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示:大寶金剛仁波切
地點:加德滿都 國際佛學院(IBA)
日期:2008年7月13日開示:大寶金剛仁波切
地點:加德滿都 國際佛學院(IBA)
日期:2008年7月13日
--------------------------------------------------------------------------------
先藉此機會跟各位說聲“劄西德勒“。今天我要來談談佛性。
發心
在接受任何佛法的開示,或是由身語意來修法,首先要有正確的發心。一個人的行爲是否能積聚功德,取決于一個人最初的發心、實際修持教法時的專注以及最後的回向。因此,「發心」極其重要。舉例來說,假如有兩個人在繞塔,一個人在繞塔時有正確的發心、實際繞塔時能專注、而且最後做回向;另一個人繞塔時沒有適當的發心,繞塔時也不專心于法或持咒,而與他人閑聊俗世,最後也沒有回向。雖然兩個人在同一個佛塔前繞了同樣多圈,但因發心、專注和回向的不同,有正確發心的人將累積較大的功德。我們的修持是爲積聚功德、成就佛果,在修行的一開始就必須有正確的發心。
談到發心,首先要培養對輪回的出離,這非常重要。簡短來說,沒有出離心就很難成爲一個真正的佛教徒。我認爲要成爲一個真正的佛教徒,需要受過別解脫戒。
要成爲佛教徒,我們需要接受別解脫戒中的皈依戒。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別解脫戒有許多種,不是所有皈依戒都屬于別解脫戒,有些皈依並不是別解脫戒。比如說,有人從上師處授了皈依,但這個人的皈依是出于下等的發心,例如是因爲畏懼自己的父母、老師或親戚等。假如是由于懼怕而不是出于真誠的願望,那麼即使受了皈依戒,也不能算是別解脫戒。還有,若是爲了希冀好的名聲、財富所作的皈依,那也不是真正的皈依。所以即使一個人受了皈依戒,也不能說在行爲上已經是一個佛教徒,而是要接受屬于別解脫戒的皈依戒才算。簡言之,別解脫戒就是不能在身、語、意上傷害衆生。若無出離心,就無法接受適當的戒律,而無適當的戒律,就無法成爲真正的佛教徒。可見出離心之重要,是成爲佛教徒的基礎。
出離心,不止是要出離自己的房子、城鎮或國家,而指的是出離整個輪回。雖然現在我們在肉體上不能出離整個輪回,但是我們要真誠祈願能跳脫輪回。爲了要開展這種真誠的願心,就必須要了解輪回之苦、去除對輪回的執著,要去除對輪回的執著,我們就必須知道輪回的本質是充滿痛苦的。
舉例來說,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國家和幾十億人口,不管是在已開發國家或較落後國家,找不到一個完全沒有痛苦的地方。不管去那裏,東方或西方,我們都會經曆種種壓力或病痛等苦。這表示整個世界的本質就是苦。不止是這個世界,而是整個輪回的本質就是苦。若我們小心仔細地檢視或分析就會發現,執著于輪回就等于執著于苦,因爲輪回的本質就是苦,沒有別的。
若知道輪回的本質,就比較容易去除對輪回的執著;一旦我們沒有執著,就比較容易發展出要脫離輪回的真誠願心,我認爲這就是出離心。所以,我們必須培養出這樣的出離心。以此爲基礎,我們必須培養出無量的慈悲心,亦是真誠的希望一切衆生都能獲得樂及樂因,真誠的希望一切衆生都能遠離苦及苦因。
雖然了解無量慈悲心的意義並不困難,但要在日常生活中修持卻不容易。所以我們必須再叁地牢記這些意義,直到我們能在任何時間、地點、對任何對象都能修持無量的慈悲心。我們必須修持無量慈悲心,因爲我們自己希望能獲得快樂和去除痛苦,一切衆生也都希望能離苦得樂,我們的目標是一樣的。若我們的目標相同,但卻忽略他人而只想著自己,這就不對了。做爲佛教徒,特別是大乘佛教徒,當我們發菩提心時,就已下了承諾要幫助一切衆生。假如做了承諾又未奉行,那這個承諾就是假的,我們必須努力依承諾而行。
一切衆生過去都曾經是我們的父母或摯愛的人,我們在這法界輪回無數次了。每次輪回,我們的父母或所愛的人都不同,由此可證明一切衆生在這一世或前世都曾經是我們摯愛的人,他們在危險中保護我們、照顧我們,我們必須回報此生父母或摯愛的恩德,因此我們也必須報答前世父母或摯愛者,不管這一世他們是我們的朋友、陌生人或是敵人。我們都必須培養出無量的慈心與悲心對待他們。
假如我們只想著自己,那表示只想著一個人。「自己」代表一個人,而其它人代表了無數(衆生)。舉例來說,假如有一個人布施食物給某個人,而另一個人布施食物給幾十億人,很明顯的,布施給幾十億人的施主將比只布施給一個人的施主獲得更大的功德。同樣的,幫助他人比幫助自己一人更爲重要。
