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正受,而是楞严大定。它在果界叫做「大佛顶」,在因性叫做「首楞严」。「首楞严可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修「首楞严」者叫做菩萨。证大佛顶者既是如来。大势至菩萨说,欲入首楞严大定,在一切圆通法门中,念佛法门最为第一。由上可见,用众生的凡心,信愿持名,即可得无生法忍与首楞严大定的无上妙果。所以《要解》说持名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
「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了字,也既是了因佛中的了字。台教说三因佛性。一正因,即「是心是佛」。二缘因,即「是心作佛」。三了因,即「究竟成佛」。这三因佛性也有个比方。木中有火,喻正因佛性。上古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钻了木头才能取出火来,所以钻木就是缘因佛性。那么什么叫了因果佛性呢?火出来了,木头也烧尽了,一切都了,就是了因佛性。以下再引证几段经文,《宝积经》说:「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般+木),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分别,是名了义。」又《涅槃经》说:「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维摩经》《宝积经》也都有同样的指示。所以佛教中「四依」非常重要。「四依」就是依智不依识,依意不依语,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依智不依识」。我们不能依靠意识。在第八识中,眼耳鼻舌身和阿赖耶识都没有问题,出生毛病的在於第六和第七识。第六识就是要分别,第七识就要执我。如果依第六识第七识当家作主,那就是忍贼作子。所以要依靠智慧。《大智度论》说:「智乃本心照明之德,可与法性契合。学人宜定止妄识,策发真智。」这就是「依智不依识」的道理。
「依义不依语」。语是语言,义指真义,既是中道第一义谛。这本来不是文字语言所能表达,所以对于经里的文句,应当深入思维其中的实义,而不是死抓住这一句的语言文字。如果这一句被你执死了,你自己也就被这一句执死了。所以禅宗说死於句下,就是说你在这一句下死了。所以不应该依语言,而是依止其中的真实之义。
「依法不依人」。学法求学,修法,所求所行的都是法。依靠法可以入道。关键是法。凡夫所说,若能契於正法,也应信受奉行。假令有人虽能显现如佛之相好,但所说不契正法,於其所说,也应舍离,万不可依靠。我们寻求善知识,不是看他是什么地位。这位是佛学权威,那位是佛教团体的首长。专去听这些头衔,这就是依人。应该不论这些。我们只是看他的法任何,是不是契理契机。《圆觉经》告诉我们,凡夫想要得成圣道,首须寻求正知正见的人。经云:「末法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怎么认清善知识呢?应从他的正知正见,而不是从别的条件来选择的。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都是佛经,经就有「了义」与「不了义」的分别。明白开示中道实相之义的是了义经。《涅槃经》说:「声闻乘名不了义经,无上大乘乃名了义。」了义经说明究竟真实之理,如烦恼即菩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等。但在小乘法里头只是讲苦集灭道,十二因缘,不说人人可成佛,只说证阿罗汉,这就是不了义的。所以说《法华》时就改变了,佛说阿罗汉,那是化城啊!又例如大乘始教,说修行三大阿僧祗才可以成佛,但阐提不能成佛。这是因为当时众生根器不够,只有这样说才容易接受。但到后来开权显实,就说人人都有佛性,阐提也成佛。这不就是矛盾吗?那么依那个呀?到底能不能人人成佛呀?我们应依了义教所说,人人有佛性,阐提也能成佛。这是实说。当我们发现经典中有矛盾,我们只能依了义的经典。凡是宣说中道实相妙用得经典,既是了义经。我们现在正念的《阿弥陀经》,就是以实相作为体性,统统的的是实相,所以是了义教。《要解》说:「离一切相,既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极乐世界水鸟树林等等庄严,都是事相。但全事即理,故水鸟树林既是实相。全理成事,故一念心性,显现极乐依正主伴,种种清净庄严,故亦无不相。所以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要光是离一切相,那就成声闻乘的偏空。本经是以实相为体,全妄即真,没有一相不是实相。以至於一毛一尘,一一都是体法界。所以《要解》说:「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这就是说极乐得正报依报,法身佛,报身佛,自佛,他佛,教主人民等等都是实相得全部理体。又说:「乃至。。。能信所信,能原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无非实相印之所印。」本经不但深明理事无碍法界,并极显事事无碍法界,所以说持名念佛法门是了义中无上了义。
