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释迦大师一代说法,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很多经论中殷勤指授劝生西方。
阿弥陀佛的愿力故 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接引众生。
阿弥陀佛的相好故 阿弥陀佛有无量相好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
十方诸佛证成故 十方诸佛证成,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愿力,决定得生净土。
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缘故 《佛说无量寿佛经》中说,末世法灭之时,特驻此经百年在世,接引众生往生彼国。
蕅益大师
(29)
西方纯是乐故 详见经文
因缘皆殊胜故 详见经文
指方立相故 “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30)又,“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故。
又,智者大师将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进行了比较,如他说,弥勒净土“纵行十善,恐不得生。”要“行正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无方便接引之义,不如阿弥陀佛本愿力、光明力。但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又说:“但众生能念阿弥陀佛者,机感相应,必得生也”。另外,他从兜率天宫与极乐净土的环境等方面给予了比较,他说:
“兜率天宫是欲界,退位者多,无有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悉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有女人,皆长诸天爱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弥陀净土,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皆生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无女人二乘之心,纯一大乘清净良伴。为此,烦恼恶业毕竟不起遂至无生之位。”(31)
另外 ,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说到:“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方便有余土、实
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而在同居…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等等,这里就不多加说明了。
又有人会问,经论上有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与世尊教我们“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净土”有没有矛盾?如果没有矛盾,那么,为什么一会儿说“唯心净土”,一会儿又说“西方净土”呢?
对于这个问题,佛经上及祖师的论著里说的很多,只不过我们没有注意到罢了。现在,先将“自性”、“唯心”及有关“往生西方净土”的来去问题引用经论中的说明简单解释一下,然后列表说明智者大师、蕅益大师等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1、自性:诸法各有不变不改之性,是名自性。“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胜性。”“为万有之生因。” (32)在《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中说:
“言性有二,兼无情分中,谓之法性;独有情分中,谓之佛性。今云自性,且指佛性而言也。性而曰自,法尔如然,非作得故,是我自己,非属他故。此之自性,盖有多名。亦名本心,亦名本觉,亦名真知,亦名真识,亦名真如,种种无尽。通而言之,即当人灵知灵觉本具之一心也。”(疏)“如华严云,“若人欲识真空理,心内真如还遍外。情与无情同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今云尔者,但以此经重一心念佛求愿往生,乃借彼佛境显我自心故,且指有情佛性也。性而曰自,自有二义,一自然之自,二自己之自。法尔如然非作得者,妙性天然,不因修得,迷时无失,悟时无得,有物浑成,本自如如故,此自然之自也。是我自己非属他者,以外道,或计自然,或计因缘,或计虚空,或计天与,不一而足。此皆迷己为物所转,不知此性本非天降,不属地生,亦非人与,乃当人自己不属他故,此自己之自也。对万法曰本心,对始觉曰本觉,无知之知谓真知,无识之识谓真识,无有虚妄,无有变异,名为真如。”(演)(33)
蕅益大师又说:“求人不如求自己,但以无始暗动,障此静明,故托彼名号,显我自心耳。然西方亦实有阿弥陀佛,而即此西方佛,亦不在自心外……无量光即自性照,无量寿即自性寂,观音即自性悲,势至即自性智,声闻即自性真,菩萨即自性俗,种种庄严即自性万德万行,若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法也……离我心性别无名号,离此名号别无心性,全体法界为真境也。而起观行执持名号者,谓以此名号为真境,而起执持之观行也。此正是从性起修,性既离言,行亦无住。虽云执持,实离四句绝百非,无念之念也” (34)等等。
2、唯心:一切诸法,唯有内心,无心外之法,是谓唯心,亦云唯识。心是集起的意思,识是了别的意思,二者同体异名。“由自心执著,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
又如经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35)
3、关于往生西方净土的来去问题:太虚大师在《往生净土论讲要》中用二谛的道理对有关往生的现象作了精确的解释,现在列表大致说明如下:
胜义谛 往无所往,生无所生,究竟清净之佛土,是离一切相,离一切分别言说之一真法界…若能破此烦恼业报幻梦,一念觉悟,一念即与净土相应。
世俗谛 往则决定往,生则决定生,以修净业之因,至临命终时,决定离此娑婆世界,往生西方净土之极乐世界。
二谛合说 往则无所往,生则决定生,佛学上说往生报体,即阿赖耶识,此阿赖耶识遍一切处无有方所。生此国土之中,即由能生之业力成熟,而此国土之报体成就,如是得生净土之净业成熟,即生净土之报体成就。
往有所往,生无所生,就所成之报身未舍命时,为此世界之报身,若舍命而往生极乐世界,即成为极乐世界的报身…然究其实在之能生所生,则不可得。如中论所说:“诸法不自生…是故说无生”。
