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精髓之现代诠释▪P2

  ..续本文上一页人,但要算出究竟有多少小生物居住其中就绝无可能了。甚至在一个房子里,我们都无法算出有多少小生物在里面。

  

  因此,相较于其它类生物,人类只是少数族群,尤其是那些具足诸顺缘的人类,更是殊胜难得。例如诸根完具者,他们听力健全,只要想听闻佛法,便能如愿以偿,又有思考力,他可以理解所听闻的佛法,加上他自己深厚的信心和虔诚心,这样的人生便称为人生宝。因为他有自主的分辨抉择能力,故能分出何者为真佛法,而非只因出身于佛教家庭,或受某人要求与鼓励而信了佛法。其实佛陀也不鼓励我们盲目的信仰,他告诉我们即使他亲自说的话,我们也需用我们的智慧、经验和力量,去进行检证,以判断是否为真实佛法;就好像购买黄金须要检测一般,唯有经过检测过的黄金才能买得心安理得。同理,唯有验证过后的佛法,我们才能产生不可摇动的信心,也才会很踏实的去实践它。

  

  除了具足内在的圆满外,也需具足外在的圆满,例如一个人应该出生在有佛出世的世界,甚至是佛正在转*轮的世界,最少是出生在中国——一个有佛法流传的地方。而我们称佛转*轮,意谓佛法有如轮子;轮子可被转动,透过轮子转动我们可以由一地旅行到另一地。同理,经由佛法的修持,我们可以从轮回中脱离出来,而悟入佛陀所达到的断证二功德中。再者,这种经由言教以唤醒我们的根本智,也像是转轮一般,由佛的智慧转移到我们的心上来,故称为转*轮。此外,属于外在的圆满还包括那地区有遵循佛法之人,如和尚、尼师、与在家居士等,他们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还有适宜的居住环境,我们要修行就必须要生活,生活须远离恶缘的环境,才能在不受干扰下精进修行。

  

  当具足以上内外条件者便是人生宝,这在经典和论释中常被提到,这个论证可从原因、自性、数量比率、以及例子的观点等方面来证成,最后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人身难得且稀有,甚至要比如意宝还珍贵。我们可以向如意宝祈求所有的所需,包括食物、衣服、住所、医药等等,但是它不能保证我们得以往生上道,不能令我们达到涅槃解脱,不能给予我们究竟证悟。然而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宝贵人身,如果我们努力,好好利用它,我们却可获得究竟证悟,在生命历程中没有比得到究竟觉悟更重要的了,所以说人生宝比如意宝还来得珍贵。

  

  人身不但稀有而且宝贵,一旦失去损失将甚为惨重,它是来自过去生的善因善行,以及虔诚祈愿而得。当我们想到「人生难得」的时候,不单是要了解它字面的意义,更要在内心思维禅修,确实了悟它对佛法修持之重要性。当然执着此身是绝对不对的,因为那将使我们汲汲于世间法;但是当我们拥有这个人身时,如果能以正确的方式善用它,利用它来精进修行佛道,最后达到究竟证悟,则是正确的作法。故第一个步骤是要禅修于这个宝贵人身,这一点非常重要。

  

  其次,应知这宝贵人身也是无常的,所有世间诸相皆为无常,凡是由因缘而来的皆无永恒性,尤其现今所拥有的这个生命,极其脆弱而且多变。我的意思是指寿命的长短并无确定性,即使人类的寿命有个平均值,但是我们并不能确定可以活到彼时,因为有许多终止此身存在的因素随时都会发生,例如外来的意外或内在的疾病,生命有如风中残烛,甚至有时油灯里还有许多油脂,霎那间刮起的风也会吹熄它,我们的生命并没有任何的保证。许多人认为自己还年轻不会死,自己很健康死亡轮不到自己。但这些理由并不充分,因为有许多年轻人比老人们先去世,有许多健康的人比久病多年的人先辞世,这便是无常。以人身之宝贵和无常两者合一来禅修,可以去除我们对此身的执着,这是第一步骤。

  

