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的法流,都可以使你成道。一定得注意 ,有一些儿人自作聪明,把其中的两部、三部或者几部糅和起来,新成立一派, 这样就成了大杂烩,拼起来的东西不行,这是无源之水,凭这样的东西想成道靠 不住。也就是说,只要有传承,不管你修哪宗哪派都行。我们知道,密宗就特别 强调传承。
大乘佛教也如此。大乘八宗,宗宗都是祖师大德们从释迦牟尼的经典中提 炼出来的,你照任何一宗修学都可以解脱,但千万不要把各宗拼起来。比如,有 人把永明延寿禅师的《四料简》中,“有禅有净土”解释作修禅宗同时又修净土 宗,这就是搞成了四不象,假如说你真的既修禅宗又修净土宗,那么你绝对死定 了!其实这里的禅是指修禅明心者;净土是指具足信、愿、行三资粮,矢志西归 者,可都不是泛泛的。
差不多的道理,经典翻译也是这样。一部经可以前前后后有好多次翻译, 翻译多少次都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是翻译,它都一定有梵本(或其他本子,如巴 利文、藏文等)为依据,而且也体现了译者对所译经典的理解程度。这一点儿最 重要!也有人说翻译也体现了译者驾御文字的能力,也有一定的道理。然而竟然 有些人在没有梵本依据的情况下,把几种译本会集起来,这会集本纯粹是无源之 水,它只是体现了会集者对本经的理解,当然,我们不能说会集者的理解是错的 ,理由就是我举的圆锥例子,但是,这就不能作为经典了,它的权威性就大打折 扣。别看现在夏莲居会集的《无量寿经》热热闹闹、红红火火,我坚信它是兔子 尾巴,长不了的。它的多事之秋已经来了。
迦湿弥罗国的国王问道:“那么究竟哪一派最好?”胁尊者说:“我认为 有部最好。”因为胁尊者他自己是学的有部,若按禅宗的说法,胁尊者是禅宗的 第十代祖师,这是另一回事儿。在佛灭后一直到大乘兴起之前这个时期,别看十 八部、二十部的那么多,其实占主流的一直是有部,他是代表,这个地位别派是 无法动摇的。所以,胁尊者学有部,说有部最好是有理由的。国王说,那么我们 是不是可以把有部的东西整理一下,使它不要流失,这样也可以利益后世的众生 。于是在胁尊者的主持下,当时还有一位叫做世友的协助胁尊者,召集五百罗汉 ,就在迦湿弥罗国进行了一次经典结集,史称第四次结集。这是佛灭后四百年左 右发生的事儿。结集出来的三藏现在已经失传了,是经藏与律藏失传了,论藏现 在还有,就是大毗婆沙,两百卷。大毗婆沙是玄奘法师取经取回来的,他当时若 不拿回来,现在也失传了,这是玄奘法师的无量功德。
这件事儿在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第三卷中有记载,大家可以参看一 下,话不十分相同。《大唐西域记》的署名是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大总持寺沙门 辩机撰。玄奘法师译,这个译字用的莫名其妙,其实是玄奘法师口述,辩机记录 整理的。
什么叫毗婆沙呢?毗婆沙是印度话,婆沙是“说”,毗则有三义:一个是 “胜”,意思是这个论很殊胜,超过一切;第二是“广”,说其论的含义很广, 第三义我已经忘了。毗婆沙师是这么说的:
极微是不能够相合的,因为它是没有方位性的,它是无方分,怎么能相合 呢?我们只能说阿耨色以上的聚色是可以相合的,因为聚色有方位性,可以占有空间。这样,桌椅条凳、三千大千世界的成立就没有问题。本来是别人在说话, 被世亲给打卷回去了,这毗婆沙师赶紧接过来抵挡一阵儿。往下看会发现,谁出 头谁倒霉,这就是俗话说的,出头的椽子先烂。
这儿出来了一个词儿,无方分,与它对应的还有一个词儿叫做有方分。什 么叫做无方分,又什么叫做有方分呢?所谓无方分,就是没有前后左右、东南西 北这些儿方位,没有办法分别这些儿方位。方,可以做方位讲,也可以做方法、办法讲。分是分辨、划分的意思。有方分呢,就是可以分得出、有办法分得清东 西南北、前后左右这些方位。
毗婆沙师说完,就该世亲说了,就是第十二个颂子:
极微既无合,聚有合者谁,或相合不成,不由无方分。
世亲问毗婆沙师:请你说清楚点儿,我怎么没有听明白怎么回事儿呢?大 家看世亲,他是真的没有听明白吗?绝对不是,假如说他是真的没有听明白,下 边儿他怎么一下子就抓住了“七寸”:
你说因为极微是无方分,所以不能够相合,而阿耨色以上的聚色是有方分, 所以可以相合,但是,阿耨色以上的聚色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它怎么成立呢?
