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经》宗要 信愿持名(黄念祖居士著)▪P8

  ..续本文上一页要解》说:“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这就是说极乐的正报依报、法身佛、报身佛、自佛、他佛、教主人民等等都是实相的全部理体。又说:乃至……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本经不但深明理事无碍法界,并极显事事无碍法界,所以说持名念佛法门是了义中无上了义。

  “圆顿中至极圆顿”。释尊一代教化,华严宗把它分为五类,叫做五教。即小,始、终、顿、圆。①小乘教说一灰身灭智的:涅 法。②大乘始教。是大乘教的初步。不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法。③终教。说真如缘起之理。开权显实,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但须经历三大阿僧祗劫。④顿教。是不立文字,不依言句,不设位次,不论阶梯,但以顿彻理性为教。《华严玄谈》说:“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又说:“顿显绝言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即是说止教无言离念,合于禅宗。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拈花这一脉,因达摩东来,盛传于我国。至于显示顿教之理,不独在不立文字的禅宗,在经典中也常透露。例如《圆觉经》“知是空花,即无轮转。”“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首楞严经》中的“狂心自歇,歇即菩提。”都显示不必安排,不须造作,直下便了,不历阶梯,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顿法。⑤圆教。是大乘中演说实法登峰造极之教,专接最上利根之人。圆是圆融自在,一切无碍之义。又。是圆满具足、福足、慧足、明足、行足、圆全俱足之义。《华严》与《法华》都属圆教,宣说圆融具德的一乘法。至于天台判教,分为藏、通、别、圆四教。对于圆教亦称圆顿教。所云顿者,顿极与顿足之义。由于诸法圆融,所以于一法中,可以圆满一切法。一念开悟。就可顿时圆满佛果,所以称为圆顿。可见圆顿的法极端殊胜。在《要解》中说,持名一法,是圆顿中最极圆顿。也即是说,持名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藕益大师为我们开示了佛的知见。如果圆字还很难懂,再打个粗浅的比方,例如桌子凳子都可推倒,但是圆球推不倒,圆球无论怎样转动,它都是直立不倒。从这粗俗之例,可使我们初步体会,圆体是圆转自如,立处皆真。旋转是随缘,不倒是不变。众生轮转是随缘,佛性不增不减是不变,故随缘而不变,不变又随缘。从这个比方,我们或可粗明圆融自在之义。可见我们的知见,若能契合圆宗,我们的见地也就圆融无碍,随处皆真。更应注意的是,大师开示了佛的知见,直指持名之法最极圆顿。我们如能真实信受,即是接受了佛的知见。也即是说如来果觉的知见,化入我们因地的初心。既然佛的果觉入我因心,故我因心顿含果觉。

  以下《要解》为申明前义,引证了元中峰国师与莲池大师所说:“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之语。明珠指传说中的一种宝珠,叫做清水珠。把清水珠投入到一盆污浊的水里,这盆水就澄清了。这是一个譬喻,浊水喻我们的乱心,我们在乱心中念一句佛号,佛号就如清水珠。这句佛号投入我们乱心里面,乱心就不得不立即清了,所以说“乱心不得不佛”也即是说,我们的乱心,不得不是佛心。直截了当,不可思议。所以说“念佛即是自心现”,又说“一声佛号一声心”。声声是心,念念即佛。所以《宗镜录》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正如密宗修本尊法,自身即是本尊。修观音法,自己就是观音。所以密宗与净宗都属于果教,都是从果起修的。凡夫念佛,即是从佛的果觉上起始修行。譬如从开荒、除草、选种、播种、选苗、除病虫害、收割、脱粒、磨粉然后蒸成了馒头,这就是譬喻佛在无量劫中,勤修六度万行,处处为众生舍身流血等等,无量功德圆满。成就了万德洪名,这是四十八愿的结晶,也都是佛的果实。我们持名念佛就譬如吃馒头。馒头已蒸好,留给我们去做的只是吃,佛号已成实,我们享受现成,我们只须念,直接享受佛的果实。所以只要我们至心信乐,愿生其国,乃至十念,皆得往生。可见信愿持名之法,真实是第一方便、无上了义,和最极圆顿了。

