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宗要 信願持名(黃念祖居士著)▪P3

  ..續本文上一頁真實。諸佛毫無異語,所以說沒有二言。所贊者,“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正是本經原有的經題。可見此經是不可思議功德,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我們能遇這樣殊勝希有的不二妙法,實應當至心信受,不當疑惑。所以《要解》說我們應當“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心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六信中自和他是一對。兩者都能信,這是正信。一般說來,文化不高,閱讀經典不多的人,容易信他,而難于信自。若說自心是佛,便不敢承當,且認爲那是貢高我慢。又有人一聽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便不敢信,認爲虛無缥缈,怕落空。這都是信心不深的表現。但若能真實信他,老實念佛,仍能往生,只是往生後的品位不高。另外一種,便是專談信自,不能信他。這多屬矜文化較高,讀經較多,甚至是頗有研究的人,喜說自心是佛,但不信他佛。認爲念佛求往生,是心外覓法,是著相。于是輕視淨宗,不願求生淨土。當然也就錯過這個殊勝的方便法門,而難于在現在生中證不退轉。更有甚者,有人偏重自心是佛,本來是佛,本來成佛,于是就反對一切修德。殊不知修德有功,性德方顯。若論性德則一切蠢動含靈都本來是佛;倘無修德,又與那些蠢動之類有什麼分別?所以《要解》說:“偏重自佛,即是我見未忘;諱言他佛,卻成他見顛倒。”進言之,自他不二,才是圓融無礙之旨。佛法是無盡藏,切莫得少爲足。

  (3)信因。因和果也是一對。因果問題很重要,一個人若真深信了因果,就不同于普通人了。若真信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便知一切皆有前因,用不著貪求、計較、分別和營謀,便減少無窮的煩惱與過失。欲深知因果,必須明叁世因果。叁世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佛經說:“欲知過去因,現在受者是。欲知將來果,現在作者是。”現在我們都得人身,這是由于過去生中,曾種持五戒之類的善因。至補在座諸位,能來參加當前殊勝的“念佛七”道場,其中許多位還是久修居士、出家大德、寺院長老,這都是過去多生的善因,不于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佛所種諸善根。這說明欲知過去所種的因,只看當前所受的果,就清楚了。至于將來的果呢?那只看現在所種的因。現在大家從發菩提心,打七念佛爲因,所得之果就是往生極樂,蓮池化生,證不退轉,都是阿 跋致,並且等同在兜率內院的彌勒大士。可見叁世因果極爲重要。但世人對此很難生信。所幸當前國內外有識之士,重視了這個問題,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發現許多能記憶前生的實例,並且已有用英文寫出的專題報導。至于我自己最近也聽到青海省會附近所出現的一件實例。該地村中有一個幼童在初能說話後,即向父母說,我不是你們的孩子,我父是××,我母是××,我名××,我村是×××。于是這一奇聞立即傳播出去。所巧者這幼童所說其前生父母,離開他的家只十幾個村。聽到後即去訪問,相見之下,證實無誤。孩子認識來者正是前世父母,父母證明童子即是已故愛子。于是這一幼童就有了兩套父母。這一事實很能說明問題。更有趣的是:上海某居士(電機工程師)最近親自在各地調查,在我國西南發現了另一實例,與上述者如出一轍。

  至于人死如燈滅之說,看來要站不住腳了。大科學家們,已有了新的體會,例如大科學家薛定鄂,是量子力學的權威,近來研究生命科學,薛氏說:“我在母胎時,並不是我生命的開始,我是依照了過去的藍圖,而出現我的生命。我的死亡,也並非我生命的結束。”薛氏之說生前已有藍圖,死後生命並不結束,恰恰否定了人死燈滅之俗論。至于“藍圖”等。則相似補我教所說阿賴耶識,即第八識。此識含藏一切種子,我們的現在世與將來世都決定于此識中的種子。所以我常說佛教是極科學的。我是學自然科學的,我了解科學,我敢這樣說。

  因果不虛,欲免惡果,必須不造惡因。欲求善果,務要先種善因。故雲“菩薩畏因”,先從因上努力。衆生顛倒,不明因果之理,例如惡徒行凶,當宣布立即槍決時,嚇得雙腿都軟了,這就叫衆生畏果。遇到惡果,便害怕了。他如知道畏因,便不至于行凶作惡,肆無忌憚,當然也就是避免死刑的惡果。

