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本质的观点、或是时间长短的观点来看,世俗的快乐都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我们所要追求的应该是成佛,佛果就是我们说的究竟的快乐,究竟的智能、大悲、知识、力量等等。这样的快乐才会永久持续,不是只有一百年左右,而是永远存在。一旦我们成佛,究竟的快乐就会永远存在。这种究竟快乐的起因不是负面行为,而是无染的善行。因此,我们不应该希求世俗的快乐,而应该追求究竟的快乐、恒常不变的快乐。
要获得乐受,我们不应该视物质的发展是快乐之因。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几十年来全世界在物质上很大的进展,但不能说我们整体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因为现在人的精神紧张、压力或肉体疼痛等骤增。这明白地指出物质发展能带来暂时的安适,但不能带来内心真正的安祥与快乐。
--------------------------------------------------------------------------------
心
要达到这种内在的安祥快乐,我们应该关注于我们的心。我们应该试着发展内在的世界-「心」。这个心和佛性不是分开的。
某文中说:佛性就是心的明空不二。要谈这个,首先我要先说「心」。
其实我们都知道痛苦起源于我们的行为;换言之,所有的乐与苦都是由行为造成的。我们可以把行为分成三类:身、语、意三种。这三种行为(业)中最重要的就是「意」的力量。举例来说,一具死尸是没有心的,只有肉体而没有心。因为没有心,所以这具尸体就没有身体或言语上的行为。
另有一种方式也可说明「意」的行为多有力量:以一个正在领受教法的人为例。听闻佛法开示,身体虽然在讲堂中,但是却没有专心听讲,而心不在焉,那么不管参加多久的开示,也无法领会教授的意义。虽然身体在讲堂,心却没有专注在教导上,那么就不能了解内容。所以说,「意」的行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们也可以说「心」非常有力量,因为「心」是犯下恶行、做出善行的主导,是「心」在经验快乐与痛苦,也是这个心识流才会持续到来生。我们的身体不会去到来世,但是我们的心识流将会从这一世到下一世;而从上一世来到这一世的,也就是这个心识流,而不是我们的身体。这个「心」能产生像是慈悲等的正面念头,这个「心」也能产生愤怒、执着、嫉妒、骄傲等的负面情绪,也是这个「心」能体验各种行为、染污、正面念头的结果- 比如说心能得到解脱、心或心识流能证得佛果。也是这个心识流能导引到地狱去受苦。这个「心」或「心识流」是这一切的根基。是「心」在体验这一切并造做这一切。
--------------------------------------------------------------------------------
行为(业)
世亲的《俱舍论》说:轮回中的一切情世间或器世间,都是我们行为(业)所产生的。这表示一切有情或无情都是由业而生。无情像是山、林等,也是由我们的业所产生的。有两种业:个人的业(别业),共同的业(共业)。这些山林等等,就是我们共业的结果。
我们来谈谈「业」。举例来说,我们在梦里能见到许多不同的「无情」,像是山、林等,在那个当下,山、林的实体并不存在,只是我们自心的投射。我们在梦里能看到这些「无情」是因为我们个人的业行,或是我们自己的因果业报。同理,在白天我们也能看到许多「无情」,而这些就是我们共同业报的结果。因此,这些「无情」也是我们共业的结果。
--------------------------------------------------------------------------------
心性
我们可将心分成三个层面。首先谈谈两个层面:「相对」与「究竟」。相对而言,心是存在的;但在究竟真理或绝对真理上,心并不存在。区分这两个真理(世俗谛、胜义谛)是很重要的,假如总是把这两个真理混在一起,就不能了解正确的意义。在解释时,我们要区分开相对真理和究竟真理。
在相对真理(世俗谛)中,我们可把心再分成两个层面:一个心专注于外界事物上,这个层面的心非常活跃,它专注于外界客体上;另一个层面的心不专注在外物上,这个内在的心非常清明、平静,远离二元分别的想法、没有主客体之分。也就是说在相对真理中,心有两个层面:外在层面的心和内在层面的心,或者说关注于外物的心和离于二元对立想法的心。这是一个心的两个层面。
专注于外物的心非常忙碌,念头纷乱。内在的心是清明、平静的,这称为心的「明性」,这是佛性的一面。
