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弥陀要解》最为殊胜精要。印光法师说:「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又於此三疏之中,尤推赞《要解》,说它超出此经一切注疏之上。并推崇至极地说:纵世尊出世,亲自注解,亦不能过。所以我现在敬选《要解》中的宗要,来向大家汇报。
天台宗注疏,先明五重玄义。在看经文前理解这五重玄义,便抓住了全经的纲要与心要。这五重是:
(一)释名, (二)辨体, (三)明宗, (四)力用, (五)教相。
(一)就是解释的经题名。(二)是辨明本经的体性,本经以实相为体。(三)是宣明本经以什么为宗要。(四)是讲明本经的妙用。本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未法多障众生,依此法门, 即可出离生死,往生极乐世界,径登不退,这是方便至极的力用。(五)明教相:此经是大乘菩萨藏所摄。由于本经以实相为体,实相之体非语言 文字之所能知。所以目前不多谈实相之理,单提五重玄义中之明宗。本经 之理体摄於六信中的信自与信理。於明宗中融摄经体,并兼明本经之妙用。
(二)明宗
宗是什么呢?宗是崇奉与宗要之义。《要解》说:「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乃是万行之纲领也。」可见明宗是万分重要的。信佛的人必须修行,而宗正是修行的重要途径。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契会本体,可是宗是契会本体的枢机,(枢机,例如电视机的开关与旋钮。)而且宗是六度万行的纲领,(纲指纲的总绳,纲举则目张;领,指衣的衣领,提领则衣顺。)可见明宗实为切要。
《阿弥陀经》以何为宗呢?注经大德们提法虽不一,其实质亦无大异。但其中最为直接精要的,则是藕益大师所说的「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由信生愿,由愿启行,行就是持名的妙行。信愿行称为三资粮。出门旅游必须带钱,这就是资:还必须带饮水和食物,这就是粮。《要解》说:「非行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其中「信」字是关键。人若老怀疑西方净土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发起真愿。如有信愿自然就能引起持名的妙行。妙者神妙不可测度之意。持名不是普通的修行,而是极微妙,深不可测,功德难思的妙行。只有持名这样的妙行,才能实现广度众生的大愿。如无此妙行,众生自身想出生死都很难,更何况能度他?是故《要解》说:「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只有依持名的妙行,才能满足自己所发的大愿,并且证实自己的所信,证实信愿持名的妙行,证实信愿持名即得往生的胜行,证实「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妙理。
先陈依正以生信。《阿弥陀经》中,首先深说极乐得依正庄严,来劝发大众的信心。经中所说极乐世界,清净庄严,黄金为地,七宝行树,楼阁罗网等等都是依报庄严。至于阿弥陀佛,无量光寿,无量清净,诸大菩萨,以及声闻天人,皆是阿(革+卑)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具足种种功德,皆是正报庄严。世尊於此世界,曾多次宣说净土妙法,并令会中大众,亲眼得见极乐世界。净土三经中,有两部都有这样的记载。《无量寿经》中,阿难愿见极乐,在正向西方顶礼念佛之时,顿见西方极乐世界现前,阿弥陀佛如黄金山高出海面,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并见彼国诸大菩萨等众。婆娑极乐两土相见如在对面。当时在会大比丘一万两千人,比丘尼五百人,男居士七千人,女居士五百人,共两万人,一时俱见极乐世界,在说《观经》时,韦提希夫人与五百侍女,也都同时得见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两经中有如此殊胜的示现,都是为了坚固众生的信心。人们即生实信,自然出生求生净土之愿。
次劝发愿以导行。经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也就是说众生听到经中所说极乐的依正庄严,就应当发起求生极乐净土的大愿。这个大愿极为殊胜,能发此愿,便与阿弥陀佛接迎众生之原相合。人若不发求生的愿,便不能往生了。因为佛恒顺众生,是决不强迫众生的。人若发愿求生,佛的全部愿力,就显现在这发愿人的身上。所以我们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故《要解》说「次劝发愿以导行」。