假如一個人只想著自己,那麼他離苦得樂的願望將不會實現,因爲一切快樂的起因緣自于利他的思維,而一切的痛苦起源于自私的念頭。自私的念頭只會産生愈來愈多的痛苦,而不會實現離苦得樂的願望。所以我們必須修持或培養出對一切有情、無一例外的慈悲心;然後,我們必須培養菩提心。沒有真誠的慈悲心,就不可能證悟。無量悲心是我們證悟或菩提心的因。
菩提心就是爲了一切有情願證佛果,爲了這個目標而來修行佛法,特別是在今天上午接受有關佛性的教導。簡而言之,正確的發心就是要培養出對輪回的出離心,要培養出慈悲心,然後要培養出菩提心。我們必須以這樣正當的發心來修行或領受佛法。
--------------------------------------------------------------------------------
佛法
佛法來自于佛陀。佛陀開展了許多神聖的佛行事業,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對有緣的弟子們開示教法。佛陀根據不同程度或不同根器的衆生,給予無數的方便法門。假如我們把這些不同的教法歸類,可以歸類爲小乘和大乘。
教授這些不同法門的目的,並不只是讓信衆在知識上了解教法;這些珍貴深奧教導的主要目的,是要調伏我們的自心。換言之,就是要去除長久以來在我們心識流中的染汙,要培養出正面的心性並最終證得佛果,這才是佛陀教導的真正目的。所以,對于佛法,我們不能只限于在知識上的了解,而必須在了解後也應用于生活中;在學習之後,必須禅修。
佛陀爲我們指引出什麼是正確的道路、什麼是錯誤的道路。若依循正道,我們的品行就會向善,並且最終證得佛果;若依循錯誤的道路,我們將會經曆愈來愈多的痛苦,並且最終會經曆地獄道中不可想象的痛苦。
假如我們經由身語意做了許多惡行而後向佛陀祈禱,這並不能幫助去除我們的痛苦,因爲我們已經種下了苦因,也就是我們的惡行。只是向佛陀祈禱,佛陀並不能用他的雙手神奇地消除我們痛苦的起因;佛陀並不能替我們除去惡行所造的惡業。所以一個人能不能獲得解脫或證悟,完全取決于自己,而非取決于佛陀,亦非僅取決于教法。
佛經上說:只有自己是自己的拯救者,只有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假如你不依照佛陀的教導而行,就不能從輪回中解脫,所以說自己是自己主要的拯救者。自己最主要的敵人也是自己。主要的敵人不是外在的敵人,因爲外在的敵人不是最重要的敵人,外在的敵人不會帶給我們地獄裏不可想象的痛苦。
所以最壞的敵人不是來自外在,而是在我們自心中。因此,爲了要讓此生有所成就並快速證得佛果,我們必須精進地修持。
教法中也說到我們應該將佛陀視爲醫生,將自己視爲病人,將自己的染汙視爲疾病,將教法視爲醫病的良藥,將接受教法和修法視爲依循醫囑、接受治療。假如我們生病了,去了設備最好的醫院並且看了最好的醫生,但是卻不聽醫生的指示,適時按劑量服藥或適時進食恰當的食物,那麼即使醫生醫術高明,也治不好我們的病。同樣的,佛陀和佛陀的教法極其偉大,假如自己不好好追隨奉行,這不是佛陀或教法的錯,而是自己的錯。有時候有些佛教徒的行爲舉止不恰當,我們不能怪罪于佛陀或佛的教法,而應該怪這個人沒有好好地遵照佛的指示和教法而行。所以單有佛陀和佛的教導還不夠,主要的是我們要正確地依循教導而行。假如不遵循,那麼不論佛陀或佛的教法多偉大也幫不了我們。而且不論我們領受教法的時間有多長,假如不遵循,那麼教法也幫不了我們。如我之前所說的,只在知識上了解佛陀的教法是不夠的。
佛法是醫治所有疾病的唯一良藥,佛法也是一切快樂的泉源。如果我們真誠的要修持佛法,我們就必須學習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雖然我們現在想要離苦得樂,但是因爲自身的無明,我們都是在做惡行而沒有在做善行。仔細想想,一天24小時,大部分時間裏我們所做的大多跟惡行有關,而非善行;我們必須改變這點。我們也必須知道,真正快樂的因和痛苦的因是什麼,這樣我們就會知道,善行是快樂的因而惡行是痛苦的因。
--------------------------------------------------------------------------------
真正的快樂
雖然世人都在致力于離苦得樂,但是所追求的卻是世俗的快樂而不是究竟的快樂。
世俗的快樂並不究竟。假使我們能得到一輩子的世俗快樂,那代表我們的快樂最多也不會超過一百年。而且,世俗快樂的本質是不真實的,世俗快樂其實是就是變異之苦(壞苦)而不是真正的快樂。此外,世俗快樂的起因是負面的行爲,有時候是受到染汙的善行。所以無論從起因的觀點…
《佛性(大寶金剛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