又,太虚大师强调说:“以上四句皆不可偏执,果能离执,即可随机方便施设言说。”(36)
关于智者大师、蕅益大师对此问题的一些说明,如下表所示:
智者大师(37)
总说
若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住此,此还成病;若不求生此、彼,则成断灭。
别说
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嗔他求生净土,几许误哉。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
蕅益大师
(38)
杂说一
因自性弥陀,故劝人念弥陀;因唯心净土,故劝人生净土。因念弥陀,方显自性弥陀;因求生净土,乃悟唯心净土。由是心是佛,方乃是心作佛…。
杂说二
著事而念能继,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
杂说三
若执定唯心,不信往来者,则即无往来,何法唯心。虽名唯心,非真唯心也。
其他略说(39)
圣道门
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由诸法唯心、万法一如之理性而说之念佛法门。
净土门
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指方立相、住心取境。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其奈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缘。
由以上所说,我们应该确信:净土虽是唯心所现的,但我们不能说没有西方极乐净土;虽然我们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但我们不能说西方净土是离开我们的心念别有的。这样,我们就能够如法修学此无上法门,并能获得真实利益了。
传修97.7
注释:
(1)《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蕅益大师净土集》卷上P70,福建佛教协会佛教教育基金会印,1993)。
(2)《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老居士著)P556—P559,香港佛教青年协会印,1991。
(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老居士著)P803—P805,香港佛教青年协会印,1991。
(4)《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P236,世桦印刷企业有限公司。
(5)陈星桥《略论“人间佛教”》引赵朴初居士的《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法音》97.9.P15)。
(6)《蕅益大师净土集》卷下P171,福建佛教协会佛教教育基金会印,1993)。
(7)《印光大师永思集》P4—P9,福建莆田广化寺印。
(8)《印光法师开示录》P5,福建莆田广化寺印,1994。
(9)《净空法师佛学文集选》P138,东方佛学文化资料丛书,四川西建印刷厂,1996。
(10)《净空法师佛学文集选》P181,东方佛学文化资料丛书,四川西建印刷厂,1996。
(11)《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P1649.b ,华藏佛教视听图书馆。
(12)《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蕅益大师净土集》卷上P38—P39),福建佛教协会佛教教育基金会印,1993)。
(13)《论净土之要义》(《太虚大师全书》之十五P2851—P2852),善导寺佛经流通处。
(14)《念佛浅说》(《妙云集》下编之四P95—P98),正闻出版社,1989,第12版。
(15)《文汇报》1997.10.4。
(16)《文汇报》1997.9.27。
(17)《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蕅益大师净土集》卷上P39),福建佛教协会佛教教育基金会印,1993)。
(18)《论净土之要义》(《太虚大师全书》之十五P2852),善导寺佛经流通处。
(19)《念佛浅说》(《妙云集》下编之四P98—P100),正闻出版社,1989,第12版。
(20)《念佛往生的原理》(《太虚大师全书》之十五P2860—P2863),善导寺佛经流通处。
(21)《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蕅益大师净土集》卷上P50),福建佛教协会佛教教育基金会印,1993)。
(22)《论净土之要义》(《太虚大师全书》之十五P2852),善导寺佛经流通处。
(23)《念佛浅说》(《妙云集》下编之四P100—P102),正闻出版社,1989,第12版。
(24)《参考消息》1997.10.16。
(25)《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P1976.b ,华藏佛教视听图书馆。
(26)《净土新论》(《妙云集》下编之四P9—P15、P33),正闻出版社,1989,第12版。
(27)《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P57,华藏佛教视听图书馆。
(28)《净土十疑论》(《净土十要》第四)P7—P8,灵岩山寺印。
(29)《阿弥陀经疏钞演义》P271—P272,上海佛学书局印,1992。
(30)《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P1660.b ,华藏佛教视听图书馆。
(31)《净土十疑论》(《净土十要》第四)P11—P12,灵岩山寺印。
(32)《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P1034.a.b ,华藏佛教视听图书馆。
(33)《阿弥陀经疏钞演义》P13—P15,上海佛学书局印,1992。
(34)《阿弥陀经疏钞演义》P5—P7、P144—P145,上海佛学书局印,1992。
(35)《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P1989.b ,华藏佛教视听图书馆,1992。
(36)《往生净土论讲要》(《太虚大师全书》之十五P2658—P2659),善导寺佛经流通处。
(37)《净土十疑论》(《净土十要》第四)P5—P6,灵岩山寺印。
(38)《阿弥陀经疏钞演义》P41—P43、P291,上海佛学书局印,1992。
(39)《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P443.a.b ,华藏佛教视听图书馆。
《持名念佛法门与相关问题之研究》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