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持名念佛法門與相關問題之研究▪P3

  ..續本文上一頁 釋迦大師一代說法,處處聖教唯勸衆生專心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在很多經論中殷勤指授勸生西方。

  阿彌陀佛的願力故 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接引衆生。

  阿彌陀佛的相好故 阿彌陀佛有無量相好光明,遍照法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若有念者,機感相應,決定得生。

  十方諸佛證成故 十方諸佛證成,一切衆生念阿彌陀佛,乘佛願力,決定得生淨土。

  阿彌陀佛與此世界極惡衆生偏有緣故 《佛說無量壽佛經》中說,末世法滅之時,特駐此經百年在世,接引衆生往生彼國。

  蕅益大師

  (29)

  西方純是樂故 詳見經文

  因緣皆殊勝故 詳見經文

  指方立相故 “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30)又,“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故。

  又,智者大師將彌陀淨土與彌勒淨土進行了比較,如他說,彌勒淨土“縱行十善,恐不得生。”要“行正叁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無方便接引之義,不如阿彌陀佛本願力、光明力。但有念佛衆生,攝取不舍。”又說:“但衆生能念阿彌陀佛者,機感相應,必得生也”。另外,他從兜率天宮與極樂淨土的環境等方面給予了比較,他說:

  “兜率天宮是欲界,退位者多,無有水鳥樹林、風聲樂響、衆生聞者悉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有女人,皆長諸天愛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彌陀淨土,水鳥樹林、風聲樂響,衆生聞者皆生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無女人二乘之心,純一大乘清淨良伴。爲此,煩惱惡業畢竟不起遂至無生之位。”(31)

  另外 ,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中說到:“極樂最勝,不在上叁土(方便有余土、實

  報莊嚴土、常寂光土),而在同居…凡夫優入而從容,橫超而度越”等等,這裏就不多加說明了。

  又有人會問,經論上有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與世尊教我們“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淨土”有沒有矛盾?如果沒有矛盾,那麼,爲什麼一會兒說“唯心淨土”,一會兒又說“西方淨土”呢?

  對于這個問題,佛經上及祖師的論著裏說的很多,只不過我們沒有注意到罷了。現在,先將“自性”、“唯心”及有關“往生西方淨土”的來去問題引用經論中的說明簡單解釋一下,然後列表說明智者大師、蕅益大師等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1、自性:諸法各有不變不改之性,是名自性。“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勝性。”“爲萬有之生因。” (32)在《阿彌陀經疏鈔演義》中說:

  “言性有二,兼無情分中,謂之法性;獨有情分中,謂之佛性。今雲自性,且指佛性而言也。性而曰自,法爾如然,非作得故,是我自己,非屬他故。此之自性,蓋有多名。亦名本心,亦名本覺,亦名真知,亦名真識,亦名真如,種種無盡。通而言之,即當人靈知靈覺本具之一心也。”(疏)“如華嚴雲,“若人欲識真空理,心內真如還遍外。情與無情同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今雲爾者,但以此經重一心念佛求願往生,乃借彼佛境顯我自心故,且指有情佛性也。性而曰自,自有二義,一自然之自,二自己之自。法爾如然非作得者,妙性天然,不因修得,迷時無失,悟時無得,有物渾成,本自如如故,此自然之自也。是我自己非屬他者,以外道,或計自然,或計因緣,或計虛空,或計天與,不一而足。此皆迷己爲物所轉,不知此性本非天降,不屬地生,亦非人與,乃當人自己不屬他故,此自己之自也。對萬法曰本心,對始覺曰本覺,無知之知謂真知,無識之識謂真識,無有虛妄,無有變異,名爲真如。”(演)(33)

  蕅益大師又說:“求人不如求自己,但以無始暗動,障此靜明,故托彼名號,顯我自心耳。然西方亦實有阿彌陀佛,而即此西方佛,亦不在自心外……無量光即自性照,無量壽即自性寂,觀音即自性悲,勢至即自性智,聲聞即自性真,菩薩即自性俗,種種莊嚴即自性萬德萬行,若一毫法從心外生,則不名爲大乘法也……離我心性別無名號,離此名號別無心性,全體法界爲真境也。而起觀行執持名號者,謂以此名號爲真境,而起執持之觀行也。此正是從性起修,性既離言,行亦無住。雖雲執持,實離四句絕百非,無念之念也” (34)等等。

  2、唯心:一切諸法,唯有內心,無心外之法,是謂唯心,亦雲唯識。心是集起的意思,識是了別的意思,二者同體異名。“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是故說唯心。”

  又如經雲:“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35)

  3、關于往生西方淨土的來去問題:太虛大師在《往生淨土論講要》中用二谛的道理對有關往生的現象作了精確的解釋,現在列表大致說明如下:

  勝義谛 往無所往,生無所生,究竟清淨之佛土,是離一切相,離一切分別言說之一真法界…若能破此煩惱業報幻夢,一念覺悟,一念即與淨土相應。

  世俗谛 往則決定往,生則決定生,以修淨業之因,至臨命終時,決定離此娑婆世界,往生西方淨土之極樂世界。

  二谛合說 往則無所往,生則決定生,佛學上說往生報體,即阿賴耶識,此阿賴耶識遍一切處無有方所。生此國土之中,即由能生之業力成熟,而此國土之報體成就,如是得生淨土之淨業成熟,即生淨土之報體成就。

