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十疑論(原文·白話釋·提要)▪P2

  ..續本文上一頁切佛功德無異,以同一佛法性故。爲此念阿彌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淨土,即生一切淨土。”

  故華嚴經雲:“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又雲:“譬如淨滿月,普應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如是無礙智,成就等正覺。應現一切刹,佛身無有二。”

  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達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無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無二,故熾然念一佛時,即是念一切佛也。

  【白話釋】

  問:十方諸佛和一切淨土,他們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功德也一樣。修行人應該要念一切功德,往生一切淨土才是呀,而現在我們 只偏求一尊佛,只求往生一個淨土。這豈不是和平等性相乖違嗎?請問爲何只求生西方淨土?

  答:一切諸佛及淨土,確實都是平等的。但是由於衆生的根器鈍,內心混濁雜亂的人多。如果不專心只放在一件事物上的話,叁昧是很難修得成的。專心念阿彌陀佛,就是修一相叁昧。由於專心到了極點,所以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好比隨願往生經裏,普廣菩薩問佛說:“十方世界也都有很多的淨土呀,爲什麽世尊您偏偏只稱贊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專門要衆生往生那裏呢?”

  佛陀回答普廣菩薩說:“閻浮提的衆生,大部分人的心都很混濁雜亂,因此我我只特別稱贊一尊西方的佛及他的淨土,是爲了要使那些衆生,能夠專心在一個境界上,這樣才比較容易能夠往生。如果要他們念所有一切佛的話,境界就太寬廣了,那麽心就會散漫。心一散漫,叁昧就很難成就,叁昧不成就沒有辦法往生了。

  “其實求一尊佛的功德,和求一切佛的功德是一樣的,因爲佛性相同之故。因此,念阿彌陀佛也就等於念一切的佛。求生極樂世界,就等於求生一切的淨土。”

  因此華嚴經說:“一切佛的法身,也就是一尊佛的法身。一尊佛的心、智慧、十力、四無畏,和一切佛也是一樣的。”

  華嚴經又說:“好比十五日的月亮,映照在一切的水中,雖然月亮的影像很多,但是未來的月亮也還只是天上的那一個。這月亮就好比修成究竟佛的無礙智,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感應示現。佛的法身就和月亮是一樣的,只有一個而沒有二個。”

  有智慧的人,可以從譬喻裏獲得解悟。有智慧的人如果能夠了解一切的月影,就是一個月亮之所現,一個月亮,就是一切的月影源頭,因此月亮和月影是無二無別的道理,那麽他也就能夠明白一尊佛就是一切的佛,一切的佛也就是一尊佛,因爲法身無二無別之故。所以,精進專心念一尊佛時,也就是精進專心在念一切的佛。

  第四疑

  問:等是念求生一佛淨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隨念一佛淨土隨得往生,何須偏念西方彌陀佛耶?

  答:凡夫無智,不敢自專。專用佛語,故能偏念阿彌陀佛。雲何用佛語?釋迦大師一代說法,處處聖教,唯勸衆生,專心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無量壽經、觀經、往生論等,數十余部經論文等,殷勤指授,勸生西方,故偏念也。又彌陀佛別有大悲四十八願,接引衆生。

  又觀經雲:“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若有念者,機感相應,決定得生。”

  又阿彌陀經、大無量壽經、鼓音王陀羅尼經等雲:“釋迦佛說經時,皆有十方恒沙諸佛,舒其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證成一切衆生念阿彌陀佛,乘佛大悲本願力故,決定得生極樂世界。”

  當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偏有因緣。何以得知?無量壽經雲:“末世法滅之時,特駐此經,百年在世,接引衆生往生彼國。”故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極惡衆生,偏有因緣。其余諸佛,一切淨土,雖一經兩經,略勸往生。不如彌陀佛國,處處經論,殷勤叮咛,勸往生也。

  【白話釋】

  問:同樣是念一佛求生一淨土,那麽何不在十方佛土中,隨自己的意思念一尊佛求生他的淨土,何必一定要念西方阿彌陀佛呢?

  答:凡夫沒有什麽智慧,不敢隨自己的意思念佛。只敢照著佛說的話去做,所以專門只念阿彌陀佛。爲什麽說只聽佛所言呢?因爲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所說的法,流傳下來的經典裏,到處都在勸衆生專心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好比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及往生論等等,幾十部的經典、論著及文章中,都殷勤指點教授衆生,勸大家往生西方,所以衆生專門念阿彌陀佛的多。而且阿彌陀佛特別發了四十八個大悲願,來接引衆生。

  觀無量壽佛經裏說:“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種相貌,每一種相貌都有八萬四千種妙好。每一種妙好都放八萬四千種光明,這種光明遍照法界念佛的衆生。由於光明一直照射不舍,因此誠心念阿彌陀佛的人,就會獲得感應,最後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

  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及鼓音王陀羅尼經等都說:“釋迦牟尼佛講淨土法門時,十方像恒河沙數那麽多的佛,都會把舌頭伸出來,蓋滿整個叁千大千世界,以證明一切衆生,只要肯念阿彌陀佛,那麽就能乘佛的大悲心跟本願力,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

  要知道阿彌陀佛和我們這個世界,特別有緣。何以得知呢?因爲無量壽經裏說:“將來佛法要滅亡之前,這部經還特別留在人間一百年,以接引衆生往生西方淨土,之後佛法才整個消失。”因此我們知道阿彌陀佛和娑婆世界裏非常惡劣的衆生,有特別的因緣。其他的佛和他們的淨土,只有在一兩部經提到,只略微勸衆生往生而已。不像阿彌陀佛的淨土,處處經論都殷勤叮咛,勸大家往生。

  第五疑

  問: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西方淨土出過叁界,具縛凡夫雲何得生?

