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性(大寶金剛仁波切)▪P2

  ..續本文上一頁、本質的觀點、或是時間長短的觀點來看,世俗的快樂都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我們所要追求的應該是成佛,佛果就是我們說的究竟的快樂,究竟的智能、大悲、知識、力量等等。這樣的快樂才會永久持續,不是只有一百年左右,而是永遠存在。一旦我們成佛,究竟的快樂就會永遠存在。這種究竟快樂的起因不是負面行爲,而是無染的善行。因此,我們不應該希求世俗的快樂,而應該追求究竟的快樂、恒常不變的快樂。

  

  要獲得樂受,我們不應該視物質的發展是快樂之因。我們可以看到過去幾十年來全世界在物質上很大的進展,但不能說我們整體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因爲現在人的精神緊張、壓力或肉體疼痛等驟增。這明白地指出物質發展能帶來暫時的安適,但不能帶來內心真正的安祥與快樂。

  

  

  --------------------------------------------------------------------------------

  

  心

  

  要達到這種內在的安祥快樂,我們應該關注于我們的心。我們應該試著發展內在的世界-「心」。這個心和佛性不是分開的。

  

  某文中說:佛性就是心的明空不二。要談這個,首先我要先說「心」。

  

  其實我們都知道痛苦起源于我們的行爲;換言之,所有的樂與苦都是由行爲造成的。我們可以把行爲分成叁類:身、語、意叁種。這叁種行爲(業)中最重要的就是「意」的力量。舉例來說,一具死屍是沒有心的,只有肉體而沒有心。因爲沒有心,所以這具屍體就沒有身體或言語上的行爲。

  

  另有一種方式也可說明「意」的行爲多有力量:以一個正在領受教法的人爲例。聽聞佛法開示,身體雖然在講堂中,但是卻沒有專心聽講,而心不在焉,那麼不管參加多久的開示,也無法領會教授的意義。雖然身體在講堂,心卻沒有專注在教導上,那麼就不能了解內容。所以說,「意」的行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們也可以說「心」非常有力量,因爲「心」是犯下惡行、做出善行的主導,是「心」在經驗快樂與痛苦,也是這個心識流才會持續到來生。我們的身體不會去到來世,但是我們的心識流將會從這一世到下一世;而從上一世來到這一世的,也就是這個心識流,而不是我們的身體。這個「心」能産生像是慈悲等的正面念頭,這個「心」也能産生憤怒、執著、嫉妒、驕傲等的負面情緒,也是這個「心」能體驗各種行爲、染汙、正面念頭的結果- 比如說心能得到解脫、心或心識流能證得佛果。也是這個心識流能導引到地獄去受苦。這個「心」或「心識流」是這一切的根基。是「心」在體驗這一切並造做這一切。

  

  

  --------------------------------------------------------------------------------

  

  行爲(業)

  

  世親的《俱舍論》說:輪回中的一切情世間或器世間,都是我們行爲(業)所産生的。這表示一切有情或無情都是由業而生。無情像是山、林等,也是由我們的業所産生的。有兩種業:個人的業(別業),共同的業(共業)。這些山林等等,就是我們共業的結果。

  

  我們來談談「業」。舉例來說,我們在夢裏能見到許多不同的「無情」,像是山、林等,在那個當下,山、林的實體並不存在,只是我們自心的投射。我們在夢裏能看到這些「無情」是因爲我們個人的業行,或是我們自己的因果業報。同理,在白天我們也能看到許多「無情」,而這些就是我們共同業報的結果。因此,這些「無情」也是我們共業的結果。

  

  

  --------------------------------------------------------------------------------

  

  心性

  

  我們可將心分成叁個層面。首先談談兩個層面:「相對」與「究竟」。相對而言,心是存在的;但在究竟真理或絕對真理上,心並不存在。區分這兩個真理(世俗谛、勝義谛)是很重要的,假如總是把這兩個真理混在一起,就不能了解正確的意義。在解釋時,我們要區分開相對真理和究竟真理。

  

  在相對真理(世俗谛)中,我們可把心再分成兩個層面:一個心專注于外界事物上,這個層面的心非常活躍,它專注于外界客體上;另一個層面的心不專注在外物上,這個內在的心非常清明、平靜,遠離二元分別的想法、沒有主客體之分。也就是說在相對真理中,心有兩個層面:外在層面的心和內在層面的心,或者說關注于外物的心和離于二元對立想法的心。這是一個心的兩個層面。

  

  專注于外物的心非常忙碌,念頭紛亂。內在的心是清明、平靜的,這稱爲心的「明性」,這是佛性的一面。

  

  假如你檢視這個明性,在究竟真理(勝義谛)中完全找不到這個心;其實在相對真理中我們也無法找出這個心有任何的形狀、顔色或大小,但是心卻存在著,心不是本來就存在的,也不是真實存在,但是心就像是夢境、幻影般存在著。

  

  然而在究竟真理中,心完全不存在。

  

