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名念佛法門與相關問題之研究
提起淨土宗,大家都知道是叁根普被、聖凡齊收的,是叫人通過念佛而求生西方的。然而,卻有很多人由于對淨土法門沒有深入的研修,因而産生了很多疑惑,所以有些人就譏此爲愚夫愚婦之教,甚至有些人對某些淨業行人的“一心念佛、志求西方”的行爲很不理解,認爲他們是消極厭世者。還有一部分人雖然信願求生淨土,但因其方法不對,認識不夠,而導致心常散亂,不能專心念佛,乃至口裏雖在念佛,實際上,卻做著許多不相幹的事,自己也覺得很不相應,等等。對于以上這些,我們不能責怪他們,不能總是說“沒有善根”,更不能說那些對淨土法門不能信仰者、聽到佛號反生疑謗者,是“從叁惡道中來”等等。我們不能責怪他們,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怎樣才能令大家都能深信發願、志求西方,而又能使現時代所提倡之人間佛教、啓迪智慧、淨化人生的精神得到發揚呢?這裏,筆者提出“持名念佛法門與相關問題之研究”這個專題來與大家共同探討。鑒于此專題所涉及到的問題甚多,所以就分期展開對它進行討論。在第一期裏,主要介紹:“淨業修福的重要意義”、“念佛叁要淺述”、“淨土、極樂淨土、唯心淨土說要”這叁個主題。對于文章中的不足之處,筆者至誠懇請有關方家大德進行指導,以便共同將這一“末法時代之根本法門”發揚光大。
一、淨業修福的重要意義
1、淨業修福是臨終往生淨土的重要條件。
《佛說阿彌陀經》中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于此,蕅益大師解釋說:“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緣。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1)又如在《觀無量壽佛經》中說:
“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否?此叁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
在《佛說無量壽經》中則如是說道:
“若有衆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禅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邪淫…要當孝順,至誠忠信;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 2)
又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引頌文說到:
“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惡驕懈怠及邪見,難信如來微妙法,譬如盲人恒處暗,不能開導于他路。唯曾于佛植衆善,救世之行方能修,聞已受持及書寫…決定往生極樂國。”( 3)
此段話的意思是說,只有曾經在無量的佛菩薩面前廣修衆善,種下了很多的福慧資糧,才能聽到這無上的淨土法門,才能由聞而信,由信而發願,才能以至誠心、恭敬心、不二心將無量劫來積累的福慧資糧一心回向西方淨土,才能在世緣盡時,與諸有緣人隨願往生西方淨土。
又如,印光法師說:
“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佛法雖爲出世間法,實在世間法中做出)。
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則萬丈高樓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壞。”(4)
如上,說明淨業行人必須以淨業叁福而爲依歸,先從世間小善做起,並用心回向于西方淨土,同時信願執持名號,這樣,才可以在世緣盡時,隨願往生西方淨土。
2、淨業修福對于“建設人間佛教、啓迪智慧、淨化人生”的偉大貢獻。
趙樸初居士曾指出:人間佛教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自覺地以實現人間淨土爲己任,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5)那麼,我們淨業行人應該怎樣爲建設人間佛教,怎樣爲實現人間淨土這個偉大任務奉獻自己的力量呢?關于這個問題,我們的前輩爲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榜樣,足以讓我們學習並效法了。如蕅益大師在答比丘戒問時說道:“故一心念佛者,必思止惡防非,而專精律學;專精律學者,方能決定往生,而一心念佛。” (6)
又如在《中興淨宗印光法師行業記》中說到蓮宗十叁祖印光法師在念佛、爲人處事、教導後學等方面的事迹:
“凡有請益,必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因果報應、生死輪回之實事實理,諄諄啓迪,令人深生憬悟,以立爲人處世之根基,進以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教人切實奉行,以作超凡入聖之捷徑…師儉以自奉,厚以待人。凡善信男女,供養香敬,悉皆代人廣種福田。用于流通經藉,與救災濟貧。但權衡輕重,先其所急,而爲措施…師之維護法門,功難思議…十六年(六十七歲),政局初更,寺産毫無保障,幾伏滅教之禍,而普陀首當其沖,由師舍命力爭,使得苟延殘喘…師在關中,佛課余暇,圓成普陀、清涼、峨嵋、九華各志之修輯,及函複弟子學人問法。”(7)