毗婆沙师一下子张口结舌了。真的,烦恼皆因强出头!毗婆沙师若不为别 人出这个头儿,也就不会丢这个脸面了。当然,他们不会象我这么自私,他们是 为了教法不惜一切代价,脑袋都可以不要,又怎会在乎这张老脸呢?世亲说,你 们都说阿耨色以上的聚色是极微合成的,也就是说,极微是阿耨色以上的聚色之 源,若源头不清,河水怎不浑浊呢?极微若是无方分,根本就不能够相合,则阿 耨色以上的聚色根本就不能够成立,你毗婆沙师说什么阿耨色以上的聚色是有方 分,它可以相合,这完全没有一点儿道理呀。
反过来说,若阿耨色以上的聚色是有方分,可以相合,因为阿耨色以上的 聚色是由极微构成,所以极微也应该是有方分,可以相合才对。
这样一来呢,可以总结为:若极微是无方分,不能够相合,则山河大地等 都不能够成立,有现量相违的过失。若极微是有方分,可以相合,则犯自教相违 的过失。
毗婆沙师还在做困兽斗,不过确实是手忙脚乱了,他要补救,当然,他不 能认输呀,想来外人也真不够哥儿们儿,你说人家毗婆沙师来帮你们,现在遇到 麻烦了,你们也不快些儿搭救,看这时把毗婆沙师弄得多尴尬,我都替毗婆沙师 抱不平。毗婆沙师只能独自拼命:极微是无方分,不能相合,这完全没有毛病。 你问极微既然不能相合那么阿耨色以上的聚色怎么成立,应该这么来解释:其实 呢,阿耨色以上的聚色的本质是这样的——阿耨色以上的聚色只是极微之间的距 离挨靠得太近了,近到一定的程度,近到了相当的距离,说实在的,他们本没有 相合,只是我们因为这些极微之间的距离太近了,就给它们假立了一个名字叫相 合,这只是个近似的名字,就象我们把九点九九说成十一样,这中间是有误差的, 但误差是可以原谅的。大家看毗婆沙师的话,是不是口气已经软下来了?显出了 底气的不足。
我们可以再举个例子。我记得曾看过一个什么电影,时间太久了,忘了名 字,中间有这么个情节:学生们上学要跑几十里路,于是晚上就住校,但学校没 有宿舍,每到晚上,学生们就把几张桌子往一起一拼,当做床板,就睡在上边儿 ,白天再把桌子拉开做课桌。单张的桌子好比是单个的极微,把桌子拼起来就叫 做床板,如此可比把几个极微靠近些儿就叫做聚色。桌子哪怕再近,本质上还是 桌子,它不可能几张桌子一拼就成一个床板了,不能分开了,床板只是假名而已 。几个极微靠近了我们叫它聚色,这时我们说的相合只是近似的叫法,聚色只是 个假名而已,你世亲同志别来钻牛角尖儿行吗?
晚了,本来若早些说,说我这说法是有误差的,世亲也就不好意思逼问了, 但机会是稍纵即失的,若一下子把握不住,追都追不回来,天下没有后悔药可买 的。出毛病的地方已经太多了,世亲已经铁下心要逼死你了。
世亲说,好,阿耨色以上的聚色若真如你们所说,只是极微之间的距离太 近了,而实际上并没有相合,另外,刚才你们还说了,说阿耨色以上的聚色是有 方分,如此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有方分也没有(不会)相合。可见,我 们谈论相合不相合,可以完全抛弃有方分、无方分这个性质概念。然而刚才你说 ,因为极微是无方分,所以它不能相合,没有相合之义。这推论是不是有些儿头 上按头之嫌呢?这推论不太妥当吧~~
下边儿我们再记几句话:
如果说极微不能够相合,那么阿耨色以上的聚色到底还是不是由极微构成 的呢?或者说,极微根本就没有相合,只是极微之间的距离太近了而已,那么你 们毗婆沙师刚才说因为极微是无方分,所以不能相合,这岂不是前后不照辙儿吗 ?自己打了自己的耳光!
现在我们把速度加快,来说第十三个颂子。
极微有方分,理不应成一,无应影障无,聚不异无二。
前边说了,极微可以相合不对,不可以相合也不对。这时外人就又问了, 相合不相合都不对,那么极微能分不能分呢?其实这个问题已不成问题了,可以 说如小孩子们斗口时的赌气。
世亲这时候得了便宜便卖乖,外人已经动了气儿,他却表现得特别平心静 气,也不管这问题值不值得回答,他也好好地给解释,以表现他的大度。你不能 不佩服世亲的老奸巨猾。
他分三段来给说。先说极微有分。当然这是假设,因为在第十个颂子中, 世亲说得很明确了。“极微不成故”,也就是说极微根本就不能成立,不存在, 因为外人一直认为极微是实在的,所以世亲是处处退一步,站在极微存在的立场 上,给说明有实在极微时会出现什么样的困难。
其实,前边儿世亲是说,极微有方分也好,无方分也罢,其实都不对。这 第十三个颂子还是对前边儿的话的补充。
假如说极微可以分辨方位,那么甲极微的周围就可以有六个极微来环绕接 触,则这七个极微可以构成一个阿耨色,这样中间一个极微就可以分成六个组成 部分,既然一个极微可以有六个组成部分,就不再是不可分析的实体,则其体就 成了“多”,若极微的体是多的话,则极…
《述说唯识二十颂(刚晓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