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切佛功德无异,以同一佛法性故。为此念阿弥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净土,即生一切净土。”
故华严经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又云:“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正觉。应现一切刹,佛身无有二。”
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达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无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无二,故炽然念一佛时,即是念一切佛也。
【白话释】
问:十方诸佛和一切净土,他们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功德也一样。修行人应该要念一切功德,往生一切净土才是呀,而现在我们 只偏求一尊佛,只求往生一个净土。这岂不是和平等性相乖违吗?请问为何只求生西方净土?
答:一切诸佛及净土,确实都是平等的。但是由於众生的根器钝,内心混浊杂乱的人多。如果不专心只放在一件事物上的话,三昧是很难修得成的。专心念阿弥陀佛,就是修一相三昧。由於专心到了极点,所以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好比随愿往生经里,普广菩萨问佛说:“十方世界也都有很多的净土呀,为什麽世尊您偏偏只称赞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专门要众生往生那里呢?”
佛陀回答普广菩萨说:“阎浮提的众生,大部分人的心都很混浊杂乱,因此我我只特别称赞一尊西方的佛及他的净土,是为了要使那些众生,能够专心在一个境界上,这样才比较容易能够往生。如果要他们念所有一切佛的话,境界就太宽广了,那麽心就会散漫。心一散漫,三昧就很难成就,三昧不成就没有办法往生了。
“其实求一尊佛的功德,和求一切佛的功德是一样的,因为佛性相同之故。因此,念阿弥陀佛也就等於念一切的佛。求生极乐世界,就等於求生一切的净土。”
因此华严经说:“一切佛的法身,也就是一尊佛的法身。一尊佛的心、智慧、十力、四无畏,和一切佛也是一样的。”
华严经又说:“好比十五日的月亮,映照在一切的水中,虽然月亮的影像很多,但是未来的月亮也还只是天上的那一个。这月亮就好比修成究竟佛的无碍智,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感应示现。佛的法身就和月亮是一样的,只有一个而没有二个。”
有智慧的人,可以从譬喻里获得解悟。有智慧的人如果能够了解一切的月影,就是一个月亮之所现,一个月亮,就是一切的月影源头,因此月亮和月影是无二无别的道理,那麽他也就能够明白一尊佛就是一切的佛,一切的佛也就是一尊佛,因为法身无二无别之故。所以,精进专心念一尊佛时,也就是精进专心在念一切的佛。
第四疑
问:等是念求生一佛净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随念一佛净土随得往生,何须偏念西方弥陀佛耶?
答: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故能偏念阿弥陀佛。云何用佛语?释迦大师一代说法,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无量寿经、观经、往生论等,数十余部经论文等,殷勤指授,劝生西方,故偏念也。又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接引众生。
又观经云:“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
又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王陀罗尼经等云:“释迦佛说经时,皆有十方恒沙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成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本愿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
当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偏有因缘。何以得知?无量寿经云:“末世法灭之时,特驻此经,百年在世,接引众生往生彼国。”故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其余诸佛,一切净土,虽一经两经,略劝往生。不如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殷勤叮咛,劝往生也。
【白话释】
问:同样是念一佛求生一净土,那麽何不在十方佛土中,随自己的意思念一尊佛求生他的净土,何必一定要念西方阿弥陀佛呢?
