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示:大宝金刚仁波切
地点:加德满都 国际佛学院(IBA)
日期:2008年7月13日开示:大宝金刚仁波切
地点:加德满都 国际佛学院(IBA)
日期:2008年7月13日
--------------------------------------------------------------------------------
先藉此机会跟各位说声“札西德勒“。今天我要来谈谈佛性。
发心
在接受任何佛法的开示,或是由身语意来修法,首先要有正确的发心。一个人的行为是否能积聚功德,取决于一个人最初的发心、实际修持教法时的专注以及最后的回向。因此,「发心」极其重要。举例来说,假如有两个人在绕塔,一个人在绕塔时有正确的发心、实际绕塔时能专注、而且最后做回向;另一个人绕塔时没有适当的发心,绕塔时也不专心于法或持咒,而与他人闲聊俗世,最后也没有回向。虽然两个人在同一个佛塔前绕了同样多圈,但因发心、专注和回向的不同,有正确发心的人将累积较大的功德。我们的修持是为积聚功德、成就佛果,在修行的一开始就必须有正确的发心。
谈到发心,首先要培养对轮回的出离,这非常重要。简短来说,没有出离心就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我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需要受过别解脱戒。
要成为佛教徒,我们需要接受别解脱戒中的皈依戒。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别解脱戒有许多种,不是所有皈依戒都属于别解脱戒,有些皈依并不是别解脱戒。比如说,有人从上师处授了皈依,但这个人的皈依是出于下等的发心,例如是因为畏惧自己的父母、老师或亲戚等。假如是由于惧怕而不是出于真诚的愿望,那么即使受了皈依戒,也不能算是别解脱戒。还有,若是为了希冀好的名声、财富所作的皈依,那也不是真正的皈依。所以即使一个人受了皈依戒,也不能说在行为上已经是一个佛教徒,而是要接受属于别解脱戒的皈依戒才算。简言之,别解脱戒就是不能在身、语、意上伤害众生。若无出离心,就无法接受适当的戒律,而无适当的戒律,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佛教徒。可见出离心之重要,是成为佛教徒的基础。
出离心,不止是要出离自己的房子、城镇或国家,而指的是出离整个轮回。虽然现在我们在肉体上不能出离整个轮回,但是我们要真诚祈愿能跳脱轮回。为了要开展这种真诚的愿心,就必须要了解轮回之苦、去除对轮回的执着,要去除对轮回的执着,我们就必须知道轮回的本质是充满痛苦的。
举例来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几十亿人口,不管是在已开发国家或较落后国家,找不到一个完全没有痛苦的地方。不管去那里,东方或西方,我们都会经历种种压力或病痛等苦。这表示整个世界的本质就是苦。不止是这个世界,而是整个轮回的本质就是苦。若我们小心仔细地检视或分析就会发现,执着于轮回就等于执着于苦,因为轮回的本质就是苦,没有别的。
若知道轮回的本质,就比较容易去除对轮回的执着;一旦我们没有执着,就比较容易发展出要脱离轮回的真诚愿心,我认为这就是出离心。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出这样的出离心。以此为基础,我们必须培养出无量的慈悲心,亦是真诚的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获得乐及乐因,真诚的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远离苦及苦因。
虽然了解无量慈悲心的意义并不困难,但要在日常生活中修持却不容易。所以我们必须再三地牢记这些意义,直到我们能在任何时间、地点、对任何对象都能修持无量的慈悲心。我们必须修持无量慈悲心,因为我们自己希望能获得快乐和去除痛苦,一切众生也都希望能离苦得乐,我们的目标是一样的。若我们的目标相同,但却忽略他人而只想着自己,这就不对了。做为佛教徒,特别是大乘佛教徒,当我们发菩提心时,就已下了承诺要帮助一切众生。假如做了承诺又未奉行,那这个承诺就是假的,我们必须努力依承诺而行。
一切众生过去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或挚爱的人,我们在这法界轮回无数次了。每次轮回,我们的父母或所爱的人都不同,由此可证明一切众生在这一世或前世都曾经是我们挚爱的人,他们在危险中保护我们、照顾我们,我们必须回报此生父母或挚爱的恩德,因此我们也必须报答前世父母或挚爱者,不管这一世他们是我们的朋友、陌生人或是敌人。我们都必须培养出无量的慈心与悲心对待他们。
