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但要算出究竟有多少小生物居住其中就絕無可能了。甚至在一個房子裏,我們都無法算出有多少小生物在裏面。
因此,相較于其它類生物,人類只是少數族群,尤其是那些具足諸順緣的人類,更是殊勝難得。例如諸根完具者,他們聽力健全,只要想聽聞佛法,便能如願以償,又有思考力,他可以理解所聽聞的佛法,加上他自己深厚的信心和虔誠心,這樣的人生便稱爲人生寶。因爲他有自主的分辨抉擇能力,故能分出何者爲真佛法,而非只因出身于佛教家庭,或受某人要求與鼓勵而信了佛法。其實佛陀也不鼓勵我們盲目的信仰,他告訴我們即使他親自說的話,我們也需用我們的智慧、經驗和力量,去進行檢證,以判斷是否爲真實佛法;就好像購買黃金須要檢測一般,唯有經過檢測過的黃金才能買得心安理得。同理,唯有驗證過後的佛法,我們才能産生不可搖動的信心,也才會很踏實的去實踐它。
除了具足內在的圓滿外,也需具足外在的圓滿,例如一個人應該出生在有佛出世的世界,甚至是佛正在轉*輪的世界,最少是出生在中國——一個有佛法流傳的地方。而我們稱佛轉*輪,意謂佛法有如輪子;輪子可被轉動,透過輪子轉動我們可以由一地旅行到另一地。同理,經由佛法的修持,我們可以從輪回中脫離出來,而悟入佛陀所達到的斷證二功德中。再者,這種經由言教以喚醒我們的根本智,也像是轉輪一般,由佛的智慧轉移到我們的心上來,故稱爲轉*輪。此外,屬于外在的圓滿還包括那地區有遵循佛法之人,如和尚、尼師、與在家居士等,他們都可以成爲我們學習的典範。還有適宜的居住環境,我們要修行就必須要生活,生活須遠離惡緣的環境,才能在不受幹擾下精進修行。
當具足以上內外條件者便是人生寶,這在經典和論釋中常被提到,這個論證可從原因、自性、數量比率、以及例子的觀點等方面來證成,最後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人身難得且稀有,甚至要比如意寶還珍貴。我們可以向如意寶祈求所有的所需,包括食物、衣服、住所、醫藥等等,但是它不能保證我們得以往生上道,不能令我們達到涅槃解脫,不能給予我們究竟證悟。然而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寶貴人身,如果我們努力,好好利用它,我們卻可獲得究竟證悟,在生命曆程中沒有比得到究竟覺悟更重要的了,所以說人生寶比如意寶還來得珍貴。
人身不但稀有而且寶貴,一旦失去損失將甚爲慘重,它是來自過去生的善因善行,以及虔誠祈願而得。當我們想到「人生難得」的時候,不單是要了解它字面的意義,更要在內心思維禅修,確實了悟它對佛法修持之重要性。當然執著此身是絕對不對的,因爲那將使我們汲汲于世間法;但是當我們擁有這個人身時,如果能以正確的方式善用它,利用它來精進修行佛道,最後達到究竟證悟,則是正確的作法。故第一個步驟是要禅修于這個寶貴人身,這一點非常重要。
其次,應知這寶貴人身也是無常的,所有世間諸相皆爲無常,凡是由因緣而來的皆無永恒性,尤其現今所擁有的這個生命,極其脆弱而且多變。我的意思是指壽命的長短並無確定性,即使人類的壽命有個平均值,但是我們並不能確定可以活到彼時,因爲有許多終止此身存在的因素隨時都會發生,例如外來的意外或內在的疾病,生命有如風中殘燭,甚至有時油燈裏還有許多油脂,霎那間刮起的風也會吹熄它,我們的生命並沒有任何的保證。許多人認爲自己還年輕不會死,自己很健康死亡輪不到自己。但這些理由並不充分,因爲有許多年輕人比老人們先去世,有許多健康的人比久病多年的人先辭世,這便是無常。以人身之寶貴和無常兩者合一來禅修,可以去除我們對此身的執著,這是第一步驟。