  往有所往,生無所生,就所成之報身未舍命時,爲此世界之報身,若舍命而往生極樂世界,即成爲極樂世界的報身…然究其實在之能生所生,則不可得。如中論所說:“諸法不自生…是故說無生”。

  又,太虛大師強調說:“以上四句皆不可偏執,果能離執,即可隨機方便施設言說。”(36)

  關于智者大師、蕅益大師對此問題的一些說明,如下表所示:

  智者大師(37)

  總說

  若執,住此不求西方,則是舍彼住此,此還成病;若不求生此、彼,則成斷滅。

  別說

  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愚者爲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即是無生,無生即是生。不達此理,橫相是非,嗔他求生淨土,幾許誤哉。此則是謗法罪人、邪見外道。

  蕅益大師

  (38)

  雜說一

  因自性彌陀,故勸人念彌陀;因唯心淨土,故勸人生淨土。因念彌陀,方顯自性彌陀;因求生淨土,乃悟唯心淨土。由是心是佛,方乃是心作佛…。

  雜說二

  著事而念能繼,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

  雜說叁

  若執定唯心,不信往來者,則即無往來,何法唯心。雖名唯心,非真唯心也。

  其他略說(39)

  聖道門

  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由諸法唯心、萬法一如之理性而說之念佛法門。

  淨土門

  阿彌陀佛、極樂淨土

  指方立相、住心取境。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其奈力量未充、觀淺心浮、境強習重,須生佛國以仗勝緣。

  由以上所說,我們應該確信:淨土雖是唯心所現的,但我們不能說沒有西方極樂淨土;雖然我們發願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但我們不能說西方淨土是離開我們的心念別有的。這樣,我們就能夠如法修學此無上法門,並能獲得真實利益了。

  傳修97.7

  注釋:

  (1)《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淨土集》卷上P70,福建佛教協會佛教教育基金會印,1993)。

  (2)《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黃念祖老居士著)P556—P559,香港佛教青年協會印,1991。

  (3)《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黃念祖老居士著)P803—P805,香港佛教青年協會印,1991。

  (4)《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P236,世桦印刷企業有限公司。

  (5)陳星橋《略論“人間佛教”》引趙樸初居士的《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法音》97.9.P15)。

  (6)《蕅益大師淨土集》卷下P171,福建佛教協會佛教教育基金會印,1993)。

  (7)《印光大師永思集》P4—P9,福建莆田廣化寺印。

  (8)《印光法師開示錄》P5,福建莆田廣化寺印,1994。

  (9)《淨空法師佛學文集選》P138,東方佛學文化資料叢書,四川西建印刷廠,1996。

  (10)《淨空法師佛學文集選》P181,東方佛學文化資料叢書,四川西建印刷廠,1996。

  (11)《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P1649.b ,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

  (12)《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淨土集》卷上P38—P39),福建佛教協會佛教教育基金會印,1993)。

  (13)《論淨土之要義》(《太虛大師全書》之十五P2851—P2852),善導寺佛經流通處。

  (14)《念佛淺說》(《妙雲集》下編之四P95—P98),正聞出版社,1989,第12版。

  (15)《文彙報》1997.10.4。

  (16)《文彙報》1997.9.27。

  (17)《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淨土集》卷上P39),福建佛教協會佛教教育基金會印,1993)。

  (18)《論淨土之要義》(《太虛大師全書》之十五P2852),善導寺佛經流通處。

  (19)《念佛淺說》(《妙雲集》下編之四P98—P100),正聞出版社,1989,第12版。

  (20)《念佛往生的原理》(《太虛大師全書》之十五P2860—P2863),善導寺佛經流通處。

  (21)《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淨土集》卷上P50),福建佛教協會佛教教育基金會印,1993)。

  (22)《論淨土之要義》(《太虛大師全書》之十五P2852),善導寺佛經流通處。

  (23)《念佛淺說》(《妙雲集》下編之四P100—P102),正聞出版社,1989,第12版。

  (24)《參考消息》1997.10.16。

  (25)《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P1976.b ,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

  (26)《淨土新論》(《妙雲集》下編之四P9—P15、P33),正聞出版社,1989,第12版。

  (27)《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P57,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

  (28)《淨土十疑論》(《淨土十要》第四)P7—P8,靈岩山寺印。

  (29)《阿彌陀經疏鈔演義》P271—P272,上海佛學書局印,1992。

  (30)《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P1660.b ,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

  (31)《淨土十疑論》(《淨土十要》第四)P11—P12,靈岩山寺印。

  (32)《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P1034.a.b ,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

  (33)《阿彌陀經疏鈔演義》P13—P15,上海佛學書局印,1992。

  (34)《阿彌陀經疏鈔演義》P5—P7、P144—P145,上海佛學書局印,1992。

  (35)《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P1989.b ,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1992。

  (36)《往生淨土論講要》(《太虛大師全書》之十五P2658—P2659),善導寺佛經流通處。

  (37)《淨土十疑論》(《淨土十要》第四)P5—P6,靈岩山寺印。

  (38)《阿彌陀經疏鈔演義》P41—P43、P291,上海佛學書局印,1992。

  (39)《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P443.a.b ,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

  

  

《持名念佛法門與相關問題之研究》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