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经》宗要 信愿持名(黄念祖居士著)▪P5

  ..续本文上一页光,便同本得。②信性虽无二,位乃天渊,佛是究竟佛,我则随业流转。③信我是弥陀心内众生,佛是我心内之佛。亿佛念佛,必定见佛,这就是说我与弥陀水乳交融。例如在牛奶中加一些水,于水中有乳,乳中有水,互融互摄,无毫厘许间隔。所以我们念佛,自然感应道交,如磁石吸铁。截流大师的真信,与《要解》的六信是一致的。其中都有事有理,并且是理事圆融。现有许多人,有的肯信事,而不肯信理。又有人重理,而不肯信事,看不起念佛法门,认为是愚夫愚女所修的法。以上这两类人中,后者的病更重。莲池大师说:“迷理执事,不虚入品功。”这就是说,有人虽不信理,但能信极乐是实有,相信念佛可以往生,于是恳切发愿,老实念佛,也可以往生,所以说“不虚入品之功”。只是品位不会高而已。反之,如果只是执理而不信事,自身于理虽生浅信,但自心并未开悟。于是就废除了修持,不肯念佛,不愿求生净土。莲池大师批评这类的人说:“执理废事,反受落空之祸。”此处为什么用一个“祸”字?这正如永嘉大师《证道歌》所说:“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灾祸。”执理不信事的人,谈玄说妙,自认高明,埋头研究,不去修持,一无所得,甚至拨无因果,故反而不如仅能信事的人。

  对于《要解》所说六信,能生实信;必生殊胜功德。能信因果,便自然止恶修善。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再能信他,信本师释尊的教诲,阿弥陀佛的大愿、六方佛的证明,于是自然就能信事。信经中的两个”有”字,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于是发愿求生,老实念佛。这样于六信中生起了四信,就必能往生了。进一步如能六信具足,其功德更是殊胜,决定往生并品位甚高。信愿持名,不但是临终往生,若人根器猛利,修持精进,于现生就有不可思议感应。晋代有一穷苦的人,生活困难,起厌离心,乃专诚念佛七日,感阿弥陀佛现身说法,当下悟无生法忍,号觉明菩萨。《观经》中,韦提希夫人,只是在家妇女,闻经见佛,也获无生法忍,可见这个方便门,普被三根,上至文殊、普贤也不屈材,下列五逆十恶,亦可念佛往生。上智下愚,悉蒙法益,这是希有之事。又例如有医生能医不治之症,当然是良医。五逆十恶就相当于病入膏肓的病人,而持名法门仍可救度,可见阿弥陀佛是大医王;可见净土法门能度下根,甚至恶逆,正是它的殊胜希有之处,焉能因它能度下愚而轻视之?

  或有人说,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你们还在念佛是不是搞迷信呢?不是的,信佛不是迷信。科学愈昌明,佛教也愈昌明,前几天们〈北京科技报〉刊登一段报导,题目是“西方科学家的东方哲学热”,介绍西方科学家们正在热烈研究东方的《老子》、婆罗门教与佛教。前凡年科学画报发表一篇短文,题目是:〈科学思想的无价之宝〉,内中介绍研究高能物理以及生命科学等等科学界的第一流人物中,许多人把佛教思想看为宝物。又如《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根据F 卡普拉的《物理学之道》编译,原著是英文)其中说到:“现代物理学的概念,与东方密教哲学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具有惊人的平行之处。”“平行之处”指两者极为相似。可见我们不是迷信,一点也不落后。我们应当坚定信念,积极贡献力量,发出佛教的光辉,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和世界文化的飞跃,并为众生谋求彻底究竟的真实之利。

  (四)发愿

  信愿持名为宗,底下谈愿。愿就是“厌离婆婆,欣慕极乐。”对于娑婆世界我们毫无贪恋,愿意出离,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极乐世界、这就叫作愿,愿很重要,所以说金刚非坚,愿力为坚。金刚石的硬度最高,可以磨毁宝石玻璃、瓷器等,但金刚仍不算最坚,唯有愿力是最坚的。〈普贤行愿品》说:人们临终时,一切诸根都败坏了,一切办法都没有了,只是这个愿王不相舍离。可见愿的重要。愿是铠甲,当我们要出生死、要同生死敌人做一决战的时候,什么是我们护身的铠甲?就是愿。藕益大师指出,往生关键,就是信愿。大师说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没有信愿;至于品位高低,那在于念佛的深浅。可见往生关键是正信切愿。有了正信,有了切愿,乃至十念都可以往生。所以《要解》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要解》复说:“若信愿坚固,则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信愿要是坚固了,你临终能十念,那怕只是一念也能往生。《宝王三昧论》说,临终一念也可以往生。反过来说,若无信愿怎么样呢?《要解》说:“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由上可知,我们若不先去解决“信愿”这个往生的关键,不在这关键问题下功夫,只是肯念,于是在缺一不可的信愿行三资粮中,已缺了二个。如同三条腿的香炉,只剩下一条腿,能有一条腿的香炉吗?所以说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一样,也没有得生的理,可见化时间来研究信愿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是往生的关键。