  (六)妙果 信愿持名为宗;横生四土,一生圆满是果,《要解》说:“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一乘即一佛乘,是唯一成佛的教法,不同于说有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三乘法。《法华方便品》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法华经》以譬喻说法,其中有一个譬喻说,有一个破房子着火了,父亲为了急救孩子,就说外面有羊车、鹿车和牛车,于是孩子们跑出而脱险了。但是外面并无三车,父亲实际是给每人一辆大白牛车。“方广平正,其疾如风。”三车喻三乘。大白牛车喻一乘。表人人皆可成佛。《要解》说,信愿持名是一乘成佛的真实之因,有因必有果,这个真因必然得到四种净土、一乘成佛的真实妙果。四种净土,即是(1)凡圣同居士,(2)方便有余土,(3)实报庄严上,(4)常寂光土。信愿持名而未能断见思二惑的人,往生凡圣同居土。因为仍有二惑,故虽往生仍是凡夫。若能念到事一心,断了二惑,就生方便有余上。若念到理一心并破无明,往生实报庄严上。破一品无明就分证一分法身,所以也分证到常寂光土。能生实报土那就是别教中的地上菩萨。一般念佛往生的人多半是生到凡圣同居土,但凡圣同居土也不离常寂光土。《要解》说:“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由于往生之人,都不退转,智慧深广,寿命无量,六时闻法,决定于此生中能补佛位。所以《要解》又说:“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

  往生极乐,必登补处,见于《阿弥陀经》及《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 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说。”《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夏师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译本而成之善本)中阿弥陀佛第三十五愿名为一生补处愿。愿文曰:“我做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往昔传诵之《无量寿经》魏译本文曰:“来生我国,究竟必一生补处。”两本相同,可证凡往生者,必定于一生中定补佛位,同于现在兜率内院之弥勒大士,同名一生补处。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佛既成佛,愿已落实。所以带惑凡夫,一旦往生,便是阿 跋致、究竟都是位齐补处,也即是一生成佛。如上胜因妙果举体是不可思议。所以《要解》赞叹说“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释迦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由上可见,从凡夫心,以信愿持名为因,决定能得往生净土,位登补处,一生圆满,一生成佛,不可思议的妙果。所以说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藕益大师悲心无穷,感慨万分。痛心疾首,大声疾呼。接着说:“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大师说,凡夫往生,一例都成为补处菩萨,这是最奇之说,登峰造极之谈。经中以《华严》最尊,但《华严》所独明的一生圆满之教,却落实在阿弥陀经的大小二本。可是普天之下,从古至今,对此信受者极少,怀疑的人很多很多,虽有言教,但义理却已隐晦。可哀可伤,所以大师悲痛至极地说“唯有剖心沥血而已!”大师愿剖出心肝,流洒热血与我们相见,而如是说,希望世人于此生信。我今普愿一切见闻此说之人,三复斯言,切莫再轻净宗为低浅之法。章末复于《要解》外,更引藕益大师一段开示。作为印证。藕益大师云:“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是深信、切愿、力行为要耳!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三万五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改变,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成诳语。一得往生,则永无退转,种种法门,悉得现前。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七)后语

  念祖这次向诸位汇报和请教,开始于七月初十日莲花生大士圣诞,今日结束,又喜逢大势至菩萨圣诞,因缘很好。现道场已进行至第五日,会中或有人会想到,打七已念到第五天了,盼能有见佛见光之类的感应,这对于修持很有妨碍。印光大师有一段开示,针对这个通病,一针见血,作了开示。印光大师云:“光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心前,切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少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行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我们对于印老这段开示,应铭记在心。

  末后,恭录先师夏莲老昔年在极乐庵念佛七道场所作四偈,这都是持名妙行的真实经验。偈云:

  其一念佛最忌,精神涣散,字句模糊,先快后慢,既无音节,又不联贯,心不应口,声不摄念,轻忽养识,古德所叹,如此念法,永难成片。

  其二声和韵稳,字正音圆,恳切绵密,沉着安闲,声合乎心,心应乎声,心声相依,妄念自清。

  其三佛号如珠,念头如线,分则各离,合则成串,心不离佛,口不离念,如线贯珠,相续不断。

  其四未能一心,先求专念,未能不乱,先学成片,真勤真专,功效自见,无须问人,还请自验。

  以上四偈是夏师关中真实受用,也正是念佛法门的要领。古云欲知山前路,须问过来人,以上四偈,正是过来人所说的话。希望闻者与《要解》一并参究,深信切愿,老实念佛。若能具足…

《《阿弥陀经》宗要 信愿持名(黄念祖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