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宗要 信願持名(黃念祖居士著)▪P4

  ..續本文上一頁不可窮盡,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員,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一員;銀河系也還是圍繞一個中心而在旋轉,所以必有更大與更大更大不可窮盡之天體。可見宇宙之大不可窮盡。科學家這一新認識,在佛經中早已說到。並且依佛教說,這不可窮盡的世界、都不在自心之外。因之,十萬億佛國之外的極樂世界當然不在心外。極樂世界是實有,經中說“有世界名曰極樂,其上有佛,號阿彌陀”。這兩個“有”字,至關切要。極樂是有,並是真實的有。不同于眼前這個世界,目前雖有,而將來必然會壞和空。天文學家現已證實,有的星球已經衰老,有的正在變壞,有的正在崩潰。又有新的星球很年輕或剛剛出生。隕石的降臨正表明某個星球崩潰了。此世界在賢劫千佛都出世以後,也將從壞而空。將來又從空而成,由成而住。成、住、壞、空循環不已。但極樂世界“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最極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要解》還說,經中所說都是真語、實語,所以不同于莊生寓言。莊生即我國周代的莊周,他好爲寓言,虛構一些內容,來寄托自己的本意,例如他說有個人名叫混沌,生下來沒有七竅。有人憐憫他,便給鑿開這些竅,等七竅鑿出後,混沌死了。這就是寓言。實在沒有混沌這個人,借他表示天地未分以前的不識不知。等知識多了。便是七竅有而混沌死。現在經中說極樂世界,這是真實有,不是寓言。我常說你如認爲這個世界有,那極樂世界當然是有,並且是更堅固的有。以上說明信事。

  (6)信理。理即是真心、實相,亦即全法界。法界即是一切衆生身,心的本體。《要解》說:“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介爾乃微小之意。我們當前這一念心性,雖然微小,但它本體等同法界。所以極樂世界不在我這一念心性之外,這方面前已說明,不再重複。

  下說:“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依”是依報,黃金爲地、七寶樓臺、八功德水是極樂的依報。依報屬于器世間“正”指正報,表有情世間。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諸上善人等,是極樂的正報。“主”指教主阿彌陀佛;彼土一切聖賢天人即是“伴”。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教主以及侶伴種種事相,皆是理體(即我微小的一念心性)所現之影。心性如明鏡,極樂依正主伴如鏡中所現之影。且能現影者,是我理體。故所現之影,不離鏡體。能現所現,純是真心,影雖多種,同爲實相。

  以下四句說“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這四句表理事無礙法界。《要解》這一小段,具有《華嚴》所說的四種法界。一念心性是理體,所以文中的“一念”,表理法界。西方的依正是事,表事法界。現在這四句中,第一句就是,“全事即理”,事就是理,彼此不相妨礙,故表理事無礙法界。凡夫看來,事理是對立的。若論理,則平等不二,同一體性;若論事,則萬象森羅,千差萬別。于是誤以理爲空,事爲有,空有對立,事理隔絕,于是便有礙了。殊不知理事相即,本來無礙。這四句下面“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衆生心性亦遍。”等叁句表事事無礙法界,奧妙精深乃“華嚴”所獨有。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稱爲四法界。爲什麼可以說“全事即理”呢?道理很深,不是凡夫的情見所能推測。所以需要通過譬喻,來做一點粗淺的說明。先可用金子的器皿來做譬喻,例如在故宮珍寶館中,我們可以看到金塔、金佛、金盆、金碗等等,金代表本體,代表理,塔等就是事相。這樣說也只是打個極粗淺的比方,若論實際,金子也是事相。世間沒有一樣東西,可以用來譬喻理體。正如南嶽讓禅師的話“說似一物即不中”現在只是勉強才利用金來表示理體,便于理解。可見佛法微妙,不是世間一切事物,所能比類。我們現在因爲塔佛盆碗等物的本體都是金,所以說金是理,塔等是事。例如金面盆,這個面盆全體都是金子,也就是說整個面盤是金,金是理,面盆是事,所以說“全事即理”。再進一步看,事有生滅,金盆放在熔爐裏便熔化了。面盆沒有了,即是滅了。金子如舊,並不新生。這就表明事相有生滅,本體無生滅。面盆全體是金,表“全事即理”。金子熔成面盆,表理體成事。理事交徹,彼此無礙。又事相是有差別的,塔佛盆碗,種種不同是差別。理體則是無差別的。塔佛盆碗的本體全是金,金無差別表示理無差別。有差別與無差別是一對矛盾,凡夫認爲是對立,即是有礙的。可是利用金與器的譬喻,我們從現象說善佛盆碗都不同,從本質說,塔佛盆碗都一樣。于是有差別與無差別同時成立,這就是無礙。

  再可以打個譬喻,如水與波。潭澄無風,則水中能現月影,風吹水動,水面生波,水中便不現月影。水代表本體,波即是事相。波的大小,小如皺紋,大如山嶽,波小時可以載舟,波大時可以翻船。波有千差,水只一體。若問波是什麼?波全部是水,所以說全事即理。再者自心是理,萬象是物,事即是理,物即是心。所以佛教中,心物是不二的。(當前亞原子時代的歐美科學家們對于心與物,也正在螺旋上升爲一元論。)