假如你检视这个明性,在究竟真理(胜义谛)中完全找不到这个心;其实在相对真理中我们也无法找出这个心有任何的形状、颜色或大小,但是心却存在着,心不是本来就存在的,也不是真实存在,但是心就像是梦境、幻影般存在着。
然而在究竟真理中,心完全不存在。
在逻辑推论中是找不到心的,假如你仔细检视,在究竟真理中是找不到心的。所以心的本性,这个明性的部分,就是远离四边的空性:离于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在究竟真理中,这个心的真实本性是离于言诠的,是我们不能用言语来描述的,如同大乘经典中所说,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但是为了便于解释,这个究竟的真理,就以「空性」或是别的名词称之。
当我们说心的本性是「空」时,并不表示心是空无的,其实心是超越空的。《入中论》说明了不同的空性,其中一种叫做空性之空性。虽然名字是空性,但是我们不应该认为心的本性是空性;如前所说,心的真如本性是不可言诠的,只是姑且以「空性」名之,以便于解释。
现在我要解说:「究竟真理」和「相对真理」。相对真理,心是清明平静的,心的明性属于世俗谛。心的空性则是属于胜义
谛。这两个真理-「明」和「空」- 是不能分离的。因为心的明性不外乎就是心的空性,心的空性不外是心的明性,二者不可分离。
这不可分的两者即为心的「明空不二」,就是佛性。
--------------------------------------------------------------------------------
佛性
佛性是所有众生与生俱有的财富。因为不管是高贵的有情、一般的有情、或是地狱的有情,一切有情都有心,而心的本质是明空不二,所以这个佛性- 明空不二- 是所有众生都具备的。
虽然心的明性本身瞬息万变,但是这个心识流、这个明性的流动是不停的。它将会不间断地流动着,从有情到成佛。
佛性,也就是明空不二,从无始以来就是清净无垢。心的本质从无始以来就是清净的,从来没有被遮蔽染污过,一切的盖障都是暂时的。因此,所有的盖障都是可以去除的。举例来说,有一块布,布上有些脏东西或灰尘,因为脏东西和灰尘不是布的本质,所以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方法,我们就能除去这些脏东西和灰尘。同理,所有的盖障,像是所知障与烦恼障,都不是心的本质,而像是一块干净布上的脏东西或灰尘,是暂时的;只要用正确的对治或方法,就能去除这些盖障。所以,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盖障都能去除,而且成佛是可能的。我们都有证得佛果的可能,因为我们都有佛性,而此佛性从无始以来就是无垢清净的。
这个佛性,也就是一切有情都具备的财富,现在被染污所遮蔽了。弥勒菩萨的《究竟一乘宝性论》中用九个比喻来说明:
例一:
若一位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庄严佛陀隐藏在荷花的花苞内,因为被遮蔽,所以我们看不到这个佛。佛性就像这个庄严的佛,荷花花苞就像是遮蔽佛性的染污。
例二:
佛性就像是良好美味且有益健康的蜂蜜,被蜜蜂给藏起来了。蜂蜜就像佛性,蜜蜂就像盖障。
例三:
如同在稻壳里的米粒。有壳在时,就遮蔽了我们去看到米粒。其实道理是相同的:佛性就像米,盖障就像稻壳。
例四:
如同掉到泥坑里的金币。佛性就像金币,泥沼就是盖障。
例五:
贫穷人家房子底下有个大宝藏,但这户人家却不知道自己房子底下有这样的东西。虽然房子底下有个大珍宝,但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有宝藏,仍为贫穷所苦。宝藏就是佛性,无知就是盖障。
例六:
就像稻米种子被放在干燥的盒子或容器中。虽然这样的稻种碰到合适的条件就会有潜力长成作物,但若没有碰到合适的条件就无法长出稻作。
例七:
如一个用珍宝做成却用破布包着的庄严佛像。虽然这个破布包放在十字路口中央,有很多人经过,但是他们还是看不到破布包裹中的佛像。
例八:
如贫困母亲的子宫里怀着一位未来的转轮王,但是别人和这位母亲都不知道胎儿日后会成为转轮王,所以现在这位母亲还是要遭受痛苦和被人轻视的恐惧。未来会成为转轮王的胎儿就像佛性,那母亲的子宫就像是盖障。
例九:
一个用珍宝做成的雕像却裹满了泥巴,使我们看不到泥巴内的这尊宝像。雕像就是佛性,泥巴即是盖障。
由以上九个例子可以得知,虽然我们都具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但是由于我们的所知障和烦恼障,所以还无法认知这个佛性。经由正确地修持佛法且培养利益众生的善心,就可以彰显出我们的佛性,最终成证佛果。
以…
《佛性(大宝金刚仁波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