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解》說:“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這就是說極樂的正報依報、法身佛、報身佛、自佛、他佛、教主人民等等都是實相的全部理體。又說:乃至……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本經不但深明理事無礙法界,並極顯事事無礙法界,所以說持名念佛法門是了義中無上了義。
“圓頓中至極圓頓”。釋尊一代教化,華嚴宗把它分爲五類,叫做五教。即小,始、終、頓、圓。①小乘教說一灰身滅智的:涅 法。②大乘始教。是大乘教的初步。不說一切衆生都有佛法。③終教。說真如緣起之理。開權顯實,說一切衆生皆可成佛,但須經曆叁大阿僧祗劫。④頓教。是不立文字,不依言句,不設位次,不論階梯,但以頓徹理性爲教。《華嚴玄談》說:“頓诠此理,故名頓教。”又說:“頓顯絕言爲一類,離念機故,即順禅宗。”即是說止教無言離念,合于禅宗。世尊拈花,迦葉微笑,拈花這一脈,因達摩東來,盛傳于我國。至于顯示頓教之理,不獨在不立文字的禅宗,在經典中也常透露。例如《圓覺經》“知是空花,即無輪轉。”“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首楞嚴經》中的“狂心自歇,歇即菩提。”都顯示不必安排,不須造作,直下便了,不曆階梯,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的頓法。⑤圓教。是大乘中演說實法登峰造極之教,專接最上利根之人。圓是圓融自在,一切無礙之義。又。是圓滿具足、福足、慧足、明足、行足、圓全俱足之義。《華嚴》與《法華》都屬圓教,宣說圓融具德的一乘法。至于天臺判教,分爲藏、通、別、圓四教。對于圓教亦稱圓頓教。所雲頓者,頓極與頓足之義。由于諸法圓融,所以于一法中,可以圓滿一切法。一念開悟。就可頓時圓滿佛果,所以稱爲圓頓。可見圓頓的法極端殊勝。在《要解》中說,持名一法,是圓頓中最極圓頓。也即是說,持名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藕益大師爲我們開示了佛的知見。如果圓字還很難懂,再打個粗淺的比方,例如桌子凳子都可推倒,但是圓球推不倒,圓球無論怎樣轉動,它都是直立不倒。從這粗俗之例,可使我們初步體會,圓體是圓轉自如,立處皆真。旋轉是隨緣,不倒是不變。衆生輪轉是隨緣,佛性不增不減是不變,故隨緣而不變,不變又隨緣。從這個比方,我們或可粗明圓融自在之義。可見我們的知見,若能契合圓宗,我們的見地也就圓融無礙,隨處皆真。更應注意的是,大師開示了佛的知見,直指持名之法最極圓頓。我們如能真實信受,即是接受了佛的知見。也即是說如來果覺的知見,化入我們因地的初心。既然佛的果覺入我因心,故我因心頓含果覺。
以下《要解》爲申明前義,引證了元中峰國師與蓮池大師所說:“明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之語。明珠指傳說中的一種寶珠,叫做清水珠。把清水珠投入到一盆汙濁的水裏,這盆水就澄清了。這是一個譬喻,濁水喻我們的亂心,我們在亂心中念一句佛號,佛號就如清水珠。這句佛號投入我們亂心裏面,亂心就不得不立即清了,所以說“亂心不得不佛”也即是說,我們的亂心,不得不是佛心。直截了當,不可思議。所以說“念佛即是自心現”,又說“一聲佛號一聲心”。聲聲是心,念念即佛。所以《宗鏡錄》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正如密宗修本尊法,自身即是本尊。修觀音法,自己就是觀音。所以密宗與淨宗都屬于果教,都是從果起修的。凡夫念佛,即是從佛的果覺上起始修行。譬如從開荒、除草、選種、播種、選苗、除病蟲害、收割、脫粒、磨粉然後蒸成了饅頭,這就是譬喻佛在無量劫中,勤修六度萬行,處處爲衆生舍身流血等等,無量功德圓滿。成就了萬德洪名,這是四十八願的結晶,也都是佛的果實。我們持名念佛就譬如吃饅頭。饅頭已蒸好,留給我們去做的只是吃,佛號已成實,我們享受現成,我們只須念,直接享受佛的果實。所以只要我們至心信樂,願生其國,乃至十念,皆得往生。可見信願持名之法,真實是第一方便、無上了義,和最極圓頓了。
(六)妙果 信願持名爲宗;橫生四土,一生圓滿是果,《要解》說:“信願持名,以爲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爲一乘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爲經正宗。”一乘即一佛乘,是唯一成佛的教法,不同于說有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叁乘法。《法華方便品》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法華經》以譬喻說法,其中有一個譬喻說,有一個破房子著火了,父親爲了急救孩子,就說外面有羊車、鹿車和牛車,于是孩子們跑出而脫險了。但是外面並無叁車,父親實際是給每人一輛大白牛車。“方廣平正,其疾如風。”叁車喻叁乘。大白牛車喻一乘。表人人皆可成佛。《要解》說,信願持名是一乘成佛的真實之因,有因必有果,這個真因必然得到四種淨土、一乘成佛的真實妙果。四種淨土,即是(1)凡聖同居士,(2)方便有余土,(3)實報莊嚴上,(4)常寂光土。信願持名而未能斷見思二惑的人,往生凡聖同居土。因爲仍有二惑,故雖往生仍是凡夫。若能念到事一心,斷了二惑,就生方便有余上。若念到理一心並破無明,往生實報莊嚴上。破一品無明就分證一分法身,所以也分證到常寂光土。能生實報土那就是別教中的地上菩薩。一般念佛往生的人多半是生到凡聖同居土,但凡聖同居土也不離常寂光土。《要解》說:“是生同居,即已橫生上叁土,一生補佛。”由于往生之人,都不退轉,智慧深廣,壽命無量,六時聞法,決定于此生中能補佛位。所以《要解》又說:“如斯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
