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宗要 信願持名(黃念祖居士著)▪P6

  ..續本文上一頁注解叫做《妙宗鈔》。在鈔中提出這麼一個問題,有人問:至理是不垢不淨,無取無舍,你還要舍幹什麼?《妙宗鈔》回答的非常好,他說:“取舍若極,與不取舍,亦非異轍。”(轍指車轍,古代都是大車,車在土路壓出兩條轍。)也就是說:你取舍得登峰造極了,就同“不取不舍”不是兩樣。這話很難懂。圓瑛老法師有個解釋,他說你若橫超叁界,永離諸苦,再也不用舍了,方叫舍至究竟。什麼叫取至究竟呢?若求生極樂,到了直上蓮臺,永受諸樂,才叫做“方無可取”。由于經論中的言句,往往有無量義,所以我從另一方面補充一點拙見。我認爲一個取舍到極點的人念佛,與那個不取不舍的人念佛是平等的。一個人若舍到極點,對于娑婆世界一點也不留戀,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極樂世界。在念的時候,就只是一句阿彌陀佛,自然不會再打閑岔。只剩下一條心,只是在念佛,這就同那“不取不舍”的人在念佛是一樣了。再看蓮池大師的《疏鈔》說:“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良由正指理一心故”。《疏鈔》解釋《觀經》中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念佛,每念一聲,可以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五逆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罪人。這種人臨終念十句,每念一句就能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而且能往生淨土,其原因就在于這時念佛達到了理一心。入了理一心,就是入了實相。所以出生上述的不可思議功德。惡逆的人不信地獄天堂,認爲是騙人的。可是他臨終的時候,《觀經》中說“地獄衆火一時俱至”,他看見了地獄了,那裏煎炸活人同炸餅一樣。他一看自己就要進油鍋,他不敢當這油餅呀!他是真的看見了,他就怕了,這個油鍋可真不能去呀!我得出離呀!這時他的厭離之心達到極點。可是怎麼能救我呢?當聽到念佛可生極樂世界,就永可免除生死之苦了,這個惡人若是聞而能信,必然一心求救。取也取到了極點。他這樣念阿彌陀佛就與理一心的念佛相同了。以上都是說明取舍到了極點,同不取不舍平等平等,不是兩轍。所以許多老年人,不多求學問,一心求生,老實念佛,倒能成功。因爲他們暗合道妙。所謂暗合,就是說不用懂多少玄妙的道理,只是信願持名就這麼念。不知不覺就同不取不舍,同理一心平等了。不知不覺自然契合了真如實相。所以這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行者雖不懂玄妙的道理,但能信願持名,不知不覺就暗合實相了。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就在這裏。

  以上說明了。取舍達到極點,便與不取不舍相等。現在從反面來看。《要解》說:“設不從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執理廢事。既廢于事,理亦不圓。”這就是說如果放棄了一切取舍,放棄了一切修證,只要不取不舍。于是這就是執著了理,廢棄了事。這就等于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中,只要“是心是佛”,而不要“是心作佛”。佛的話,你只承認了一半“是心是佛”,這是理,這是性德。你死守住這個理,但對于“是心作佛”呢?這是修德,則不要了。這就是執理廢事,佛說的話被你砍掉了一半。你既然廢了事,把佛的話砍掉了一半,你所執的這個“理”,就不可能是圓滿圓融的理。同時你認爲已明白的這個“理”,也沒有真明白。實際上,理事不二,本來不是對立的。所以《要解》說:“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無非法界。”如果能夠通達信受前面說過的“全事即理”的道理,那麼你取,取也是合于理體,合于如,合于相,合于第一義谛的;你舍,舍也是合于理,合于第一義谛,合補于如實相。一取一舍都是般若的大用,于是就縱橫自在,取舍自如了。所以舍穢土你只管舍,求生淨土,你只管求,這即是真如實相,即是第一義谛。所以說“一取一舍無非法界”。蓮宗祖師道綽大師曾說:“若始學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這即是說你還未能破相,那你就先別管著相不著相。只是專心去念佛,決定往生。所以第一步你先不要求離相,你就是深信切願老實念佛。你就這麼念,你就往生。這是大祖師的話,所以就是這麼直截了當。

  發願往生淨土,就不能腳踩兩只船。若是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我們開始可先信一兩樣。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之後就會持名念佛。我們通過實踐就更能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爲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如果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所以我們要在信願上多用心。(五)持名