假如我们只想着自己,那表示只想着一个人。「自己」代表一个人,而其它人代表了无数(众生)。举例来说,假如有一个人布施食物给某个人,而另一个人布施食物给几十亿人,很明显的,布施给几十亿人的施主将比只布施给一个人的施主获得更大的功德。同样的,帮助他人比帮助自己一人更为重要。
假如一个人只想着自己,那么他离苦得乐的愿望将不会实现,因为一切快乐的起因缘自于利他的思维,而一切的痛苦起源于自私的念头。自私的念头只会产生愈来愈多的痛苦,而不会实现离苦得乐的愿望。所以我们必须修持或培养出对一切有情、无一例外的慈悲心;然后,我们必须培养菩提心。没有真诚的慈悲心,就不可能证悟。无量悲心是我们证悟或菩提心的因。
菩提心就是为了一切有情愿证佛果,为了这个目标而来修行佛法,特别是在今天上午接受有关佛性的教导。简而言之,正确的发心就是要培养出对轮回的出离心,要培养出慈悲心,然后要培养出菩提心。我们必须以这样正当的发心来修行或领受佛法。
--------------------------------------------------------------------------------
佛法
佛法来自于佛陀。佛陀开展了许多神圣的佛行事业,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对有缘的弟子们开示教法。佛陀根据不同程度或不同根器的众生,给予无数的方便法门。假如我们把这些不同的教法归类,可以归类为小乘和大乘。
教授这些不同法门的目的,并不只是让信众在知识上了解教法;这些珍贵深奥教导的主要目的,是要调伏我们的自心。换言之,就是要去除长久以来在我们心识流中的染污,要培养出正面的心性并最终证得佛果,这才是佛陀教导的真正目的。所以,对于佛法,我们不能只限于在知识上的了解,而必须在了解后也应用于生活中;在学习之后,必须禅修。
佛陀为我们指引出什么是正确的道路、什么是错误的道路。若依循正道,我们的品行就会向善,并且最终证得佛果;若依循错误的道路,我们将会经历愈来愈多的痛苦,并且最终会经历地狱道中不可想象的痛苦。
假如我们经由身语意做了许多恶行而后向佛陀祈祷,这并不能帮助去除我们的痛苦,因为我们已经种下了苦因,也就是我们的恶行。只是向佛陀祈祷,佛陀并不能用他的双手神奇地消除我们痛苦的起因;佛陀并不能替我们除去恶行所造的恶业。所以一个人能不能获得解脱或证悟,完全取决于自己,而非取决于佛陀,亦非仅取决于教法。
佛经上说:只有自己是自己的拯救者,只有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假如你不依照佛陀的教导而行,就不能从轮回中解脱,所以说自己是自己主要的拯救者。自己最主要的敌人也是自己。主要的敌人不是外在的敌人,因为外在的敌人不是最重要的敌人,外在的敌人不会带给我们地狱里不可想象的痛苦。
所以最坏的敌人不是来自外在,而是在我们自心中。因此,为了要让此生有所成就并快速证得佛果,我们必须精进地修持。
教法中也说到我们应该将佛陀视为医生,将自己视为病人,将自己的染污视为疾病,将教法视为医病的良药,将接受教法和修法视为依循医嘱、接受治疗。假如我们生病了,去了设备最好的医院并且看了最好的医生,但是却不听医生的指示,适时按剂量服药或适时进食恰当的食物,那么即使医生医术高明,也治不好我们的病。同样的,佛陀和佛陀的教法极其伟大,假如自己不好好追随奉行,这不是佛陀或教法的错,而是自己的错。有时候有些佛教徒的行为举止不恰当,我们不能怪罪于佛陀或佛的教法,而应该怪这个人没有好好地遵照佛的指示和教法而行。所以单有佛陀和佛的教导还不够,主要的是我们要正确地依循教导而行。假如不遵循,那么不论佛陀或佛的教法多伟大也帮不了我们。而且不论我们领受教法的时间有多长,假如不遵循,那么教法也帮不了我们。如我之前所说的,只在知识上了解佛陀的教法是不够的。
佛法是医治所有疾病的唯一良药,佛法也是一切快乐的泉源。如果我们真诚的要修持佛法,我们就必须学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虽然我们现在想要离苦得乐,但是因为自身的无明,我们都是在做恶行而没有在做善行。仔细想想,一天24小时,大部分时间里我们所做的大多跟恶行有关,而非善行;我们必须改变这点。我们也必须知道,真正快乐的因和痛苦的因是什么,这样我们就会知道,善行是快乐的因而恶行是痛苦的因。
--------------------------------------------------------------------------------
真正的快乐
虽然世人都在致力于离苦得乐,但是所追求的却是世俗的快乐而不是究竟的快乐。
世俗的快乐并不究竟。假使我们能得到一辈子的世俗快乐,那代表我们的快乐最多也不会超过一百年。而且,世俗快乐的本质是不真实的,世俗快乐其实是就是变异之苦(坏苦)而不是真正的快乐。此外,世俗快乐的起因是负面的行为,有时候是受到染污的善行。所以无论从起因的观点…
《佛性(大宝金刚仁波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