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資糧(黃念祖)▪P2

  ..續本文上一頁之《彌陀要解》最爲殊勝精要。印光法師說:「彌陀一經,得此叁疏,法無不備,機無不收。」又於此叁疏之中,尤推贊《要解》,說它超出此經一切注疏之上。並推崇至極地說:縱世尊出世,親自注解,亦不能過。所以我現在敬選《要解》中的宗要,來向大家彙報。

  天臺宗注疏,先明五重玄義。在看經文前理解這五重玄義,便抓住了全經的綱要與心要。這五重是:

   (一)釋名,  (二)辨體,  (叁)明宗,  (四)力用,  (五)教相。

  (一)就是解釋的經題名。(二)是辨明本經的體性,本經以實相爲體。(叁)是宣明本經以什麼爲宗要。(四)是講明本經的妙用。本經以往生不退爲力用。未法多障衆生,依此法門,  即可出離生死,往生極樂世界,徑登不退,這是方便至極的力用。(五)明教相:此經是大乘菩薩藏所攝。由于本經以實相爲體,實相之體非語言  文字之所能知。所以目前不多談實相之理,單提五重玄義中之明宗。本經  之理體攝於六信中的信自與信理。於明宗中融攝經體,並兼明本經之妙用。

  (二)明宗

  宗是什麼呢?宗是崇奉與宗要之義。《要解》說:「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乃是萬行之綱領也。」可見明宗是萬分重要的。信佛的人必須修行,而宗正是修行的重要途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契會本體,可是宗是契會本體的樞機,(樞機,例如電視機的開關與旋鈕。)而且宗是六度萬行的綱領,(綱指綱的總繩,綱舉則目張;領,指衣的衣領,提領則衣順。)可見明宗實爲切要。

  《阿彌陀經》以何爲宗呢?注經大德們提法雖不一,其實質亦無大異。但其中最爲直接精要的,則是藕益大師所說的「此經以信願持名爲修行之宗」。由信生願,由願啓行,行就是持名的妙行。信願行稱爲叁資糧。出門旅遊必須帶錢,這就是資:還必須帶飲水和食物,這就是糧。《要解》說:「非行不足啓願,非願不足導行。」其中「信」字是關鍵。人若老懷疑西方淨土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發起真願。如有信願自然就能引起持名的妙行。妙者神妙不可測度之意。持名不是普通的修行,而是極微妙,深不可測,功德難思的妙行。只有持名這樣的妙行,才能實現廣度衆生的大願。如無此妙行,衆生自身想出生死都很難,更何況能度他?是故《要解》說:「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只有依持名的妙行,才能滿足自己所發的大願,並且證實自己的所信,證實信願持名的妙行,證實信願持名即得往生的勝行,證實「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妙理。

  先陳依正以生信。《阿彌陀經》中,首先深說極樂得依正莊嚴,來勸發大衆的信心。經中所說極樂世界,清淨莊嚴,黃金爲地,七寶行樹,樓閣羅網等等都是依報莊嚴。至于阿彌陀佛,無量光壽,無量清淨,諸大菩薩,以及聲聞天人,皆是阿(革+卑)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具足種種功德,皆是正報莊嚴。世尊於此世界,曾多次宣說淨土妙法,並令會中大衆,親眼得見極樂世界。淨土叁經中,有兩部都有這樣的記載。《無量壽經》中,阿難願見極樂,在正向西方頂禮念佛之時,頓見西方極樂世界現前,阿彌陀佛如黃金山高出海面,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並見彼國諸大菩薩等衆。婆娑極樂兩土相見如在對面。當時在會大比丘一萬兩千人,比丘尼五百人,男居士七千人,女居士五百人,共兩萬人,一時俱見極樂世界,在說《觀經》時,韋提希夫人與五百侍女,也都同時得見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兩經中有如此殊勝的示現,都是爲了堅固衆生的信心。人們即生實信,自然出生求生淨土之願。

  次勸發願以導行。經雲「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也就是說衆生聽到經中所說極樂的依正莊嚴,就應當發起求生極樂淨土的大願。這個大願極爲殊勝,能發此願,便與阿彌陀佛接迎衆生之原相合。人若不發求生的願,便不能往生了。因爲佛恒順衆生,是決不強迫衆生的。人若發願求生,佛的全部願力,就顯現在這發願人的身上。所以我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故《要解》說「次勸發願以導行」。

  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所導之行,就是持名念佛。就是念南無(讀那摸)阿彌陀佛。阿字正確讀法是漢語拼音字母中的A字。阿字是華嚴字母裏面的第一個字。一個阿字有無量功德,無量涵義。其中第一個涵義就是無生。密教大德日本興教大師說,從一個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從一切陀羅尼出生一切諸佛。所以這個阿字的讀音很重要,盼望大家能夠讀准。人若能深信切願持名佛名號,就必定能往生極樂。往生後就不再推轉,極樂的殊勝就在於不退。在婆娑世界修行的難處,是進一退九。處處都有退緣,有種種障礙。壽命很短,幹擾太多。勤苦修行使自己進步一步,誰知突遇幹擾,反而退了九步。所以說進一退九。另外一個意思,是指修行人中,有一個人在進步,便會另有九人在退步。可見在此土成就很難。若往生極樂後,便沒有推緣了。國無女人,衣食隨意,萬物清淨,六時聞法,願聞便聞,不想聽時,便無所聞。一切隨意自在,而且得往生者,善根殊勝,於所聞法都能相應。所以往生之人都位登不退,直到成佛。我們求生淨土的目的也在這裏。求生極樂,不是爲貪圖安樂,而是爲了普度衆生。只有達到不退,才能實現自覺覺他的本願。所以《要解》以信願持名爲本經之宗。