  在邏輯推論中是找不到心的,假如你仔細檢視,在究竟真理中是找不到心的。所以心的本性,這個明性的部分,就是遠離四邊的空性:離于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在究竟真理中,這個心的真實本性是離于言诠的,是我們不能用言語來描述的,如同大乘經典中所說,是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的。但是爲了便于解釋,這個究竟的真理,就以「空性」或是別的名詞稱之。

  

  當我們說心的本性是「空」時,並不表示心是空無的,其實心是超越空的。《入中論》說明了不同的空性,其中一種叫做空性之空性。雖然名字是空性,但是我們不應該認爲心的本性是空性;如前所說,心的真如本性是不可言诠的,只是姑且以「空性」名之,以便于解釋。

  

  現在我要解說:「究竟真理」和「相對真理」。相對真理,心是清明平靜的,心的明性屬于世俗谛。心的空性則是屬于勝義

  谛。這兩個真理-「明」和「空」- 是不能分離的。因爲心的明性不外乎就是心的空性,心的空性不外是心的明性,二者不可分離。

  

  這不可分的兩者即爲心的「明空不二」,就是佛性。

  

  

  --------------------------------------------------------------------------------

  

  佛性

  

  佛性是所有衆生與生俱有的財富。因爲不管是高貴的有情、一般的有情、或是地獄的有情,一切有情都有心,而心的本質是明空不二,所以這個佛性- 明空不二- 是所有衆生都具備的。

  

  雖然心的明性本身瞬息萬變,但是這個心識流、這個明性的流動是不停的。它將會不間斷地流動著,從有情到成佛。

  

  佛性,也就是明空不二,從無始以來就是清淨無垢。心的本質從無始以來就是清淨的,從來沒有被遮蔽染汙過,一切的蓋障都是暫時的。因此,所有的蓋障都是可以去除的。舉例來說,有一塊布,布上有些髒東西或灰塵,因爲髒東西和灰塵不是布的本質,所以只要我們用正確的方法,我們就能除去這些髒東西和灰塵。同理,所有的蓋障,像是所知障與煩惱障,都不是心的本質,而像是一塊幹淨布上的髒東西或灰塵,是暫時的;只要用正確的對治或方法,就能去除這些蓋障。所以,一切衆生都有佛性,一切蓋障都能去除,而且成佛是可能的。我們都有證得佛果的可能,因爲我們都有佛性,而此佛性從無始以來就是無垢清淨的。

  

  這個佛性,也就是一切有情都具備的財富,現在被染汙所遮蔽了。彌勒菩薩的《究竟一乘寶性論》中用九個比喻來說明:

  

  例一:

  

  若一位具足叁十二相八十隨好的莊嚴佛陀隱藏在荷花的花苞內,因爲被遮蔽,所以我們看不到這個佛。佛性就像這個莊嚴的佛,荷花花苞就像是遮蔽佛性的染汙。

  

  例二:

  

  佛性就像是良好美味且有益健康的蜂蜜,被蜜蜂給藏起來了。蜂蜜就像佛性,蜜蜂就像蓋障。

  

  例叁:

  

  如同在稻殼裏的米粒。有殼在時,就遮蔽了我們去看到米粒。其實道理是相同的:佛性就像米,蓋障就像稻殼。

  

  例四:

  

  如同掉到泥坑裏的金幣。佛性就像金幣,泥沼就是蓋障。

  

  例五:

  

  貧窮人家房子底下有個大寶藏,但這戶人家卻不知道自己房子底下有這樣的東西。雖然房子底下有個大珍寶,但是因爲他們不知道有寶藏,仍爲貧窮所苦。寶藏就是佛性,無知就是蓋障。

  

  例六:

  

  就像稻米種子被放在幹燥的盒子或容器中。雖然這樣的稻種碰到合適的條件就會有潛力長成作物,但若沒有碰到合適的條件就無法長出稻作。

  

  例七:

  

  如一個用珍寶做成卻用破布包著的莊嚴佛像。雖然這個破布包放在十字路口中央,有很多人經過,但是他們還是看不到破布包裹中的佛像。

  

  例八:

  

  如貧困母親的子宮裏懷著一位未來的轉輪王,但是別人和這位母親都不知道胎兒日後會成爲轉輪王,所以現在這位母親還是要遭受痛苦和被人輕視的恐懼。未來會成爲轉輪王的胎兒就像佛性,那母親的子宮就像是蓋障。

  

  例九:

  

  一個用珍寶做成的雕像卻裹滿了泥巴,使我們看不到泥巴內的這尊寶像。雕像就是佛性,泥巴即是蓋障。

  

  由以上九個例子可以得知,雖然我們都具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但是由于我們的所知障和煩惱障,所以還無法認知這個佛性。經由正確地修持佛法且培養利益衆生的善心,就可以彰顯出我們的佛性,最終成證佛果。

  

  以…

《佛性(大寶金剛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