再來討論業果報應,沒有人喜歡痛苦,所有人都想獲得快樂,然而所有人都生活于痛苦之中;即使是天人亦爲如此,他們表象上看來,好像是快樂的,但須知輪回的本質是苦,它交織著叁種痛苦,這些痛苦由何而來?蓋皆肇因于我們自己的行爲。我們此生所有的遭遇都不是無中生有,也非由其它來源産生,而是我們過去行爲的果報。因爲我們前世做諸善行,故今生能得人身,且具足諸順緣,有機會修持佛法。反之,一切的逆境如生病、身體苦痛、精神緊張、煩惱不安等,則是自己過去世惡行的果報,而非無緣無故産生,也非他人所造成的,這便是因果業報的觀念。
因此,我們若真正希望得到快樂,就必須努力創造快樂之因,那就是出乎真心的愛與慈悲,去盡力行善。我們若不希望受苦,就必須放棄痛苦之因,不要心存惡念而做出傷害其它生命之事。如果我們能確實思維輪回過患和因果業報,禅修于此二者中,將可去除對世間的執著。即使你目前並不了解它的字面意義,那也無妨;當經過一再反複思維其道理和禅修之後,你就會了悟輪回絲毫不值得執著,無論下叁道或上叁道都只是痛苦;以上是第二個步驟,就是透過思維輪回之過患與世間因果業報這二件事,以去除對此世間輪回的執著。
第叁個步驟是生起菩提心去慈悲利他,無始劫以來我們由于對自我的執著,我們總是愛自己勝過愛別人,我們以自己爲第一優先,然後才是親戚朋友等。想一想雖然我們由無始以來始終最照顧自己,以一己的利益爲前提,然而我們有得到任何成就嗎?我們依然受製于輪回,在輪回中受苦。因此,我們不該再爲一己之私,我們只要藉由經驗便能得知所有衆生都與我們有相同的感覺,都在輪回中忍受痛苦,也都希望獲得快樂,所以我們若只關心自己的快樂,而置其它生命的苦痛于不顧,那必是不對的。佛教徒相信生命是延續的,無始以來我們就在輪回中,這麼長久的時間裏,無有一衆生不曾當過我們的雙親或至友,沒有一衆生不曾與我們有任何聯系或私人關系。故此,只爲一己之私利,而不關心其它生命的死活是不正確的。爲加深這個信念,我們應透過禅修,以開發自己的愛心和慈悲心,然後去除對自己的執著。
當我們發展自己的愛心和慈悲心時,不僅只針對自己的親朋好友,而且要及于每一衆生,以平等心對待所有衆生,希望所有衆生皆能生起菩提心,也都能開悟成佛。在世間法上,一個具慈悲心而毫無私心的人,他必能關心照顧他人,也必能受到他人的敬重。這種人不管他有無信仰,或屬于何種宗教,都是公認的好人。菩提心的意義是以衆生爲己任,爲使每一個衆生皆達解脫,一切有情皆得快樂,他日夜精進地成己成人。我們若能思維愛心、慈悲心和菩提心叁者,以此來作禅修,將可去除對自己的執著,以上是第叁個步驟。
第四個步驟是積聚智慧資糧,從相對意義上說,我們抛棄對此生、世間、與對自已私心之執著,這還是不夠,此外我們尚需具備內在真實的智慧,乃能悟入究竟之地。累積福德資糧固然重要,若無智慧資糧的積聚,仍無法走入真實道中。爲了要飛翔于天空,我們要有兩只翅膀;爲了證得佛果,我們需要福德與智慧二資糧,而所謂智慧,就是了悟諸法實相的究竟本性。爲此,首先必須訓練心意的集中,因爲我們的心時時忙碌于層出不窮的念頭,我們無法以此散亂心作究竟的禅修。因此需以心意集中的修持爲根基,等心性穩定達到集中一味時,才可進而禅修諸法實相的究竟智慧。以上二者的合一,可去除對如夢如幻生命之執著,也可去除認定此生爲真的執著,由此可獲得究竟的智慧。
功德與智慧必須合而爲一,這如同在旅途中行走,我們須要有雙腿和眼睛,若沒有雙腿,我們雖見到道路仍無法前進。智慧如同眼睛而功德就如同雙腿,惟有眼睛與雙腿相輔相成,我們才得以在路上不斷前進。同理,智慧與功德二者亦互爲輔成,沒有功德資糧,則難于積聚智慧資糧;若徒有功德而不具智慧,則爲下策。
《佛法精髓之現代诠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