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所导之行,就是持名念佛。就是念南无(读那摸)阿弥陀佛。阿字正确读法是汉语拼音字母中的A字。阿字是华严字母里面的第一个字。一个阿字有无量功德,无量涵义。其中第一个涵义就是无生。密教大德日本兴教大师说,从一个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从一切陀罗尼出生一切诸佛。所以这个阿字的读音很重要,盼望大家能够读准。人若能深信切愿持名佛名号,就必定能往生极乐。往生后就不再推转,极乐的殊胜就在於不退。在婆娑世界修行的难处,是进一退九。处处都有退缘,有种种障碍。寿命很短,干扰太多。勤苦修行使自己进步一步,谁知突遇干扰,反而退了九步。所以说进一退九。另外一个意思,是指修行人中,有一个人在进步,便会另有九人在退步。可见在此土成就很难。若往生极乐后,便没有推缘了。国无女人,衣食随意,万物清净,六时闻法,愿闻便闻,不想听时,便无所闻。一切随意自在,而且得往生者,善根殊胜,於所闻法都能相应。所以往生之人都位登不退,直到成佛。我们求生净土的目的也在这里。求生极乐,不是为贪图安乐,而是为了普度众生。只有达到不退,才能实现自觉觉他的本愿。所以《要解》以信愿持名为本经之宗。
(三)生信
信字非常重要。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开示我们,信乃是道之本元,一切功德之母。因为从信才出一切功德。又说:「佛法大海,信乃能入,智为能度。」这就是说,必须先具信心,才能深入佛法之海。若无信心,纵然广读佛书,对於佛法也是难于入门的。又说:佛法如宝山,信为手。所以必须有信心,才能在宝山中取得宝物。我国净土宗师善导大师曾把信与疑做个对比。大师指出,不信则疑,疑如污秽之物,不但自身污秽,并使所沾之物亦同污秽。例如粪便,本身很脏,清洁的食物如沾着粪便,则食物亦脏。故知不信则疑,疑心十分有害。
信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1)信自。
《要解》说:「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或疑佛法主张无我,怎么说要信自呢?当知这个「自」字,不是那个有我相的自我,而是指离一切相的自性,也既是指本有的妙明真心。所以《要解》开口便道此心本非肉团心,此心不是我们所说的心脏。现在科学已经证实,一个人心脏坏了,可移植另一个心脏来代替。如果我黄念祖的心脏已经切除了,换来一个张先生的肉心,那么是我自己仍然活着,还是张先生复活了?当然是我黄念祖仍然活着。(正在目前整理稿件之际,科学界又有所进展,可改装用塑料纤维同铝合金制成的心脏,人依旧还活着。)可见肉团心不是自己的心。 《要解》又说,我的自心也不是缘影心。缘影心即第六识能攀缘的心。此心只是缘色,声,香,味,触,五尘所生之影像,故名缘影心。为说明自心不是缘影心,特引证《首楞严经》。此经乃经中之王。《首楞严经》明示此义。当年阿难多闻第一,能忆持十二部大经,但遇摩登伽之难。此时阿难十分震动,哀切请佛开示。佛问阿难:「以何为心?」阿难回答,佛方才问此心在内,在外,还是在中间等等,我用心来推寻。所以「即能推者,我将为心。」阿难认为自己这个能推想寻思的心,即是自心。佛当时呵斥阿难说:「咄!阿难,此非汝心。」「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今,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枉受轮转。」佛直示阿难,你所谓的自心,那不是你的心,那只是外界五尘所引起的妄想。它迷惑你的真性,这是妄心。他不但不是你自己,而且是你自己的敌人,它迷惑了你的真性。那个是贼,可是你把害自己的敌人,认为自己的爱子,於是使你失掉本有的常住真心,而冤枉地经受轮回之苦。《楞严》这段开示十分切要。《楞严贯珠》说此经讲「见道」「修道」与「证道」。由「见道」才能「修道」,由「修道」才能「证道」,可知「见道」是关键性的第一步。「见道」的方便是显真心,而它的最初方便是破妄心。今「要解」亦复如是,向我们大呵一声,说:缘影心不是自心。我们应深切体会信受。这样的信心,是我们的根本。要认识当前能推能想,自以为是的心,是贼,是它害了自己。於是不再信任它,叫它靠边站,这才有希望恢复自己的真心。下云「初无竖后」竖字指时间,真心在时间上即没有开始,也没有未后。没有初后,既是没有过去未来与现在,真心常住,三际一如,本无生灭,何出有前后?在生灭心中则有念,有念就有生灭,一念生於前灭於后。又现在科学界已经承认,过去是不可穷尽的。即不可穷尽。便找不到开头,所以说是无始。并且未来也是不可穷尽的,便找不到终点,所以说是无终。再用一个圆圈来作比方,从某一点开始前进,最后又终止在这个起点之上。起点便是终点,没有始终,也就没有先后。世间的圆形只是一个极粗的比方,佛教所说的圆,更加不可思议,所以说「竖无初后」。横指空间,我们的真心遍满一切处。「横绝边涯」,既是常说的横遍十方。经云:「十方虚空生我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正显真心的广大无边。下边说「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不变者,本人的真如本性,亦即自性,真心,佛性等等。虽然终日随缘,轮回在六道之中,可是自己常住真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所以说不变,不变二字,十方重要。 以上所说的真心,凡夫在没有开悟之前,是无法真实理解的。在当前的情况下,只应信仰。想到这个大觉世尊金口所说,所以我们只应尊仰敬信,不可怀疑。诸佛出兴於世,就是为了这样一件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人人本具…
《净土资粮(黄念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