又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中印光法師說道:“何爲究竟法,是在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脫死,並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則國運可轉,災難可消。”(8)
除了以上二位祖師外,又如臺灣著名的淨土宗大德淨空法師,除了專弘淨土,亦處處指導人生,勸化人心。如他說:
“佛教是佛陀對一切衆生最好的教育,絕不可視爲宗教。”(9)“今天衆生的思想見解、精神的汙染比環境汙染更嚴重更可怕,如何淨化人心爲當務之急。用“老實念佛”的方法對治之當有成效。一方面弘揚佛法,使人了解六道輪回、因果報應以及人生是苦等基本理論,令其棄惡向善;另一方面,勸人念佛,使其心地清淨,妄想減少,上敬下和,奉公守法…等等”(10)
另外,淨空法師以身作則,廣行布施。法布施如在臺灣、美國、新加坡、乃至大陸等地處處講學,長年累月無有休息,並大量組織編輯出版印送佛教典籍及善本書等。財布施如在臺灣、大陸等地高校設立獎學金,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等等,不勝枚舉。
在蘇州,如著名的淨土宗祖師道場,靈岩山寺的主持明學法師,同時兼任北京法源寺、山東大靈岩山寺的主持,並任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院長等職,爲主持如來家業,日夜操勞,不辭辛苦;繼承印光法師遺風,專弘淨土;誘引後學,諄諄教誨…
以上,蕅益大師的“一心念佛者,必思止惡防非,而專精律學”,印光法師的“以立爲人處世之根基…師舍命力爭…敦倫盡分、閑邪存誠” ,淨空法師的“佛教是教育…淨化人心”,等等,不正說明了淨土法門的“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的妙谛嗎?據《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中說,晚近太虛法師提倡人間淨土,曾詳引《佛說無量壽經》中的文句。這些足以說明,淨業修福,不僅爲其日後在世緣盡時,隨願往生西方淨土,從而預入聖流提供了可靠保證,同時也推動了佛教利生事業的極大發展,而此正也爲建設人間佛教奠定了堅固的基礎,並對人間淨土的最終實施有者極好的指導意義與實用價值。
二 、念佛叁要淺述
1、信。經雲:“信爲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11)信,又可分爲深信與信解兩種。深信,又名仰信。即信釋尊金口所宣及曆代祖師稱揚贊歎的淨土法門,確爲我們末法衆生所依之根本法門,確信西方淨土的莊嚴、彌陀願力的偉大,確信我們皆有佛性,念佛成佛,谛實不虛。信解,又名解信。自明見理,心無疑慮。如鑿井已漸至泥,雖未見水,心知在近。又如我們念佛人,若得一心,就會知道西方不遠,若再發願,加倍用功,必得西方聖境現前。曆來祖師大德對“信”之解釋各有偏重,今將蕅益大師、太虛大師、印順法師的解釋列表如下:
蕅益大師
六信(12)
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太虛大師
二信(13)
信根本 確信有菩提覺道,信有已得無上菩提者。
信聖教 信一代聖教,“欲求無上菩提,當先求生西方淨土”。
印順法師
二信(14)
基本信念 信叁寶,信四谛等等。
特殊信念 信阿彌陀佛的依正功德
信念佛法門的殊勝德用
其中,蕅益大師將此信從自、他、因、果、事、理六個方面給予了說明,大意是說,我們如果通過念阿彌陀佛、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就會從一切妄想雜念中擺脫出來,從而逐漸達到念佛“一心不亂”的境界,就會見到我們的自性,這就是“信自”;我們感覺到要見到我們的自性很難,發現我們的能力不夠,因此請釋迦牟尼佛及阿彌陀佛來輔導我們,請佛菩薩來加被我們,我們如果隨順釋迦牟尼佛,隨順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隨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的勸誡、教誨,聽他們的話,老實念佛,這就是“信他”;我們相信《法華經》上說的,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不管有心無心,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將來生西方的種子,如果能得“一心不亂”,則決定臨終往生淨土,這就是“信因”;我們深信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們都是由于得了“念佛叁昧”而得以往生的,所以我們也要發心念佛,也要得“念佛叁昧”,也要在世緣盡時,隨願往生淨土,這就是“信果”;我們深信極樂世界是由我們的一念清淨心變現出來的,是由我們的自性變的,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會變現出阿彌陀佛來,就會證悟到我們的自性,這就是“信事”;我們深信極樂世界不離開我們的自性,極樂世界不是外來的,極樂世界的依正、主伴,都是我們自性心中所現的影像,我們的心性與阿彌陀佛的心性就好象一室千燈一樣,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這就是“信理”。
…
《持名念佛法門與相關問題之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