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经》宗要 信愿持名(黄念祖居士著)▪P3

  ..续本文上一页真实。诸佛毫无异语,所以说没有二言。所赞者,“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正是本经原有的经题。可见此经是不可思议功德,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我们能遇这样殊胜希有的不二妙法,实应当至心信受,不当疑惑。所以《要解》说我们应当“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心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六信中自和他是一对。两者都能信,这是正信。一般说来,文化不高,阅读经典不多的人,容易信他,而难于信自。若说自心是佛,便不敢承当,且认为那是贡高我慢。又有人一听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便不敢信,认为虚无缥缈,怕落空。这都是信心不深的表现。但若能真实信他,老实念佛,仍能往生,只是往生后的品位不高。另外一种,便是专谈信自,不能信他。这多属矜文化较高,读经较多,甚至是颇有研究的人,喜说自心是佛,但不信他佛。认为念佛求往生,是心外觅法,是著相。于是轻视净宗,不愿求生净土。当然也就错过这个殊胜的方便法门,而难于在现在生中证不退转。更有甚者,有人偏重自心是佛,本来是佛,本来成佛,于是就反对一切修德。殊不知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若论性德则一切蠢动含灵都本来是佛;倘无修德,又与那些蠢动之类有什么分别?所以《要解》说:“偏重自佛,即是我见未忘;讳言他佛,却成他见颠倒。”进言之,自他不二,才是圆融无碍之旨。佛法是无尽藏,切莫得少为足。

  (3)信因。因和果也是一对。因果问题很重要,一个人若真深信了因果,就不同于普通人了。若真信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便知一切皆有前因,用不着贪求、计较、分别和营谋,便减少无穷的烦恼与过失。欲深知因果,必须明三世因果。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佛经说:“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将来果,现在作者是。”现在我们都得人身,这是由于过去生中,曾种持五戒之类的善因。至补在座诸位,能来参加当前殊胜的“念佛七”道场,其中许多位还是久修居士、出家大德、寺院长老,这都是过去多生的善因,不于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这说明欲知过去所种的因,只看当前所受的果,就清楚了。至于将来的果呢?那只看现在所种的因。现在大家从发菩提心,打七念佛为因,所得之果就是往生极乐,莲池化生,证不退转,都是阿 跋致,并且等同在兜率内院的弥勒大士。可见三世因果极为重要。但世人对此很难生信。所幸当前国内外有识之士,重视了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许多能记忆前生的实例,并且已有用英文写出的专题报导。至于我自己最近也听到青海省会附近所出现的一件实例。该地村中有一个幼童在初能说话后,即向父母说,我不是你们的孩子,我父是××,我母是××,我名××,我村是×××。于是这一奇闻立即传播出去。所巧者这幼童所说其前生父母,离开他的家只十几个村。听到后即去访问,相见之下,证实无误。孩子认识来者正是前世父母,父母证明童子即是已故爱子。于是这一幼童就有了两套父母。这一事实很能说明问题。更有趣的是:上海某居士(电机工程师)最近亲自在各地调查,在我国西南发现了另一实例,与上述者如出一辙。

  至于人死如灯灭之说,看来要站不住脚了。大科学家们,已有了新的体会,例如大科学家薛定鄂,是量子力学的权威,近来研究生命科学,薛氏说:“我在母胎时,并不是我生命的开始,我是依照了过去的蓝图,而出现我的生命。我的死亡,也并非我生命的结束。”薛氏之说生前已有蓝图,死后生命并不结束,恰恰否定了人死灯灭之俗论。至于“蓝图”等。则相似补我教所说阿赖耶识,即第八识。此识含藏一切种子,我们的现在世与将来世都决定于此识中的种子。所以我常说佛教是极科学的。我是学自然科学的,我了解科学,我敢这样说。

  因果不虚,欲免恶果,必须不造恶因。欲求善果,务要先种善因。故云“菩萨畏因”,先从因上努力。众生颠倒,不明因果之理,例如恶徒行凶,当宣布立即枪决时,吓得双腿都软了,这就叫众生畏果。遇到恶果,便害怕了。他如知道畏因,便不至于行凶作恶,肆无忌惮,当然也就是避免死刑的恶果。