  愿的内容很直截,即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藕益大师说,“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舍离”,娑婆的脏秽,正是我们自心所感召的。既然是自心所感的,那么就好办了!都是我自己生出来的,现在我不要它了,岂不是很容易! 〈要解》又说:“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极乐也即我心本来所感的,心净则土净,我自心本净,所以我理当欣求净上,如经典中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人问佛,其他佛国那么清净,释迎牟尼佛你这个国上为什么不清净啊?释迦牟尼佛就以足趾按地一下,这个世界顿时清净,与极乐世界等等国土同样清净庄严,没有分别。可见此土何尝不净,只是因为我们的自心不净而已。再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十方都有净上,此土也是净土,为什么释尊独劝我们往生极 乐世界呢?这就显示出阿弥陀佛大愿王超胜独异的特点。十方与此界都有净土,但是不容易生。例如考大学,各校的录取标准不同。这个暑假有人考道都医科大学考了四百五十分没有考上,可是四百五十分考其它大学就都可以考取了。那首都医大要求四百九十分,它的录取分数高。又如《药师经》中说,若人念药师佛名号或《药师经》,药师如来在这些人临终时,派八大菩萨护送往生极乐世界。这也是要求的分数高,往生药师佛国土是不容易的。诸方净土若不是断了见惑思惑生不了,甚至需要在破无明后方能往生。但是阿弥陀佛那里:投考者能有一百五十分就都要,当然交白卷是不行的。一个学生考一百五十分,一般都能达得到。但是一旦考进这个学校,便没有降班,没有开除,保证个个是博士,是大科学家。都大成功;保险你成功。这就是说个个成佛啊!所以阿弥陀佛是大愿王,他招收极广,教育极精,凡有来者,必定成功。所以这个学校我们要去。

  再者,厌离娑婆的厌字很重要。有些修行人,未能出苦,就是由于还没生真的厌离心,对于这个世界的苦、空、无常、无我认识不深。首先谈苦。人生有种种苦,命说八苦交煎。这八苦即是生、老、病、先、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苦。现在先谈生苦。人在做胎儿时,在母腹之中,受寒、受热、受压、受挤、暗无天日,不能自在。分娩时如山夹体,倒立而下,十分痛苦。这是粗提一下生苦。至于年老,耳聋眼花、背曲腿僵、牙齿脱落、行步艰难、腰酸背痛,浑身是病,也是很苦。例如我岳父在他九十多岁时,他住在医院里,浑身是说不出的难过。医院的院长说你身体的难过,只有你这样高寿的人,才能享受,因为别人活不到这个岁数。这说明老苦很重,并且是愈老愈苦。至于病苦,一般都有体会,现在不提。再有死苦,死苦如活牛剥皮,生龟脱壳,像风刀解体,这个苦很是可怕,更可怕的这个死不是只死一回,而是生生死死没有尽期的。其于那就是怨憎会苦。自己碰到的人,总是常常给自己找麻烦,越是可怨可憎的人偏偏会合在一块了,这就叫怨憎会。爱别离苦,那就是跟谈得来的,有感情的,彼此相爱的人,偏偏要分离,生离死别也是苦不可言。再则,求不得苦,人人有个求不得苦。你要求的,就是没有;自己最希求的,偏偏求不到。末后是五阴炽盛苦。色受想行识,这是五阴。这五样东西,把你缠缚了,使你不能出离。此土是八苦交煎,还有什么可留恋的,故应厌离。

  其次谈空。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都是虚妄,转眼成空,一切都不真实。例如肥皂泡,五颜六色,光彩夺目,但一转眼就破灭了。第三,是无常。佛在世时曾问弟子:人命有多长?一个人说人命在旦夕之间,佛摇头说:你不懂得。第二个人说在饭食间,吃一顿饭的时候就能没有命了,佛还摇头说:你也不知“道”。又一个回答说:“人命在呼吸间。”这口气出了,下口气进不进不知道。佛说:你知“道”了。可见人生真是无常。今天虽好,明天怎么样很难说呀!第四,是无我。哪里有真实的“我”?只是一个“肥皂泡。可是世人处处爱这个“我”,贪著钱财,有了财,自己就可以受用。贪色,就为了快乐。贪名可以荣耀。贪吃就可以享口福养身体,贪睡为了安逸。可是他不知道,自身只是个肥皂泡。任你怎么去爱护它,也是保不住的。以下我再补充一点厌离的理由,就是这个世界退缘大多,生命太短了,佛法是如此之深,如同大海。可是学习的时机,即我们的寿命,又是这么的短,难过百年。所以很难啊!并且处处是退缘。逆境叫你退,还容易克服。最麻烦是顺境来了,这个顺境缠缚人啊!因此叫进一退九。

  《要解》续说:“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钞》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也即是说厌舍这个秽土,需要舍到究竟彻底,舍到没有再可舍之时为止。你欣慕净上,也要取得彻底,到没有再可取之时为止。宋朝四明尊者,为《观经》作了一个…

《《阿弥陀经》宗要 信愿持名(黄念祖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