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宗要 信願持名(黃念祖居士著)▪P7

  ..續本文上一頁你能信難信之法,就說明你善根很厚,智慧很深啊!這是大智慧,不是普通的世間小聰明,所以這個法門特向大智的舍利弗拈出。《要解》用“拈出”這兩個字,很有深意。禅宗常說世尊拈花那樁公案。〈要解〉用了這個拈字,表明世尊說法,同拈花公案的拈出並無二致。于是《要解》就傾吐肝膽,稱性贊歎這個持名法門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這叁句話都是佛之知見。所以印光大師極贊《要解》說,縱世尊親作也不能過之。

  第一句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什麼叫方便呢?通俗說來,方是方法,便是侈利。《法華玄贊》說:“施爲可則曰方,善逗機宜曰便” 就是說,可以作爲標准的行動叫做方,善于啓發衆生的根器的,做便。又《大集經》說:“能調衆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名方便。”這就是說,能調理衆生,導引他們歸趣到無上正覺,叫做方便。現在〈要解〉說持名是方便中第一,就真實顯出持名的殊勝。爲什麼說是第一呢?由于其他大乘的法門多是先悟後修,見道,修道,而後證道。粗淺說來就是看清了路,才能走路。走路就是修道,走到家才是證道。沒有看清路就要走,這就叫盲修瞎練與“煮砂作飯”。所以圓教須先悟才能修,至少應有個解悟,于是這下手就難了。下手都不容易,不要說證悟了。可是圓教中唯有持名法門下手最易,你只要信願持名就決定往生。再退一步說,你縱然信願還稍欠缺,但你不是會念佛嗎?你念一句佛都有無量功德,散稱都成爲佛種,所以這個下手最容易,你念一句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由于下手最容易,得果又極殊勝,所以說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密部《大毗盧遮那成佛經)說:“大悲爲根,菩提爲因,方便爲究竟。”悲心很重要。《普賢行願品》說:“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可見衆生是根本,用大悲水來灌溉這個樹根,才能成就佛的智果。“菩提爲因”,菩提是覺悟。前已說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種菩提得菩提。以菩提爲因,就是以覺悟爲因,自然感得覺悟之果。衆生都在迷中,所以覺悟才是正因。至于“究竟”是什麼呢?。“方便爲究竟”這個究竟的果,就在于究竟利他的方便上。但能信願持名,便生淨土證叁不退。這是方便。倘若沒有這樣的方便,衆生就找不到一個能做得到的方法,而得度脫,那麼度生之願都變成望說。所以“究竟”之果就是在這個“方便”之法上。藕益大師贊歎持名這個法門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這話很有份量啊!持名法門是第一方便,還可從《首楞嚴經大勢至多薩念佛圓通章》得到證明。大勢至菩薩說,過去有佛叫作超日月光佛,教我念佛叁昧。以下他就打了一個比方說:“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就是說佛想念我們,同慈母想她的獨子一樣,可是我們 逆不孝,我們逃跑了。我們不想母親,不願意回來,那母親想念有什麼用。如果“子若憶母,如母憶時”,于是“母子曆生,不相違遠”,母子便不會再分離了。這個譬喻就說持名的方便。這可從凡夫的生滅心下手。衆生的心是生滅心,念念生滅,能從這個心下手,那就容易了。至于其它圓教法門,例如《圓覺經》說:“以生滅心,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隨流轉” 可見拿生滅心想去分辨圓覺,那圓覺之性就隨著人的生滅心而流轉了,也就有生有滅了,所以說不容易下手。唯有超勝獨妙不可思議的念佛法門,可從衆生的心下手。《念佛圓通章》說:“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經中說明了就是從衆生心下手。就是從我們現在念佛的這個心,就這樣一聲接一聲的念佛,就必定見佛。專誠勇猛的當下就見佛,就與佛相去不遠。這裏所說“必定見佛”已極殊勝,下面還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更微妙。就是說不須再用其它的方便之法,自然而然自己本心得到開明、開悟。悟得徹底那就是徹悟。如果能破一品無明,就證一分法身。破盡四十二品無明,那就是究竟佛。至于這個心怎樣開呢?就是念佛嘛!你就是像想念母親那樣,念念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就必定見佛,並且還會“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只是念佛,自然而然自心開明。十方諸佛和一切佛世界都是我這自心所現,這個心要開明了,即是禅宗的大悟。可見禅淨本來不二。這以下又打個譬喻說:“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在香廠裏工作的人,身上就自然帶有香氣。從前用香熏衣裳,把麝香放在箱裏,衣服拿出來穿時,就是香的。這是自然而然的,你念佛就自然同佛一味。如同染香的人自自然然身有香氣,所以說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還有比這更方便的嗎?念佛是小孩都會的,而所得的妙果,是無比殊勝。