往生極樂,必登補處,見于《阿彌陀經》及《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說:“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 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祗說。”《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夏師會集無量壽經漢、魏、吳、唐、宋五種譯本而成之善本)中阿彌陀佛第叁十五願名爲一生補處願。願文曰:“我做佛時,所有衆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往昔傳誦之《無量壽經》魏譯本文曰:“來生我國,究竟必一生補處。”兩本相同,可證凡往生者,必定于一生中定補佛位,同于現在兜率內院之彌勒大士,同名一生補處。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佛既成佛,願已落實。所以帶惑凡夫,一旦往生,便是阿 跋致、究竟都是位齊補處,也即是一生成佛。如上勝因妙果舉體是不可思議。所以《要解》贊歎說“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實證補處。“釋迦一代時教,唯《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由上可見,從凡夫心,以信願持名爲因,決定能得往生淨土,位登補處,一生圓滿,一生成佛,不可思議的妙果。所以說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藕益大師悲心無窮,感慨萬分。痛心疾首,大聲疾呼。接著說:“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華嚴》所禀,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鮮疑多,辭繁義蝕,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大師說,凡夫往生,一例都成爲補處菩薩,這是最奇之說,登峰造極之談。經中以《華嚴》最尊,但《華嚴》所獨明的一生圓滿之教,卻落實在阿彌陀經的大小二本。可是普天之下,從古至今,對此信受者極少,懷疑的人很多很多,雖有言教,但義理卻已隱晦。可哀可傷,所以大師悲痛至極地說“唯有剖心瀝血而已!”大師願剖出心肝,流灑熱血與我們相見,而如是說,希望世人于此生信。我今普願一切見聞此說之人,叁複斯言,切莫再輕淨宗爲低淺之法。章末複于《要解》外,更引藕益大師一段開示。作爲印證。藕益大師雲:“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切願、力行爲要耳!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叁萬五萬,以決定不缺爲准。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而不得往生者,叁世諸佛,便成诳語。一得往生,則永無退轉,種種法門,悉得現前。切忌今日張叁,明日李四。……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叁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裏許;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叁聚淨戒,亦在裏許。”(七)後語
念祖這次向諸位彙報和請教,開始于七月初十日蓮花生大士聖誕,今日結束,又喜逢大勢至菩薩聖誕,因緣很好。現道場已進行至第五日,會中或有人會想到,打七已念到第五天了,盼能有見佛見光之類的感應,這對于修持很有妨礙。印光大師有一段開示,針對這個通病,一針見血,作了開示。印光大師雲:“光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爲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于未一心前,切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所謂明鏡當臺,遇形斯映,纭纭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少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行第一大障。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諸魔事,破壞淨心。”我們對于印老這段開示,應銘記在心。
末後,恭錄先師夏蓮老昔年在極樂庵念佛七道場所作四偈,這都是持名妙行的真實經驗。偈雲:
其一念佛最忌,精神渙散,字句模糊,先快後慢,既無音節,又不聯貫,心不應口,聲不攝念,輕忽養識,古德所歎,如此念法,永難成片。
其二聲和韻穩,字正音圓,懇切綿密,沈著安閑,聲合乎心,心應乎聲,心聲相依,妄念自清。
其叁佛號如珠,念頭如線,分則各離,合則成串,心不離佛,口不離念,如線貫珠,相續不斷。
其四未能一心,先求專念,未能不亂,先學成片,真勤真專,功效自見,無須問人,還請自驗。
以上四偈是夏師關中真實受用,也正是念佛法門的要領。古雲欲知山前路,須問過來人,以上四偈,正是過來人所說的話。希望聞者與《要解》一並參究,深信切願,老實念佛。若能具足…
《《阿彌陀經》宗要 信願持名(黃念祖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