  再来讨论业果报应,没有人喜欢痛苦,所有人都想获得快乐,然而所有人都生活于痛苦之中;即使是天人亦为如此,他们表象上看来,好像是快乐的,但须知轮回的本质是苦,它交织着三种痛苦,这些痛苦由何而来?盖皆肇因于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此生所有的遭遇都不是无中生有,也非由其它来源产生,而是我们过去行为的果报。因为我们前世做诸善行,故今生能得人身,且具足诸顺缘,有机会修持佛法。反之,一切的逆境如生病、身体苦痛、精神紧张、烦恼不安等,则是自己过去世恶行的果报,而非无缘无故产生,也非他人所造成的,这便是因果业报的观念。

  

  因此,我们若真正希望得到快乐,就必须努力创造快乐之因,那就是出乎真心的爱与慈悲,去尽力行善。我们若不希望受苦,就必须放弃痛苦之因,不要心存恶念而做出伤害其它生命之事。如果我们能确实思维轮回过患和因果业报,禅修于此二者中,将可去除对世间的执着。即使你目前并不了解它的字面意义,那也无妨;当经过一再反复思维其道理和禅修之后,你就会了悟轮回丝毫不值得执着,无论下三道或上三道都只是痛苦;以上是第二个步骤,就是透过思维轮回之过患与世间因果业报这二件事,以去除对此世间轮回的执着。

  

  第三个步骤是生起菩提心去慈悲利他,无始劫以来我们由于对自我的执着,我们总是爱自己胜过爱别人,我们以自己为第一优先,然后才是亲戚朋友等。想一想虽然我们由无始以来始终最照顾自己,以一己的利益为前提,然而我们有得到任何成就吗?我们依然受制于轮回,在轮回中受苦。因此,我们不该再为一己之私,我们只要藉由经验便能得知所有众生都与我们有相同的感觉,都在轮回中忍受痛苦,也都希望获得快乐,所以我们若只关心自己的快乐,而置其它生命的苦痛于不顾,那必是不对的。佛教徒相信生命是延续的,无始以来我们就在轮回中,这么长久的时间里,无有一众生不曾当过我们的双亲或至友,没有一众生不曾与我们有任何联系或私人关系。故此,只为一己之私利,而不关心其它生命的死活是不正确的。为加深这个信念,我们应透过禅修,以开发自己的爱心和慈悲心,然后去除对自己的执着。

  

  当我们发展自己的爱心和慈悲心时,不仅只针对自己的亲朋好友,而且要及于每一众生,以平等心对待所有众生,希望所有众生皆能生起菩提心,也都能开悟成佛。在世间法上,一个具慈悲心而毫无私心的人,他必能关心照顾他人,也必能受到他人的敬重。这种人不管他有无信仰,或属于何种宗教,都是公认的好人。菩提心的意义是以众生为己任,为使每一个众生皆达解脱,一切有情皆得快乐,他日夜精进地成己成人。我们若能思维爱心、慈悲心和菩提心三者,以此来作禅修,将可去除对自己的执着,以上是第三个步骤。

  

  第四个步骤是积聚智慧资粮,从相对意义上说,我们抛弃对此生、世间、与对自已私心之执着,这还是不够,此外我们尚需具备内在真实的智慧,乃能悟入究竟之地。累积福德资粮固然重要,若无智慧资粮的积聚,仍无法走入真实道中。为了要飞翔于天空,我们要有两只翅膀;为了证得佛果,我们需要福德与智慧二资粮,而所谓智慧,就是了悟诸法实相的究竟本性。为此,首先必须训练心意的集中,因为我们的心时时忙碌于层出不穷的念头,我们无法以此散乱心作究竟的禅修。因此需以心意集中的修持为根基,等心性稳定达到集中一味时,才可进而禅修诸法实相的究竟智慧。以上二者的合一,可去除对如梦如幻生命之执着,也可去除认定此生为真的执着,由此可获得究竟的智慧。

  

  功德与智慧必须合而为一,这如同在旅途中行走,我们须要有双腿和眼睛,若没有双腿,我们虽见到道路仍无法前进。智慧如同眼睛而功德就如同双腿,惟有眼睛与双腿相辅相成,我们才得以在路上不断前进。同理,智慧与功德二者亦互为辅成,没有功德资粮,则难于积聚智慧资粮;若徒有功德而不具智慧,则为下策。

  

《佛法精髓之现代诠释》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大灌顶的重要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