  大勢至菩薩又說,我就是“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沒有靠別的方法。就從這個念佛的心入無生法忍了。“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大勢至菩薩就在這個娑婆世界,攝受一切念佛的人,都回歸到淨土。所以我們念佛,就得到大勢至菩薩加持攝受。今天大家能夠參加道場,正是由于大勢至菩薩的攝受。末後大勢至菩薩說:“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這表示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但平等不礙差別。若論應機,那念佛就是第一。所以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念一句佛號,就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一齊攝在佛號中了,一齊都清淨了。一心專誠念佛,一聲接一聲。于是念佛的淨念自然相繼。就是入叁摩地的第一圓通之法。這裏所說的“叁摩地”不是通常的正定、正受,而是楞嚴大定。它在果信叫作“大佛頂”,在因性叫做“首楞嚴”。“首楞嚴”可譯爲一切事究竟堅固。修“首楞嚴”者叫做菩薩。證大佛頂者即是如來。大勢至菩薩說,欲入首楞嚴大定,在一切圓通法門中,念佛法門最爲第一。由上可見,用衆生的凡心,信願持名,即可得無生法忍與首楞嚴大定的無上妙果。所以《要解》說持名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

  “了義中無上了義”。“了義”是什麼呢?簡單說來,就是分明顯了真實究竟的義理。注解中的“分明顯了”,就是常說的了了分明。其中的“了”字,也即是了因佛性中的了字。臺教說叁因佛性。一正因,即“是心是佛”。二緣因,即“是心作佛”。叁了因,即“究竟成佛”。這叁因佛性也有個比方。木中有火,喻正因佛性。上古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鑽了木頭才能取出火來,所以鑽木就是緣因佛性。那麼什麼叫了因佛性呢?火出來了,木頭也燒盡了,一切都了,就是了因佛性。以下再引證幾段經文,《寶積經》說:“若諸經中,有所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名不了義。若有宣說生死涅二無分別,是名了義。”又《涅經》說:“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維摩經》《寶積經》也都有同樣的指示。所以佛教中“四依”非常重要。“四依”就是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依智不依識” 我們不能依靠意識。在八識中,眼耳鼻舌身和阿賴耶識都沒有問題,出生毛病的在于第六識和第七識。第六識就是要分別,第七識就是執我。如果依第六識第七識當家作主,那就是認賊作子。所以要依靠智慧。《大智度論》說:“智乃本心照明之德,可與法性契合。學人宜定止妄識,策發真智。”這就是“依智不依識”的道理。 “依義不依語”。語是語言,義提實義,即是中道第一義谛。這本來不是文字語言所能表達,所以對于經裏的文句,應當深入思維其中的實義,而不是死抓住這一句的語言文字。如果這一句被你執死了,你自己也就被這一句執死了。所以禅宗說死于句下,就是說你在這一句下死了。所以不應該依語言,而是依止其中的真實之義。

  “依法不依人”。學法,求法、修法,所求所行的都是法。依靠法可以入道。關鍵是法。凡夫所說,若能契于正法,也應信受奉行。假令有人雖能顯現如佛之相好,但所說不契正法,于其所說,也應舍離,萬不可依靠。我們尋求善知識,不是看他是什麼地位。這位是佛學權威,那位是佛教團體的首長。專去聽這些頭銜,這就是依人。應該不論這些。我們只是看他的法如何,是不是契理契機。《圓覺經》告訴我們,凡夫想要得成聖道,首須尋求正知正見的人。經雲:“末世衆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怎麼認清善知識呢?應從他的正知正見,而不是從別的條件來選擇的。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都是佛經,經就有“了義”與“不了義”的分別。明白開示中道實相之義的是了義經。《涅經》說:“聲聞乘名不了義經,無上大乘乃名了義。”了義經說明究竟真實之理,如煩惱即菩提,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等。但在小乘法裏頭只是講苦集滅道、十二因緣,不說人人可成佛,只說證阿羅漢,這就是不了義的。所以說《法華》時就改變了,佛說阿羅漢,那是化城啊!又例如大乘始教,說修行叁大阿僧祗劫才可以成佛,但闡提不能成佛。這是因爲當時衆生根器不夠,只有這樣說才容易接受。但到後來開權顯實,就說人人都有佛性,闡提也成佛。這不就是矛盾了嗎?那麼依哪個呀?到底能不能人人成佛呀?我們應依了義教所說,人人有佛性,闡提也能成佛。這是實說。當我們發現經典中有矛盾,我們只能依了義的經典。凡是宣說中道實相妙理的經典,即是了義經。我們現在正念的《阿彌陀經》,就是以實相作爲體性,統統說的是實相,所以是了義教。《要解》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 極樂世界水鳥樹林等等莊嚴,都是事相。但全事即理,故水鳥樹林即是實相。全理成事,故一念心性,顯現極樂依正主伴,種種清淨莊嚴,故亦無不相。所以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要光是離一切相,那就成聲聞乘的偏空。本經是以實相爲體,全妄即真,沒有一樣不是實相。以至一毛一塵,一一都是全體法界。所以《…

《《阿彌陀經》宗要 信願持名(黃念祖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