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经》宗要 信愿持名(黄念祖居士著)▪P7

  ..续本文上一页你能信难信之法,就说明你善根很厚,智慧很深啊!这是大智慧,不是普通的世间小聪明,所以这个法门特向大智的舍利弗拈出。《要解》用“拈出”这两个字,很有深意。禅宗常说世尊拈花那桩公案。〈要解〉用了这个拈字,表明世尊说法,同拈花公案的拈出并无二致。于是《要解》就倾吐肝胆,称性赞叹这个持名法门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这三句话都是佛之知见。所以印光大师极赞《要解》说,纵世尊亲作也不能过之。

  第一句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什么叫方便呢?通俗说来,方是方法,便是侈利。《法华玄赞》说:“施为可则曰方,善逗机宜曰便” 就是说,可以作为标准的行动叫做方,善于启发众生的根器的,做便。又《大集经》说:“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这就是说,能调理众生,导引他们归趣到无上正觉,叫做方便。现在〈要解〉说持名是方便中第一,就真实显出持名的殊胜。为什么说是第一呢?由于其他大乘的法门多是先悟后修,见道,修道,而后证道。粗浅说来就是看清了路,才能走路。走路就是修道,走到家才是证道。没有看清路就要走,这就叫盲修瞎练与“煮砂作饭”。所以圆教须先悟才能修,至少应有个解悟,于是这下手就难了。下手都不容易,不要说证悟了。可是圆教中唯有持名法门下手最易,你只要信愿持名就决定往生。再退一步说,你纵然信愿还稍欠缺,但你不是会念佛吗?你念一句佛都有无量功德,散称都成为佛种,所以这个下手最容易,你念一句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由于下手最容易,得果又极殊胜,所以说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密部《大毗卢遮那成佛经)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悲心很重要。《普贤行愿品》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可见众生是根本,用大悲水来灌溉这个树根,才能成就佛的智果。“菩提为因”,菩提是觉悟。前已说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种菩提得菩提。以菩提为因,就是以觉悟为因,自然感得觉悟之果。众生都在迷中,所以觉悟才是正因。至于“究竟”是什么呢?。“方便为究竟”这个究竟的果,就在于究竟利他的方便上。但能信愿持名,便生净土证三不退。这是方便。倘若没有这样的方便,众生就找不到一个能做得到的方法,而得度脱,那么度生之愿都变成望说。所以“究竟”之果就是在这个“方便”之法上。藕益大师赞叹持名这个法门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这话很有份量啊!持名法门是第一方便,还可从《首楞严经大势至多萨念佛圆通章》得到证明。大势至菩萨说,过去有佛叫作超日月光佛,教我念佛三昧。以下他就打了一个比方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就是说佛想念我们,同慈母想她的独子一样,可是我们 逆不孝,我们逃跑了。我们不想母亲,不愿意回来,那母亲想念有什么用。如果“子若忆母,如母忆时”,于是“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母子便不会再分离了。这个譬喻就说持名的方便。这可从凡夫的生灭心下手。众生的心是生灭心,念念生灭,能从这个心下手,那就容易了。至于其它圆教法门,例如《圆觉经》说:“以生灭心,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随流转” 可见拿生灭心想去分辨圆觉,那圆觉之性就随着人的生灭心而流转了,也就有生有灭了,所以说不容易下手。唯有超胜独妙不可思议的念佛法门,可从众生的心下手。《念佛圆通章》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经中说明了就是从众生心下手。就是从我们现在念佛的这个心,就这样一声接一声的念佛,就必定见佛。专诚勇猛的当下就见佛,就与佛相去不远。这里所说“必定见佛”已极殊胜,下面还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更微妙。就是说不须再用其它的方便之法,自然而然自己本心得到开明、开悟。悟得彻底那就是彻悟。如果能破一品无明,就证一分法身。破尽四十二品无明,那就是究竟佛。至于这个心怎样开呢?就是念佛嘛!你就是像想念母亲那样,念念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就必定见佛,并且还会“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只是念佛,自然而然自心开明。十方诸佛和一切佛世界都是我这自心所现,这个心要开明了,即是禅宗的大悟。可见禅净本来不二。这以下又打个譬喻说:“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在香厂里工作的人,身上就自然带有香气。从前用香熏衣裳,把麝香放在箱里,衣服拿出来穿时,就是香的。这是自然而然的,你念佛就自然同佛一味。如同染香的人自自然然身有香气,所以说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还有比这更方便的吗?念佛是小孩都会的,而所得的妙果,是无比殊胜。