  在信因之中,最殊勝之因,莫過于《要解》所說:“深信散亂持名猶爲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散亂心中念佛,都會成了成佛的種子。例如經典中說,佛在世時有一老人來求出家,舍利弗用慧眼觀察,看出老人八萬劫以來,未種善因,不准出家。老人大哭,佛聽到後,叫舍利弗准他出家。因爲老人在八萬劫前是一樵夫,一次在山中打柴遇虎,逃避上樹。虎過後,放心了,念了一聲“南無佛”。此一老人在八萬劫前,在驚亂中念了一聲佛,八萬劫後,憑此善因,遇佛出家,後證阿羅漢果。又如《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由上可見,散亂之心,稱佛名號,尚有這樣殊勝功德,何況一心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焉有不能往生之理?信願持名是往生的親因,從此妙因必得往生的妙果。正果老法師在起香日開示大衆“ 期以證”,可見這個道場不是通常地隨喜結緣,而是要在這七天之內達到一心不亂。念佛達到一心不亂就決定往生。曾有人問藕益大師說:“人若在念佛七日念得一心不亂之後,又造惡業,仍能往生否?”大師答得好,大師說:“果得一心不亂之人,更無起惑造業之事。”我現在做個比喻,例如燒開水,水燒開後,便已消毒,可以放心飲用。縱然放涼了,也是涼開水,依然可以食用。反之,這一壺水,今天放在爐上,燒五分鍾,拿下來放涼,明天又放在爐上燒五分鍾。這樣燒一百年,始終不能當開水用。大家蒸飯,也是同樣道理,要一口氣成功,免成夾生飯。我們用功,也正是這個道理。現在的道場就是希望在這幾天之內把水燒開,這就是 期取證。經中所說的一日,是指甘四小時。所以在道場內要一心念佛,出道場回到家中仍應一心念佛。不要回家就看電視等,心就亂了。家務盡量安排好,可以在七日之內,下至只是一日,專心持念。我們現在所念這本《阿彌陀經》是姚秦時代羅什大師所譯,要求念到一心不亂,唐玄奘大師所譯此經中則把這一心不亂譯爲“系念不亂”,兩譯合參便知羅什大師的“一心”才相當于玄奘大師的“系念”,就是說一心是指專心持念心不散亂。不是指事一心與理一心。因事一心則消除了見思二惑,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都是甚深境界。現在合參兩譯,知道一心同于系念,所以我們真實發心,老實念佛,綿綿密密,精進不已,以此爲因,必得往生極樂的妙果。至于現在達到一心不亂也是可能的。往生時品位就更高了。

  (4)信果。《要解》說:“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叁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不虛棄。是名信果。”可見,信果就是要信從念佛之因,得往生之果。深信極樂淨土中“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都是由于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入念佛叁昧而往生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亦複如是。例如此界最尊的普賢文殊兩大菩薩,乃釋尊的脅侍。在《普賢行願品》中,普賢發願偈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再看《文殊發願經》,文殊發願偈爲: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刹。以上兩偈實質全同,五言偈即從七言偈精練而成。又《文殊說般若經》說:“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現在諸佛。可見念佛功德難思。上至文殊普賢諸大菩薩,悉皆念佛求生極樂國土,諸上善人下至一切人民,皆因念佛而得往生。皆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又如自身之影,必隨自身;空谷回音,必應于響。從因得果,果不離因。念佛之功,功不唐捐。往生之願,決不虛發。能這樣信,名爲信果。

  (5)信事。事與理是一對。事是事相,理是本體。事相就是事物與有形無形種種諸相。眼前所見,幡幢香燈,男女老少,以及大地山河,日月星辰,飛禽走獸,鱗介爬行,六道輪轉,生生死死,萬事萬物,都是事相。對于所有這些事相,若問它們究竟以什麼爲本體呢?從科學上說,宇宙萬物推其本源,不過是由一百多種原子所組成。這一百多種原子,它的本質呢?只是電、質子和中子。世間萬物只是由這叁種“子”,若多若少配搭而成。若更問這叁種子是什麼呢?當然小中還有更小,這是不可窮盡的。但我們可以這樣說,這些“子”都有二重性,即顆粒性與波動性。所謂“顆粒”者,只是能量在其場中某處的集中。因此可以說一切都是能量與波動。例如空中的電磁波,俗稱無線電波。波即是波動。可見從事相上看到萬象森羅,若論本質,只是能量與動相。若從佛法來說,那就深入了。例如當前我這個人,是個白發的老頭,再過些年送到八寶山一燒便沒有了,這是事相。若論本體,我的本性與佛相等,本來沒有生滅。這裏說的本體,即是理。理不是指道理,道理是知解,是人腦的産物,是有生滅的。可見用凡夫妄想的心,是不能真實明白經中事事無礙的妙理。本經是小本《華嚴》所顯示的,正是事事無得的不可思議的境界。想要明白,那只有真實發起大乘心,亦即菩提心,此心正是大悲大願大智的結合,才有希望,目前若未能深懂也很自然。當年佛說《華嚴》時,大神通如目犍連,大智慧像舍利弗、都如聾如盲,不能明白。現在我們聽了,有些不懂也就不用著急。好在這些妙理“一曆耳根,永爲道種”。我們的阿賴耶識,像錄音機,都已記錄無失,成爲種子。

  《要解》說:“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事與理相對,境與心相對。心即是理,境即是事。前已闡明此心含容十方,此心不可窮盡。所以從此心所現的境,也不可窮盡。現代科學家已承認宇宙之大…

《《阿彌陀經》宗要 信願持名(黃念祖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