「圆顿中至极圆顿」。释尊一代教化,华严宗把它分为五类,叫做五教。即小,始,终,顿,圆。(1)小乘教说灰身灭智的涅(般+木)法。(2)大乘始教。是大乘教的初步,不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3)终教。说真如缘起之理。开权显实,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但须经历三大阿僧祗(右为氏)劫。(4)顿教。是不立文字,不依言句,不设位次,不论阶梯,但以顿彻理性为教。《华严玄谈》说:「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又说:「顿显绝言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既是说此教无言离念,合於禅宗。释尊拈花,迦叶微笑,拈花这一脉,因达摩东来,盛传於我国,至於显示顿教之理,不独在不立文字的禅宗,在经典中也常透露。例如《圆觉经》「知是空花,即无轮转。」「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首楞严经》中的「狂心自歇,歇即菩提。」都显示不必安排,不须造作,直下便了,不历阶梯,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顿法。(5)圆教。是大乘中演说实法登峰造极之教,专接最上利根之人。圆是圆融自在,一切无碍之义。又是圆满俱足,福足,慧足,明足,行足,圆全俱足之义。《华严》与《法华》都属圆教,宣说圆融俱德的一乘法。至於天台判教,分为藏,通,别,圆四教。对於圆教亦称圆顿教。所云顿者,顿极与顿足之义。由於诸法圆融,所以於一法中,可以圆满一切法。一念开悟,就可顿时圆满佛果,所以称为圆顿。可见圆顿的法极端殊胜。在《要解》中说,持名一法,是圆顿中最极圆顿,也既是说,持名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藕益大师为我们开示了佛的知见。如果圆字还很难懂,再打个极粗浅的比方,例如桌子凳子都可推倒,但是圆球推不倒,圆球无论怎么样转动,它都是直立不倒。从这粗俗之例,可使我们初步体会,圆体是圆转自如,立处皆真。旋转是随缘,不倒是不变。众生流转是随缘。佛性不增不减是不变,故随缘而不变,不变又随缘。从这个比方,我们或可粗明圆融自在之义。可见我们的知见,若能契合圆宗,我们的见地也就圆融无碍随处皆真。更应注意的是,大师开示了佛的知见,直指持名之法最极圆顿。我们如能真实信受,既是接受了佛的知见。也既是说如来果觉的知见,化入我们因地的初心。既然佛的果觉入我的心,故我因心顿含果觉。
以下《要解》为申明前义,引证了元中峰(去山旁)国师与莲池大师所说「明珠投入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於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之语。明珠指传说中的一种宝珠,叫做清水珠。把清水珠投到一盆污浊的水里,这盆污水就澄清了。这是一个比喻,浊水与我们的乱心,我们在乱心中念一句佛号,佛号就如清水珠。这句佛号投入我们的乱心里面,乱心就不得不立即清净了。所以说「乱心不得不佛」也既是说,我们的乱心,不得不是佛心。直接了当,不可思议。所以《镜宗录》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正如密宗修本尊法,自身即是本尊。修观音法,自己就是观音。所以密宗与净宗都属於果教,都是从果修的,凡夫念佛,既是从佛的果觉上起始修行。譬如从开荒,除草,选种,播种,选苗,除病虫害,收割,脱粒,磨粉,然后蒸成馒头,这就譬喻佛在无量劫中,勤修六度万行,处处为众生舍身流血等等,无量劫功德圆满,成就了万德洪名,这是四十八愿的结晶,也都是佛的果实。我们持名念佛就譬如吃馒头,馒头已蒸好,留给我们去做的只是吃,佛号已成实,我们享受现成,我们只须念,直接享受佛的果实。所以只要我们至心信乐,愿生其国,乃至十念,皆得往生。可见信愿持名之法,真实是第一方便,无上了义,和最极圆顿了。
(六)妙 果
信愿持名为宗,横生四土,一生圆满是果。《要解》说:「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一乘即一佛乘,是唯一成佛的教法,不同於有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三乘法。《法华方便品》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法华经》以譬喻说法,其中有一个譬喻说,有一个破房子着火了,父亲为了急救孩子,就说外面有羊车,鹿车和牛车,於是孩子们跑出而脱险了。但是外面并无三车,父亲实际是给每人一辆大白车。「方广平正,其疾如风。」三车喻三乘。大白牛车喻一乘,表人人皆可成佛。《要解》说,信愿持名是一乘成佛的真实之因,有因必有果,这个真因必然得到四种净土,一乘成佛的真实妙果。四种净土,即是(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馀土,(三)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土。信愿持名而未能断见思二惑的人,往生凡圣同居土。因为仍有二惑,故虽往生仍是凡夫。若能念到事一心,断了二惑,就生方便有馀土。若念到理一心并破无明,往生实报庄严土。破一品无明就分证一分法身,所以也分证到常寂光土。能生实报土那就是别教中的地上菩萨。一般念佛往生的人多半是生到凡圣同居土。但凡圣同居也不离常寂光土。《要解》说:「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由於往生之人,都不退转,智慧深广,寿命无量,六时闻法,决…
《净土资粮(黄念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