  (叁)生信

  信字非常重要。經雲:「信爲道元功德母。」開示我們,信乃是道之本元,一切功德之母。因爲從信才出一切功德。又說:「佛法大海,信乃能入,智爲能度。」這就是說,必須先具信心,才能深入佛法之海。若無信心,縱然廣讀佛書,對於佛法也是難于入門的。又說:佛法如寶山,信爲手。所以必須有信心,才能在寶山中取得寶物。我國淨土宗師善導大師曾把信與疑做個對比。大師指出,不信則疑,疑如汙穢之物,不但自身汙穢,並使所沾之物亦同汙穢。例如糞便,本身很髒,清潔的食物如沾著糞便,則食物亦髒。故知不信則疑,疑心十分有害。

  信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1)信自。

  《要解》說:「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或疑佛法主張無我,怎麼說要信自呢?當知這個「自」字,不是那個有我相的自我,而是指離一切相的自性,也既是指本有的妙明真心。所以《要解》開口便道此心本非肉團心,此心不是我們所說的心髒。現在科學已經證實,一個人心髒壞了,可移植另一個心髒來代替。如果我黃念祖的心髒已經切除了,換來一個張先生的肉心,那麼是我自己仍然活著,還是張先生複活了?當然是我黃念祖仍然活著。(正在目前整理稿件之際,科學界又有所進展,可改裝用塑料纖維同鋁合金製成的心髒,人依舊還活著。)可見肉團心不是自己的心。 《要解》又說,我的自心也不是緣影心。緣影心即第六識能攀緣的心。此心只是緣色,聲,香,味,觸,五塵所生之影像,故名緣影心。爲說明自心不是緣影心,特引證《首楞嚴經》。此經乃經中之王。《首楞嚴經》明示此義。當年阿難多聞第一,能憶持十二部大經,但遇摩登伽之難。此時阿難十分震動,哀切請佛開示。佛問阿難:「以何爲心?」阿難回答,佛方才問此心在內,在外,還是在中間等等,我用心來推尋。所以「即能推者,我將爲心。」阿難認爲自己這個能推想尋思的心,即是自心。佛當時呵斥阿難說:「咄!阿難,此非汝心。」「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今,認賊爲子,失汝元常,故枉受輪轉。」佛直示阿難,你所謂的自心,那不是你的心,那只是外界五塵所引起的妄想。它迷惑你的真性,這是妄心。他不但不是你自己,而且是你自己的敵人,它迷惑了你的真性。那個是賊,可是你把害自己的敵人,認爲自己的愛子,於是使你失掉本有的常住真心,而冤枉地經受輪回之苦。《楞嚴》這段開示十分切要。《楞嚴貫珠》說此經講「見道」「修道」與「證道」。由「見道」才能「修道」,由「修道」才能「證道」,可知「見道」是關鍵性的第一步。「見道」的方便是顯真心,而它的最初方便是破妄心。今「要解」亦複如是,向我們大呵一聲,說:緣影心不是自心。我們應深切體會信受。這樣的信心,是我們的根本。要認識當前能推能想,自以爲是的心,是賊,是它害了自己。於是不再信任它,叫它靠邊站,這才有希望恢複自己的真心。下雲「初無豎後」豎字指時間,真心在時間上即沒有開始,也沒有未後。沒有初後,既是沒有過去未來與現在,真心常住,叁際一如,本無生滅,何出有前後?在生滅心中則有念,有念就有生滅,一念生於前滅於後。又現在科學界已經承認,過去是不可窮盡的。即不可窮盡。便找不到開頭,所以說是無始。並且未來也是不可窮盡的,便找不到終點,所以說是無終。再用一個圓圈來作比方,從某一點開始前進,最後又終止在這個起點之上。起點便是終點,沒有始終,也就沒有先後。世間的圓形只是一個極粗的比方,佛教所說的圓,更加不可思議,所以說「豎無初後」。橫指空間,我們的真心遍滿一切處。「橫絕邊涯」,既是常說的橫遍十方。經雲:「十方虛空生我心中,如片雲點太清裏。」正顯真心的廣大無邊。下邊說「終日隨緣,終日不變」不變者,本人的真如本性,亦即自性,真心,佛性等等。雖然終日隨緣,輪回在六道之中,可是自己常住真心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所以說不變,不變二字,十方重要。 以上所說的真心,凡夫在沒有開悟之前,是無法真實理解的。在當前的情況下,只應信仰。想到這個大覺世尊金口所說,所以我們只應尊仰敬信,不可懷疑。諸佛出興於世,就是爲了這樣一件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人人本具…

《淨土資糧(黃念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