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当把这最后的胜解之念也舍弃时,就是根本无分别智现前的时刻了。所以要达到无分别智不能靠不分别,而是要靠正确如理的分别,才能接近和最终证得圣者的无分别智。
四、怎样修行加行无分别智
地前菩萨怎样把凡夫有分别的智慧修成圣者无分别的智慧?需要用三种方法修成三种智慧。根据修行阶段和方法的不同,地前智慧可分为三种: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闻所成慧,即是由听闻佛法所生成的智慧,其思维的对象是语言文字,目的是理解其中的含义,就是文字中所包含的道理,所表示的意义。这叫“缘文解义”。
修所成慧,是在定中作观所成的智慧,作观的对象是离语言文字的道理意义,目的是将它们以无我空性为中心融会贯通,连成一片,集于一团,终于观到纯熟通达勿须分别的时候,就能以根本无分别智整体亲证空性之理,也就是实证见道位。这叫“缘法义观”。
思所成慧,是闻所成慧与修所成慧之间的过渡,是由思维正理所成的智慧。思维对象是文字和道理,目的是将闻所成慧所理解的道理,对照联系,相互贯通,再依表达更深道理的文字继续深入,或依原来听闻过的文字体会其中更深的含义,再将领会到的更深的道理相互联系,逐渐都与佛理的核心无我空性贯通,如是反复思维,达到可以完全脱离语言文字的观法时,就属于修所成慧纯粹“缘义作观”的范畴了。
五、怎样证得空性
闻所成慧是靠听闻佛法所得,所以我们首先需要正确听闻和理解佛法。佛法的核心是“诸法无我”,真正通达了诸法无我的道理,也就是通达了二无我所显的空性的道理。空性就是空无自性,什么是自性呢?就是二我,人我和法我,我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我,无我就是一切法皆无自性。什么是我或自性呢?就是我们所执着的一种“独立不变”的东西。世上本来根本不存在这种东西,可是我们凡夫无始以来就颠倒执着必定是有这样的东西,比如认为内有能取人我,外有所取法我,所以起惑造业,堕入轮回。如果把这种执着二我的妄想去掉,也就不会再去造业了,无我空性就会自然现前。空性只能证得,不可思议,可思议的就是无我的道理,所以只要空掉可思议的二我,去掉二障,不可思议的空性自然就显露出来了。因为空性法尔如是,从无生灭,亦无增减,只是我们凡夫自障其眼不能观见罢了,因此若尽其障,空性就会自然现前。
反复闻思佛法可以熏习成清净种子,可以对治我执烦恼,伏断一部分烦恼现行。但是只靠闻所成慧还不能证得空性,为什么呢?因为闻所成慧思维的对象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概括的范围较小,力量就弱,而文字所含之“义”概括的范围较大,你需要说很多句话才能说清楚一个道理,而这个道理在意识中只要一闪念就可以思维得到。比如有人在说笑话,说着说着大家突然都笑起来了,就说明听这个人说话必须要有一定长的时间,而明白这些话里所包含的道理(义)却不过是刹那间的事了。
这样看来,用“义”思维,比用语言思维包括内容的范围要大得多,这样它的力量也就大得多,它所起的作用也就大得多。所以在懂得了佛法的道理之后,要练习把这些道理融会贯通起来,这就是用语言和“义”交叉思维,也就是修习思所成慧的阶段。把多次闻法所理解的各种道理,联系贯通,融会成一些更深更高层次的概括性更强的道理,这样的“义”概括的范围更大,代表的内容更多,使人的思维越来越精练简略,但是其力量却变得越来越大,这就是由多闻到精华的提炼过程,也仿佛平常所说的由博返约的总结概括性学习阶段。
思所成慧对治烦恼现行和熏习清净种子的力量更大,作用也更强,但是在思所成慧阶段也还不易证得空性,为什么呢?因为思所成慧靠的是散心思维,散心的力量还比较弱,定心的力量就又强得多了,心力强作用就大,所以如果在定中观察思维佛法的道理,尤其是达到脱离文字概念的纯粹“义”观的时候,逐渐把所有的道理都与无我之义融会贯通起来,形成高度概括的简练的观法,那就可以进入加行位了。在加行位中,由高度概括的观法(唯识中就是由四寻思观证四如实智)把所有分别概括成“能与所”这种最基本的分别,然后把所取空掉,当这只有能取的最后一念也断掉时,就是空性现前的时刻了。
慈氏菩萨曾在深密法会上请问释迦佛如何作缘总法观,佛回答说:“若诸菩萨即缘一切契经等法。集为一团一积一分一聚作意思惟,此一切法随顺真如。趣向真如临入真如。随顺菩提随顺涅槃。随顺转依及趣向彼。若临入彼此一切法。宣说无量无数善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这就是在讲临入真如的最后观法。
六、三慧的修行方法
我们一起来看弥勒菩萨在《辨中边颂》里是怎么说的,颂下的论是世亲菩萨的解释。
“论曰。作意正行其相云何。颂曰
菩萨以三慧 恒思惟大乘
如所施设法 名作意正行
论曰。若诸菩萨以闻思修所成妙慧。数数作意思惟大乘。依布施等如所施设契经等法。如是名为作意正行。此诸菩萨以三妙慧思惟大乘有何功德。颂曰
此增长善界 入义及事成
论曰。闻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善根界得增长。思所成慧思惟大乘。能正悟入所闻实义。修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所求事业成满。谓能趣入修治地故。作意正行有何助伴。颂曰
此助伴应知 即十种法行
论曰。应知如是作意正行。由十法行之所摄受。何等名为十种法行。颂曰
谓书写供养 施他听披读
受持正开演 讽诵及思修
论曰。于此大乘有十法行。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四若他诵读专心谛听。五自披读。六受持。七正为他开演文义。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行。”
作意正行是以三慧思维大乘法义,即能趣入修治地,也就是见道而悟入修道地。其中“闻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善根界得增长”的“界”是因义,指种子,就是说,多闻佛法能够增长善根种子,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清净种子。
修作意正行具体需要做什么呢?就是十法行。释迦佛在《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中开演十法行时告诉阿难,此十种法能受持此般若波罗蜜修多罗,“阿难。譬如大地。一切树林花药皆依而生。一切善法皆依般若波罗蜜生。阿难。譬如转轮圣王若在世间七宝常现。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此修多罗若在世间。则三宝种常不断绝”。
十法行总结起来,一是要闻思佛法,二是要修习止观。闻思修经论是正行,而方法上必须辅以止观,其作用有三。一是在闻所成慧阶段,修定可以使身心顺畅,神志清明,于闻思经论助益广大。二是在思所成慧阶段,静坐思维时心力集中,很多散心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很容易就心开意解了,或是平时想不到的地方,定中也就容易心领神会融会贯通了。三是修所成慧阶段,必须常在定中作法义观,才能最终习熟见道。十法行的第十项修习行,指的就是在定中观修法义。所以罗嗦了半天,修行方法概括起来其实很简单,也就是读经、止观两件事儿。
《智慧生佛(大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