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宗要 信願持名(黃念祖居士著)▪P5

  ..續本文上一頁光,便同本得。②信性雖無二,位乃天淵,佛是究竟佛,我則隨業流轉。③信我是彌陀心內衆生,佛是我心內之佛。億佛念佛,必定見佛,這就是說我與彌陀水乳交融。例如在牛奶中加一些水,于水中有乳,乳中有水,互融互攝,無毫厘許間隔。所以我們念佛,自然感應道交,如磁石吸鐵。截流大師的真信,與《要解》的六信是一致的。其中都有事有理,並且是理事圓融。現有許多人,有的肯信事,而不肯信理。又有人重理,而不肯信事,看不起念佛法門,認爲是愚夫愚女所修的法。以上這兩類人中,後者的病更重。蓮池大師說:“迷理執事,不虛入品功。”這就是說,有人雖不信理,但能信極樂是實有,相信念佛可以往生,于是懇切發願,老實念佛,也可以往生,所以說“不虛入品之功”。只是品位不會高而已。反之,如果只是執理而不信事,自身于理雖生淺信,但自心並未開悟。于是就廢除了修持,不肯念佛,不願求生淨土。蓮池大師批評這類的人說:“執理廢事,反受落空之禍。”此處爲什麼用一個“禍”字?這正如永嘉大師《證道歌》所說:“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災禍。”執理不信事的人,談玄說妙,自認高明,埋頭研究,不去修持,一無所得,甚至撥無因果,故反而不如僅能信事的人。

  對于《要解》所說六信,能生實信;必生殊勝功德。能信因果,便自然止惡修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再能信他,信本師釋尊的教誨,阿彌陀佛的大願、六方佛的證明,于是自然就能信事。信經中的兩個”有”字,西方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于是發願求生,老實念佛。這樣于六信中生起了四信,就必能往生了。進一步如能六信具足,其功德更是殊勝,決定往生並品位甚高。信願持名,不但是臨終往生,若人根器猛利,修持精進,于現生就有不可思議感應。晉代有一窮苦的人,生活困難,起厭離心,乃專誠念佛七日,感阿彌陀佛現身說法,當下悟無生法忍,號覺明菩薩。《觀經》中,韋提希夫人,只是在家婦女,聞經見佛,也獲無生法忍,可見這個方便門,普被叁根,上至文殊、普賢也不屈材,下列五逆十惡,亦可念佛往生。上智下愚,悉蒙法益,這是希有之事。又例如有醫生能醫不治之症,當然是良醫。五逆十惡就相當于病入膏肓的病人,而持名法門仍可救度,可見阿彌陀佛是大醫王;可見淨土法門能度下根,甚至惡逆,正是它的殊勝希有之處,焉能因它能度下愚而輕視之?

  或有人說,在科學昌明的今天,你們還在念佛是不是搞迷信呢?不是的,信佛不是迷信。科學愈昌明,佛教也愈昌明,前幾天們〈北京科技報〉刊登一段報導,題目是“西方科學家的東方哲學熱”,介紹西方科學家們正在熱烈研究東方的《老子》、婆羅門教與佛教。前凡年科學畫報發表一篇短文,題目是:〈科學思想的無價之寶〉,內中介紹研究高能物理以及生命科學等等科學界的第一流人物中,許多人把佛教思想看爲寶物。又如《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一書,(根據F 卡普拉的《物理學之道》編譯,原著是英文)其中說到:“現代物理學的概念,與東方密教哲學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具有驚人的平行之處。”“平行之處”指兩者極爲相似。可見我們不是迷信,一點也不落後。我們應當堅定信念,積極貢獻力量,發出佛教的光輝,來促進中國的現代化和世界文化的飛躍,並爲衆生謀求徹底究竟的真實之利。

  (四)發願

  信願持名爲宗,底下談願。願就是“厭離婆婆,欣慕極樂。”對于娑婆世界我們毫無貪戀,願意出離,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極樂世界、這就叫作願,願很重要,所以說金剛非堅,願力爲堅。金剛石的硬度最高,可以磨毀寶石玻璃、瓷器等,但金剛仍不算最堅,唯有願力是最堅的。〈普賢行願品》說:人們臨終時,一切諸根都敗壞了,一切辦法都沒有了,只是這個願王不相舍離。可見願的重要。願是铠甲,當我們要出生死、要同生死敵人做一決戰的時候,什麼是我們護身的铠甲?就是願。藕益大師指出,往生關鍵,就是信願。大師說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沒有信願;至于品位高低,那在于念佛的深淺。可見往生關鍵是正信切願。有了正信,有了切願,乃至十念都可以往生。所以《要解》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要解》複說:“若信願堅固,則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信願要是堅固了,你臨終能十念,那怕只是一念也能往生。《寶王叁昧論》說,臨終一念也可以往生。反過來說,若無信願怎麼樣呢?《要解》說:“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由上可知,我們若不先去解決“信願”這個往生的關鍵,不在這關鍵問題下功夫,只是肯念,于是在缺一不可的信願行叁資糧中,已缺了二個。如同叁條腿的香爐,只剩下一條腿,能有一條腿的香爐嗎?所以說念得”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一樣,也沒有得生的理,可見化時間來研究信願是十分必要的,因爲這是往生的關鍵。

