弄得不好还要造业受报。但时人趋之若鹜, 惟恐不得其传。此所以步入歧途而不自知, 视寻常正知见如粪土, 塞自悟门而不得入佛知见之大病也。
( 2 ) 著死空, 以为空而不动是道, 不识这镇日起作用的是真性。
不用功的人勿论。真肯用功者往往著空相, 以为空而不动是道而不知斯道重在识得本来, 不著相, 不为境转而能活泼泼地起用方得真实受用。
如云际参南泉问: “摩尼珠人不识, 如来藏里亲收得。如何是如来藏
”泉曰: “与汝往来者是。”( 意即妄念来去不停之处也) 际曰: “不往来者如何
”( 意指空而不动也) 泉曰: “亦是。”际进问曰: “如何是珠
”( 此问是正着) 泉召曰: “云际。”际应诺( 急须在此处着眼, 这应诺的是谁
) , 而不识( 可惜许, 这汉竟懵然错过) 。泉呵曰: “去! 汝不会我语! ”
由此可见, 只住空而不识本来者只是金而非宝珠。欲得真实受用, 须于识得本来后绵密保任, 除尽旧习, 方能渐臻玄奥。常住空中只能炼成土木金石般的死水一潭, 是病非道。故真明心见性者绝不常住死空也。
( 3 ) 一念不生常默在定。
一般人总以为明心见性的人是时时一念不生地住在默然空中的, 否则, 即不名开悟。其实发明心性即为大总持, 能起一切妙用而无所不具。若一念不生的守住空境, 不能活泼泼见之于用, 即死在空相上, 非但不能得真实受用, 也无从彻见全身。
昔有一会和尚曾参南泉来, 有僧问: “和尚见南泉后如何
”会默然。僧又进问云: “和尚未见南泉前怎么生
”会曰: “不可更别有也。”观此语会和尚著在默然空里。所以玄沙和尚说他: “百尺竿头坐的人, 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尺竿头更进步, 十方世界现全身。”斯道须净裸裸、赤洒洒; 纵横自在、与夺无拘; 一丝不挂、一尘不染; 定亦得、动亦得; 行住坐卧无可无不可, 方是真悟。
( 4 ) 背诵佛经积累功德以求开悟。
有很多学佛者因见佛说诵经功德不可思议, 乃著功德相以多诵为贵而不参究其中奥意。以为诵得愈多功德愈大乃至能倒背顺背, 功德愈不可思议, 这样积累功德即可开悟。殊不知这样诵而不知其意, 只如鹦鹉学舌, 何能打开心扉, 亲见佛性
大愚芝和尚闻有僧日诵《金刚经》百部, 乃令侍者请至问曰: “闻你日诵《金刚经》百部否
”僧云: “是。”芝曰: “汝可曾参经意
”僧云: “不曾。”芝曰: “汝但日诵一部, 参究佛意, 若一句下悟去, 如饮海水一滴, 便知百川之味。”僧如教。一日诵至“应如是知, 如是见,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处, 蓦然有省。可见诵经须参究佛意方有入处。只贪功德, 多多益善, 只植善因, 种福田而无真实成佛之功德也。
( 5 ) 贵机锋敏捷不重真实所履。
时人都以为开悟人一定机锋敏捷, 若应机稍迟, 定未悟道。其实这和开悟后未发神通须待除习一样, 不是衡量道人悟与未悟的一定标准。如宝峰元首座, 有道之士也, 答话机锋迟钝。洪觉范号为“元五斗”。盖开口答话, 须待炊得五斗米熟, 方答得一转语。
大慧杲云: “修道者不必有机锋方为开悟。昔云盖智和尚道眼明白。因太守入山憩谈空亭, 问: “如何是空亭
”智云: “只是个谈空亭。”太守不喜, 另举问本禅师。本云: “只将亭说法, 何用口谈空。”太守乃喜, 迁本住云盖。若论道, 以本较智, 则大远在, 乃知真实事不可以机锋取。”可见说得口滑者未必皆真悟道人也。
总之, 吾人修道贵见地纯正, 死心塌地真实参究。不可稍存侥幸之心, 走捷径而误入旁门, 搞神通而错投魔道; 更不可误听匪言惑乱本性, 塞自悟门而唐丧光阴, 错过一生。
《禅宗略说(耕云)》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