答:凡夫没有什麽智慧,不敢随自己的意思念佛。只敢照著佛说的话去做,所以专门只念阿弥陀佛。为什麽说只听佛所言呢?因为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法,流传下来的经典里,到处都在劝众生专心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好比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及往生论等等,几十部的经典、论著及文章中,都殷勤指点教授众生,劝大家往生西方,所以众生专门念阿弥陀佛的多。而且阿弥陀佛特别发了四十八个大悲愿,来接引众生。
观无量寿佛经里说:“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种相貌,每一种相貌都有八万四千种妙好。每一种妙好都放八万四千种光明,这种光明遍照法界念佛的众生。由於光明一直照射不舍,因此诚心念阿弥陀佛的人,就会获得感应,最後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
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及鼓音王陀罗尼经等都说:“释迦牟尼佛讲净土法门时,十方像恒河沙数那麽多的佛,都会把舌头伸出来,盖满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以证明一切众生,只要肯念阿弥陀佛,那麽就能乘佛的大悲心跟本愿力,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
要知道阿弥陀佛和我们这个世界,特别有缘。何以得知呢?因为无量寿经里说:“将来佛法要灭亡之前,这部经还特别留在人间一百年,以接引众生往生西方净土,之後佛法才整个消失。”因此我们知道阿弥陀佛和娑婆世界里非常恶劣的众生,有特别的因缘。其他的佛和他们的净土,只有在一两部经提到,只略微劝众生往生而已。不像阿弥陀佛的净土,处处经论都殷勤叮咛,劝大家往生。
第五疑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答: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
他力者,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厌离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於一一行中,回愿生彼弥陀净土,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
是故十住婆沙论云:“於此世界修道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者,在於五浊恶世,於无量佛时,求阿裨跋致甚难可得。
“此难无数尘沙说不可尽,略述三五。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三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四者声闻自利,障於大慈。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也。
“易行道者,谓信佛语,教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譬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转轮王力也。”若言有漏凡夫不得生净土者,亦可有漏凡夫应不得见佛身。然念佛三昧并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随分得见佛身 相也,菩萨见微细相。
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随分得见 相,菩萨见微妙相,此何所疑?
故华严经说:“一切诸佛刹,平等普严净,众生业行异,所见各不同。”即其义也。
【白话释】
问:身心全被束缚,不得自在的凡夫,恶业既厚又重,一切的烦恼一丝一毫都未断。而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是超出三界的,具缚凡夫如何能够往生呢?
答:因为凡夫可以靠自力和他力这两种因缘,而得以往生。所谓自力是说,靠自己的力量在此世界修行,而单靠自力修行,是无法往生净土的。因此璎珞经说:“从具缚凡夫开始,不认识佛法僧三宝,不知道善恶因果的关系。後来接触佛法而且相信佛法,这时就开始发菩提心,去受菩萨戒。接著就生生世世不断的不破戒修行,修到三劫之後,才能达到别教初住位,也就是所谓的初发心住。接下来就修十信位的十种波罗蜜等无量的愿行,一直不间断的修直至满一万劫为止,这时才能证到第六的正心住。如果再加紧用功的话,就能更上一层楼,进入第七的不退住,就是种性位。”这是就自力修行而言,到此为止,还是没有能力往生净土。
所谓他力是说,若是相信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能够摄取念佛的众生,於是就开始发菩提心,开始修念佛三昧,心里很厌恶三界,很想离开三界,并且身体力行修布施、持戒等的善行福报,还把所有的善行福报,全部都回向愿意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最後乘佛的愿力及自己的念力,互相感应而得以往生。
因此十住婆沙论说:“在这世间有两种修行的方法,一种容易,一种难。难行道是说,在五浊恶世修行,要历经无量的佛,要想修到不退转之位,实在很难。
其中的艰难是无数尘沙劫的时间也说不完的。简单归纳有五点:一、或许会和其他外道成为好朋友,结果受影响,坏了自己的菩萨修行法。二、很可能遇到无耻凶恶之人,被他破坏自己殊胜的德行。三、很可能获得富贵等之善业果报,结果由於富贵的弊病,反而破坏了禅定不淫的的清净梵行。四、可能会堕落成小乘,只求自己得出离,而障碍了大悲心。五、由於只靠自己的力量,没有佛力的加持,就好比跛脚的人,一天最多只能走几里路,非常辛苦。这就是完全靠自己力量的结果。
“易行道就是相信佛说的话,修念佛三昧,发愿往生净土,靠佛的愿力摄持,决定能往生,一点也不怀疑。好比走水路的人,藉著船的力量,片刻就可以走千里,这就叫做他力。譬如愚劣的凡夫跟著转轮王,一天一夜就可以行遍四天下,这不是他的力量,而是转轮王轮宝的力量。”
如果有人认为,有烦恼的有漏凡夫不能往生净土,那是不是就表示有烦恼的凡夫也应该见不到佛才是呢?然而…
《净土十疑论(原文·白话释·提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