  願的內容很直截,即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藕益大師說,“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舍離”,娑婆的髒穢,正是我們自心所感召的。既然是自心所感的,那麼就好辦了!都是我自己生出來的,現在我不要它了,豈不是很容易! 〈要解》又說:“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極樂也即我心本來所感的,心淨則土淨,我自心本淨,所以我理當欣求淨上,如經典中說,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人問佛,其他佛國那麼清淨,釋迎牟尼佛你這個國上爲什麼不清淨啊?釋迦牟尼佛就以足趾按地一下,這個世界頓時清淨,與極樂世界等等國土同樣清淨莊嚴,沒有分別。可見此土何嘗不淨,只是因爲我們的自心不淨而已。再有一個問題,就是說十方都有淨上,此土也是淨土,爲什麼釋尊獨勸我們往生極 樂世界呢?這就顯示出阿彌陀佛大願王超勝獨異的特點。十方與此界都有淨土,但是不容易生。例如考大學,各校的錄取標准不同。這個暑假有人考道都醫科大學考了四百五十分沒有考上,可是四百五十分考其它大學就都可以考取了。那首都醫大要求四百九十分,它的錄取分數高。又如《藥師經》中說,若人念藥師佛名號或《藥師經》,藥師如來在這些人臨終時,派八大菩薩護送往生極樂世界。這也是要求的分數高,往生藥師佛國土是不容易的。諸方淨土若不是斷了見惑思惑生不了,甚至需要在破無明後方能往生。但是阿彌陀佛那裏:投考者能有一百五十分就都要,當然交白卷是不行的。一個學生考一百五十分,一般都能達得到。但是一旦考進這個學校,便沒有降班,沒有開除,保證個個是博士,是大科學家。都大成功;保險你成功。這就是說個個成佛啊!所以阿彌陀佛是大願王,他招收極廣,教育極精,凡有來者,必定成功。所以這個學校我們要去。

  再者,厭離娑婆的厭字很重要。有些修行人,未能出苦,就是由于還沒生真的厭離心,對于這個世界的苦、空、無常、無我認識不深。首先談苦。人生有種種苦,命說八苦交煎。這八苦即是生、老、病、先、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苦。現在先談生苦。人在做胎兒時,在母腹之中,受寒、受熱、受壓、受擠、暗無天日,不能自在。分娩時如山夾體,倒立而下,十分痛苦。這是粗提一下生苦。至于年老,耳聾眼花、背曲腿僵、牙齒脫落、行步艱難、腰酸背痛,渾身是病,也是很苦。例如我嶽父在他九十多歲時,他住在醫院裏,渾身是說不出的難過。醫院的院長說你身體的難過,只有你這樣高壽的人,才能享受,因爲別人活不到這個歲數。這說明老苦很重,並且是愈老愈苦。至于病苦,一般都有體會,現在不提。再有死苦,死苦如活牛剝皮,生龜脫殼,像風刀解體,這個苦很是可怕,更可怕的這個死不是只死一回,而是生生死死沒有盡期的。其于那就是怨憎會苦。自己碰到的人,總是常常給自己找麻煩,越是可怨可憎的人偏偏會合在一塊了,這就叫怨憎會。愛別離苦,那就是跟談得來的,有感情的,彼此相愛的人,偏偏要分離,生離死別也是苦不可言。再則,求不得苦,人人有個求不得苦。你要求的,就是沒有;自己最希求的,偏偏求不到。末後是五陰熾盛苦。色受想行識,這是五陰。這五樣東西,把你纏縛了,使你不能出離。此土是八苦交煎,還有什麼可留戀的,故應厭離。

  其次談空。一切有爲法都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都是虛妄,轉眼成空,一切都不真實。例如肥皂泡,五顔六色,光彩奪目,但一轉眼就破滅了。第叁,是無常。佛在世時曾問弟子:人命有多長?一個人說人命在旦夕之間,佛搖頭說:你不懂得。第二個人說在飯食間,吃一頓飯的時候就能沒有命了,佛還搖頭說:你也不知“道”。又一個回答說:“人命在呼吸間。”這口氣出了,下口氣進不進不知道。佛說:你知“道”了。可見人生真是無常。今天雖好,明天怎麼樣很難說呀!第四,是無我。哪裏有真實的“我”?只是一個“肥皂泡。可是世人處處愛這個“我”,貪著錢財,有了財,自己就可以受用。貪色,就爲了快樂。貪名可以榮耀。貪吃就可以享口福養身體,貪睡爲了安逸。可是他不知道,自身只是個肥皂泡。任你怎麼去愛護它,也是保不住的。以下我再補充一點厭離的理由,就是這個世界退緣大多,生命太短了,佛法是如此之深,如同大海。可是學習的時機,即我們的壽命,又是這麼的短,難過百年。所以很難啊!並且處處是退緣。逆境叫你退,還容易克服。最麻煩是順境來了,這個順境纏縛人啊!因此叫進一退九。

  《要解》續說:“厭穢須舍至究竟,方無可舍。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故《妙宗鈔》雲:取舍若極,與不取舍,亦非異轍。”也即是說厭舍這個穢土,需要舍到究竟徹底,舍到沒有再可舍之時爲止。你欣慕淨上,也要取得徹底,到沒有再可取之時爲止。宋朝四明尊者,爲《觀經》作了一個…

《《阿彌陀經》宗要 信願持名(黃念祖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