  在信因之中,最殊胜之因,莫过于《要解》所说:“深信散乱持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散乱心中念佛,都会成了成佛的种子。例如经典中说,佛在世时有一老人来求出家,舍利弗用慧眼观察,看出老人八万劫以来,未种善因,不准出家。老人大哭,佛听到后,叫舍利弗准他出家。因为老人在八万劫前是一樵夫,一次在山中打柴遇虎,逃避上树。虎过后,放心了,念了一声“南无佛”。此一老人在八万劫前,在惊乱中念了一声佛,八万劫后,凭此善因,遇佛出家,后证阿罗汉果。又如《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由上可见,散乱之心,称佛名号,尚有这样殊胜功德,何况一心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焉有不能往生之理?信愿持名是往生的亲因,从此妙因必得往生的妙果。正果老法师在起香日开示大众“ 期以证”,可见这个道场不是通常地随喜结缘,而是要在这七天之内达到一心不乱。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就决定往生。曾有人问藕益大师说:“人若在念佛七日念得一心不乱之后,又造恶业,仍能往生否?”大师答得好,大师说:“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更无起惑造业之事。”我现在做个比喻,例如烧开水,水烧开后,便已消毒,可以放心饮用。纵然放凉了,也是凉开水,依然可以食用。反之,这一壶水,今天放在炉上,烧五分钟,拿下来放凉,明天又放在炉上烧五分钟。这样烧一百年,始终不能当开水用。大家蒸饭,也是同样道理,要一口气成功,免成夹生饭。我们用功,也正是这个道理。现在的道场就是希望在这几天之内把水烧开,这就是 期取证。经中所说的一日,是指甘四小时。所以在道场内要一心念佛,出道场回到家中仍应一心念佛。不要回家就看电视等,心就乱了。家务尽量安排好,可以在七日之内,下至只是一日,专心持念。我们现在所念这本《阿弥陀经》是姚秦时代罗什大师所译,要求念到一心不乱,唐玄奘大师所译此经中则把这一心不乱译为“系念不乱”,两译合参便知罗什大师的“一心”才相当于玄奘大师的“系念”,就是说一心是指专心持念心不散乱。不是指事一心与理一心。因事一心则消除了见思二惑,理一心则可破无明,都是甚深境界。现在合参两译,知道一心同于系念,所以我们真实发心,老实念佛,绵绵密密,精进不已,以此为因,必得往生极乐的妙果。至于现在达到一心不乱也是可能的。往生时品位就更高了。

  (4)信果。《要解》说:“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不虚弃。是名信果。”可见,信果就是要信从念佛之因,得往生之果。深信极乐净土中“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都是由于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入念佛三昧而往生极乐世界的。诸大菩萨亦复如是。例如此界最尊的普贤文殊两大菩萨,乃释尊的胁侍。在《普贤行愿品》中,普贤发愿偈为: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再看《文殊发愿经》,文殊发愿偈为: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以上两偈实质全同,五言偈即从七言偈精练而成。又《文殊说般若经》说:“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现在诸佛。可见念佛功德难思。上至文殊普贤诸大菩萨,悉皆念佛求生极乐国土,诸上善人下至一切人民,皆因念佛而得往生。皆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如自身之影,必随自身;空谷回音,必应于响。从因得果,果不离因。念佛之功,功不唐捐。往生之愿,决不虚发。能这样信,名为信果。

  (5)信事。事与理是一对。事是事相,理是本体。事相就是事物与有形无形种种诸相。眼前所见,幡幢香灯,男女老少,以及大地山河,日月星辰,飞禽走兽,鳞介爬行,六道轮转,生生死死,万事万物,都是事相。对于所有这些事相,若问它们究竟以什么为本体呢?从科学上说,宇宙万物推其本源,不过是由一百多种原子所组成。这一百多种原子,它的本质呢?只是电、质子和中子。世间万物只是由这三种“子”,若多若少配搭而成。若更问这三种子是什么呢?当然小中还有更小,这是不可穷尽的。但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些“子”都有二重性,即颗粒性与波动性。所谓“颗粒”者,只是能量在其场中某处的集中。因此可以说一切都是能量与波动。例如空中的电磁波,俗称无线电波。波即是波动。可见从事相上看到万象森罗,若论本质,只是能量与动相。若从佛法来说,那就深入了。例如当前我这个人,是个白发的老头,再过些年送到八宝山一烧便没有了,这是事相。若论本体,我的本性与佛相等,本来没有生灭。这里说的本体,即是理。理不是指道理,道理是知解,是人脑的产物,是有生灭的。可见用凡夫妄想的心,是不能真实明白经中事事无碍的妙理。本经是小本《华严》所显示的,正是事事无得的不可思议的境界。想要明白,那只有真实发起大乘心,亦即菩提心,此心正是大悲大愿大智的结合,才有希望,目前若未能深懂也很自然。当年佛说《华严》时,大神通如目犍连,大智慧像舍利弗、都如聋如盲,不能明白。现在我们听了,有些不懂也就不用着急。好在这些妙理“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我们的阿赖耶识,像录音机,都已记录无失,成为种子。

  《要解》说:“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事与理相对,境与心相对。心即是理,境即是事。前已阐明此心含容十方,此心不可穷尽。所以从此心所现的境,也不可穷尽。现代科学家已承认宇宙之大…

《《阿弥陀经》宗要 信愿持名(黄念祖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