  至于“全妄即真”呢?妄者虛妄,指妄心、妄想,從妄想而出現種種妄境。真者真實,指真心和真如。爲什麼說妄即是真?這又有一個譬喻。例如水與冰。水表真如,冰表虛妄。冰是從水凍結而成的,表示妄也是依真而起。水可任意倒入種種形狀的器皿,都相適應,毫無妨礙。一旦成冰就不行了,就處處有礙。冰與水有什麼分別呢?冰只是多了點寒氣;凝凍成冰了。消除了寒氣,冰仍舊是水,可見妄即是真,本來不二。

  “全修即性”者,修指修行,性指自性;又修指修德,性指性德。本來是佛,這是性德,乃自性本具之德,亦即《觀經》“是心是佛”。但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所以《觀經》又說“是心作佛”。《觀經》這八個字應一氣讀,不宜分割。既然“作佛”,便是修。但“作佛”之心,本來是佛,即是性,所以說性修不二。再者修德屬始覺智。凡夫是不覺,修行人發菩提心自覺覺他,這是始覺。始覺若合本覺,便趨向究竟覺,性德是本覺理,修德是始覺智。這裏又有一個譬喻。理如鏡,智如鏡上所生之光。鏡光生于鏡體,智光正是生于理體。但以本心之鏡,久被無明垢染遮掩,故應修持,使鏡重光。但是光即是鏡,並非他物。故始覺智即本覺理,所以說“全修即性”。

  第四句是“全他即自”。自指自性,他指佛與衆生,包括一切器世間與有情世間。一切世界的正報與依報都是他,前已說明也都是我自心所現。所以說全他即自。《華嚴》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所以自他不二。

  以上這四句表理事無礙法界。大乘經典均有同樣開示。例如《金剛經》說:“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終日度生是事,終日無度是理。度而無度,無度而度,故理事無礙。暑期中五臺山通願法師開示學院一學僧說:“無衆生”,也正是這個道理。從事相看,衆生如波,有生滅。若透過現象看本質,只是水,並沒有波,所以說沒有衆生。

  此下“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衆生心性亦遍。”顯事事無礙法界,其理更深。當年華嚴會上大羅漢亦不能明白。事事無礙,指事相與事相,稱性融通,亦皆彼此無礙。一事與多事也彼此無礙。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無盡。多中含一,一中含多,這就叫一多無礙。這都十分難懂。例如說全體包括局部,這毫無疑問,但如說局部包含全體,大家便不理解了。因爲這是凡夫的情見所不能接受的,所以還要作個壁喻,再以波同水爲例:波是事,水代表理。多波攝每一個波,這是常情,現在加上一句,每一個波攝多波,這就費解。其道理就在一個波的本體是水。此水包攝一切波,于是這一波就含有多波了。這就是一多無礙的淺說。《要解》又以燈光爲喻說:“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就像現在我們這佛殿之內,懸挂了許多盞電燈,佛前還供著明燭,所有這些發光之物,所發的光都遍照全室,這也就像佛的心、衆生的心、諸位的心、我的心都遍滿全法界。彼此沒有妨礙,所以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並且室內千燈之光,每一燈光遍入于一切燈光,每一燈光含攝一切燈光。一遍于多,多遍于一。多中攝一,一中攝多,互相遍滿,重重攝入。相融無礙,不可思議。這就是《華嚴》十玄門中一多無礙法門的淺說。至于一中有多,也即是局部包括全體·還可以最新的科學成就來證明。用激光技術拍成的立體照像也稱全息照像,拍出的影像是立體的。如給我黃念祖拍照,所顯出的便不是平面的影片,而是如塑像一樣的立體像,我們將看到就如同真人的黃念祖在這裏。這個底片,被打碎,只須取出其中一個小小的碎片.底片是全體,碎片是局部,可是碎片仍然可以放出完整的黃念祖,只是形象稍小一點。可見局部中仍然包括了全體中的一切信息,這就是一中有多的科學證明。

  以上所說的內容這樣難信,我們信它有什麼好處嗎?這就因爲具足六信,才是真信。真信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蓮宗十祖截流大師《勸發真信文》說:“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只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這就是說沒有真信,縱然念佛修善,但不能往生極樂,下世可生善處享樂。大師接著說:“當受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正眼觀之,較他闡提 陀羅輩,僅差一步耳”! 陀羅指以屠殺爲業之惡人,闡提乃斷善根無信之人。大師此說發人深省。苟無正信,縱然修善則來世享福,在享福時必定造業,既造惡業,必受惡報。所以說,用正眼看來,沒有真信而念佛修善之人,比闡提與 陀羅的受報,只是在時間上稍緩一步而已。可見真信萬分重要。

  那什麼是真信呢?大師說:“①信我與彌陀,覺性無二,我雖昏迷,覺性未失,一念回…

《《阿彌陀經》宗要 信願持名(黃念祖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