  答:有二種緣,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實未得生淨土。是故璎珞經雲:“始從具縛凡夫,未識叁寶,不知善惡因之與果,初發菩提心。以信爲本住在佛家,以戒爲本受菩薩戒。身身相續戒行不阙,經一劫二劫叁劫,始至初發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羅蜜等無量行願,相續無間滿一萬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進,至第七不退住,即種性位。”此約自力,卒未得生淨土。

  他力者,若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念佛衆生,即能發菩提心行念佛叁昧,厭離叁界。身起行施戒修福,於一一行中,回願生彼彌陀淨土,乘佛願力機感相應即得往生。

  是故十住婆沙論雲:“於此世界修道有二種,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者,在於五濁惡世,於無量佛時,求阿裨跋致甚難可得。

  “此難無數塵沙說不可盡,略述叁五。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叁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四者聲聞自利,障於大慈。五者唯有自力,無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過數裏,極大辛苦,謂自力也。

  “易行道者,謂信佛語,教念佛叁昧,願生淨土。乘彌陀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須臾即至千裏,謂他力也。譬如劣夫從轉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轉輪王力也。”若言有漏凡夫不得生淨土者,亦可有漏凡夫應不得見佛身。然念佛叁昧並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隨分得見佛身 相也,菩薩見微細相。

  淨土亦爾,雖是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發無上菩提心,求生淨土,常念佛故伏滅煩惱,得生淨土,隨分得見 相,菩薩見微妙相,此何所疑?

  故華嚴經說:“一切諸佛刹,平等普嚴淨,衆生業行異,所見各不同。”即其義也。

  【白話釋】

  問:身心全被束縛,不得自在的凡夫,惡業既厚又重,一切的煩惱一絲一毫都未斷。而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是超出叁界的,具縛凡夫如何能夠往生呢?

  答:因爲凡夫可以靠自力和他力這兩種因緣,而得以往生。所謂自力是說,靠自己的力量在此世界修行,而單靠自力修行,是無法往生淨土的。因此璎珞經說:“從具縛凡夫開始,不認識佛法僧叁寶,不知道善惡因果的關系。後來接觸佛法而且相信佛法,這時就開始發菩提心,去受菩薩戒。接著就生生世世不斷的不破戒修行,修到叁劫之後,才能達到別教初住位,也就是所謂的初發心住。接下來就修十信位的十種波羅蜜等無量的願行,一直不間斷的修直至滿一萬劫爲止,這時才能證到第六的正心住。如果再加緊用功的話,就能更上一層樓,進入第七的不退住,就是種性位。”這是就自力修行而言,到此爲止,還是沒有能力往生淨土。

  所謂他力是說,若是相信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能夠攝取念佛的衆生,於是就開始發菩提心,開始修念佛叁昧,心裏很厭惡叁界,很想離開叁界,並且身體力行修布施、持戒等的善行福報,還把所有的善行福報,全部都回向願意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最後乘佛的願力及自己的念力,互相感應而得以往生。

  因此十住婆沙論說:“在這世間有兩種修行的方法,一種容易,一種難。難行道是說,在五濁惡世修行,要曆經無量的佛,要想修到不退轉之位,實在很難。

  其中的艱難是無數塵沙劫的時間也說不完的。簡單歸納有五點:一、或許會和其他外道成爲好朋友,結果受影響,壞了自己的菩薩修行法。二、很可能遇到無恥凶惡之人,被他破壞自己殊勝的德行。叁、很可能獲得富貴等之善業果報,結果由於富貴的弊病,反而破壞了禅定不淫的的清淨梵行。四、可能會墮落成小乘,只求自己得出離,而障礙了大悲心。五、由於只靠自己的力量,沒有佛力的加持,就好比跛腳的人,一天最多只能走幾裏路,非常辛苦。這就是完全靠自己力量的結果。

  “易行道就是相信佛說的話,修念佛叁昧,發願往生淨土,靠佛的願力攝持,決定能往生,一點也不懷疑。好比走水路的人,藉著船的力量,片刻就可以走千裏,這就叫做他力。譬如愚劣的凡夫跟著轉輪王,一天一夜就可以行遍四天下,這不是他的力量,而是轉輪王輪寶的力量。”

  如果有人認爲,有煩惱的有漏凡夫不能往生淨土,那是不是就表示有煩惱的凡夫也應該見不到佛才是呢?然而…

《淨土十疑論(原文·白話釋·提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