  願能導行,既有信願必然引起持名妙行。《要解》贊歎持名功德說:“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爲佛種,執持登不退也。”持名是橫出叁界的妙行。別的修行是難行道,持名是易行道。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爲“名以召德”。這個名字,就給你招來了萬德。阿彌陀佛名號,稱爲萬德洪名,由于這是萬德莊嚴所成就的佛名。萬德不圓滿,怎麼能成佛?既成了佛,名叫阿彌陀佛。這個阿彌陀佛名號乃是萬德所成的。如蜜蜂采集了多種鮮花,釀成了蜜,我們吃的是蜜,不要真截吃花粉。我們念佛,同于吃蜜。這是佛采百花之精而成的蜜,我們食蜜即是吃了百花之精。佛的名號就是蜜,這是萬德莊嚴圓滿的果實。佛成了佛了,成就言名號,所以這個名號就具有萬德。你念這個名字,就招來名號中的萬德。如果還不容易體會,請再聽幾個譬喻。例如人們修房子,房上有了師傅,你作他的助手,師傅說我要灰,你就把灰給他拿上去了。要瓦刀,就把瓦刀拿上去,要 頭把 頭拿上去。師傅說的都是名字,但依靠名字他就招來所要的物品。說灰就招來灰,說瓦刀就招來瓦刀。所以你念阿彌陀佛就招來阿彌陀佛的無量光壽無量功德,這個名字就這麼重要。再有道綽大師〈安樂集〉中舉兩個例子。他說人要是被狗咬傷了,有個治法。把虎骨弄熱,然後按在被咬的地方按摩,就能治好。但是在得不到虎骨時,就可把自己的手弄熱,按在被狗咬的地方,嘴裏念老虎來了,老虎來了,也能治好。這不就是名字的作用嗎?底下還有道綽大師親自實踐過的例子。扭傷了腳可用木瓜弄熱之後揉腳。如無木瓜,就口念木瓜,道綽大師本人腳傷就是這樣治好的。把手弄的很熱,按在傷處揉,嘴裏念“木瓜”“木瓜”,真的好了。這就說明了名字能起實際作用,即是“名以召德”。由于佛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名號的功德也就不可思議。佛的功德是凡夫所不能想得到的。大家都知道,在佛成道之前,魔來擾亂,可是魔所變美女到佛面前就變得醜陋不堪。又用種種武器向佛進攻,但一切武器到了佛的跟前都停在空中,它的尖端都是蓮花。魔就驚奇了,問佛有什麼功德,能有這樣威力。佛說你要問我的功德,地神知道,你問地神。于是地神就出來證明說,這個娑婆世界,沒有一寸土地不是佛當年爲了救度衆生,舍棄生命而流血的地方。可見佛的功德難思。這個德咱們還能夠理解,至于佛在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的那個德,就更不可思議了。徹底打破無明,這個德怎麼能思議得到?所以《要解》說:“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又“名號不可思議”,所以你散心念佛,仍能作爲成佛的種子,何況執持名號達到一心不亂,焉有不往生極樂世界之理!一旦往生淨土,從此不再退轉。不退轉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到了念不退,念念契理,從容中道,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即一切種智海,亦即如來的果海。那還不成佛呀!念不退是別教初地菩薩和圓教初住菩薩才能證到的境界。往生的人不再墮凡夫地,叫作位不退。常住大乘,不墮二乘地,叫行不退。凡是往生的人都證位不退,同時圓證叁不退。可見持名功德,真實不可思議。

  又淨土法門是易行道、是徑路,而持名念佛是徑中之徑。《要解》說:“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上。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觀像如《般舟叁昧經》裏所說,專看佛像,這叫觀像念佛。觀想就是《觀經》裏所說,觀日、觀水、觀佛相好等等十六觀,這叫觀想念佛,都是淨土的行。還有五悔,是①忏悔,②勸請,③隨喜,④回向,⑤發願。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所有這一切修行如果成就了,都能往生淨上。但其中有正有助,信願持名這是正行,至于禮拜、供養等等就是助行。正助齊修如同衆寶俱備,但持名念佛乃寶中之王。

  《要解》說:“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在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唯有持名念佛這一個方法,能廣泛攝受種種根機的衆生。上至文殊普賢,下及五逆十惡,都能契合,引導往生。所以說“收機最廣”。至于“下手最易呢?”人要開始修行,總得開步走,從原地邁出頭一步,,這就是“下手”。持名是最容易下手。剛會說話的小孩會念阿彌陀佛的很多,可見“下手最易”。由于持名法門這樣殊勝,所以“釋迦慈尊無問自說”。《阿彌陀經》沒有人提問,是佛主動對衆開示,這是特點,例如《金剛經》是須菩提問“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觀經》是韋提希夫人問,都是有人提問。唯獨《阿彌陀經》沒有人問,是佛自說。可見法門太殊勝了,沒有人會問到這裏。于是佛就興大悲、憫有情,主動告訴大家,乃“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舍利弗在阿羅漢弟子中智慧第一。正因這個法門,須是有智慧的人,才能信受奉行。要知道能信就是大智慧,要能具足剛研究過的六信,那就是了不起的智慧,不可思義的智慧。爲什麼能這麼說呢?《阿彌陀經》講了,這個法門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不光是說這個地球上的人類難信,乃是說一切世間,包括各各刹土、各各種類的有情、不但包括凡,也包括聖,一齊都難信。既然如此,…

《《阿彌陀經》宗要 信願持名(黃念祖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