  大势至菩萨又说,我就是“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没有靠别的方法。就从这个念佛的心入无生法忍了。“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大势至菩萨就在这个娑婆世界,摄受一切念佛的人,都回归到净土。所以我们念佛,就得到大势至菩萨加持摄受。今天大家能够参加道场,正是由于大势至菩萨的摄受。末后大势至菩萨说:“佛问圆通,我无选择”这表示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但平等不碍差别。若论应机,那念佛就是第一。所以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一句佛号,就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一齐摄在佛号中了,一齐都清净了。一心专诚念佛,一声接一声。于是念佛的净念自然相继。就是入三摩地的第一圆通之法。这里所说的“三摩地”不是通常的正定、正受,而是楞严大定。它在果信叫作“大佛顶”,在因性叫做“首楞严”。“首楞严”可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修“首楞严”者叫做菩萨。证大佛顶者即是如来。大势至菩萨说,欲入首楞严大定,在一切圆通法门中,念佛法门最为第一。由上可见,用众生的凡心,信愿持名,即可得无生法忍与首楞严大定的无上妙果。所以《要解》说持名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

  “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了”字,也即是了因佛性中的了字。台教说三因佛性。一正因,即“是心是佛”。二缘因,即“是心作佛”。三了因,即“究竟成佛”。这三因佛性也有个比方。木中有火,喻正因佛性。上古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钻了木头才能取出火来,所以钻木就是缘因佛性。那么什么叫了因佛性呢?火出来了,木头也烧尽了,一切都了,就是了因佛性。以下再引证几段经文,《宝积经》说:“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二无分别,是名了义。”又《涅经》说:“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维摩经》《宝积经》也都有同样的指示。所以佛教中“四依”非常重要。“四依”就是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依智不依识” 我们不能依靠意识。在八识中,眼耳鼻舌身和阿赖耶识都没有问题,出生毛病的在于第六识和第七识。第六识就是要分别,第七识就是执我。如果依第六识第七识当家作主,那就是认贼作子。所以要依靠智慧。《大智度论》说:“智乃本心照明之德,可与法性契合。学人宜定止妄识,策发真智。”这就是“依智不依识”的道理。 “依义不依语”。语是语言,义提实义,即是中道第一义谛。这本来不是文字语言所能表达,所以对于经里的文句,应当深入思维其中的实义,而不是死抓住这一句的语言文字。如果这一句被你执死了,你自己也就被这一句执死了。所以禅宗说死于句下,就是说你在这一句下死了。所以不应该依语言,而是依止其中的真实之义。

  “依法不依人”。学法,求法、修法,所求所行的都是法。依靠法可以入道。关键是法。凡夫所说,若能契于正法,也应信受奉行。假令有人虽能显现如佛之相好,但所说不契正法,于其所说,也应舍离,万不可依靠。我们寻求善知识,不是看他是什么地位。这位是佛学权威,那位是佛教团体的首长。专去听这些头衔,这就是依人。应该不论这些。我们只是看他的法如何,是不是契理契机。《圆觉经》告诉我们,凡夫想要得成圣道,首须寻求正知正见的人。经云:“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怎么认清善知识呢?应从他的正知正见,而不是从别的条件来选择的。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都是佛经,经就有“了义”与“不了义”的分别。明白开示中道实相之义的是了义经。《涅经》说:“声闻乘名不了义经,无上大乘乃名了义。”了义经说明究竟真实之理,如烦恼即菩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等。但在小乘法里头只是讲苦集灭道、十二因缘,不说人人可成佛,只说证阿罗汉,这就是不了义的。所以说《法华》时就改变了,佛说阿罗汉,那是化城啊!又例如大乘始教,说修行三大阿僧祗劫才可以成佛,但阐提不能成佛。这是因为当时众生根器不够,只有这样说才容易接受。但到后来开权显实,就说人人都有佛性,阐提也成佛。这不就是矛盾了吗?那么依哪个呀?到底能不能人人成佛呀?我们应依了义教所说,人人有佛性,阐提也能成佛。这是实说。当我们发现经典中有矛盾,我们只能依了义的经典。凡是宣说中道实相妙理的经典,即是了义经。我们现在正念的《阿弥陀经》,就是以实相作为体性,统统说的是实相,所以是了义教。《要解》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极乐世界水鸟树林等等庄严,都是事相。但全事即理,故水鸟树林即是实相。全理成事,故一念心性,显现极乐依正主伴,种种清净庄严,故亦无不相。所以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要光是离一切相,那就成声闻乘的偏空。本经是以实相为体,全妄即真,没有一样不是实相。以至一毛一尘,一一都是全体法界。所以《…

《《阿弥陀经》宗要 信愿持名(黄念祖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