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把這最後的勝解之念也舍棄時,就是根本無分別智現前的時刻了。所以要達到無分別智不能靠不分別,而是要靠正確如理的分別,才能接近和最終證得聖者的無分別智。
四、怎樣修行加行無分別智
地前菩薩怎樣把凡夫有分別的智慧修成聖者無分別的智慧?需要用叁種方法修成叁種智慧。根據修行階段和方法的不同,地前智慧可分爲叁種: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聞所成慧,即是由聽聞佛法所生成的智慧,其思維的對象是語言文字,目的是理解其中的含義,就是文字中所包含的道理,所表示的意義。這叫“緣文解義”。
修所成慧,是在定中作觀所成的智慧,作觀的對象是離語言文字的道理意義,目的是將它們以無我空性爲中心融會貫通,連成一片,集于一團,終于觀到純熟通達勿須分別的時候,就能以根本無分別智整體親證空性之理,也就是實證見道位。這叫“緣法義觀”。
思所成慧,是聞所成慧與修所成慧之間的過渡,是由思維正理所成的智慧。思維對象是文字和道理,目的是將聞所成慧所理解的道理,對照聯系,相互貫通,再依表達更深道理的文字繼續深入,或依原來聽聞過的文字體會其中更深的含義,再將領會到的更深的道理相互聯系,逐漸都與佛理的核心無我空性貫通,如是反複思維,達到可以完全脫離語言文字的觀法時,就屬于修所成慧純粹“緣義作觀”的範疇了。
五、怎樣證得空性
聞所成慧是靠聽聞佛法所得,所以我們首先需要正確聽聞和理解佛法。佛法的核心是“諸法無我”,真正通達了諸法無我的道理,也就是通達了二無我所顯的空性的道理。空性就是空無自性,什麼是自性呢?就是二我,人我和法我,我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我,無我就是一切法皆無自性。什麼是我或自性呢?就是我們所執著的一種“獨立不變”的東西。世上本來根本不存在這種東西,可是我們凡夫無始以來就顛倒執著必定是有這樣的東西,比如認爲內有能取人我,外有所取法我,所以起惑造業,墮入輪回。如果把這種執著二我的妄想去掉,也就不會再去造業了,無我空性就會自然現前。空性只能證得,不可思議,可思議的就是無我的道理,所以只要空掉可思議的二我,去掉二障,不可思議的空性自然就顯露出來了。因爲空性法爾如是,從無生滅,亦無增減,只是我們凡夫自障其眼不能觀見罷了,因此若盡其障,空性就會自然現前。
反複聞思佛法可以熏習成清淨種子,可以對治我執煩惱,伏斷一部分煩惱現行。但是只靠聞所成慧還不能證得空性,爲什麼呢?因爲聞所成慧思維的對象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概括的範圍較小,力量就弱,而文字所含之“義”概括的範圍較大,你需要說很多句話才能說清楚一個道理,而這個道理在意識中只要一閃念就可以思維得到。比如有人在說笑話,說著說著大家突然都笑起來了,就說明聽這個人說話必須要有一定長的時間,而明白這些話裏所包含的道理(義)卻不過是刹那間的事了。
這樣看來,用“義”思維,比用語言思維包括內容的範圍要大得多,這樣它的力量也就大得多,它所起的作用也就大得多。所以在懂得了佛法的道理之後,要練習把這些道理融會貫通起來,這就是用語言和“義”交叉思維,也就是修習思所成慧的階段。把多次聞法所理解的各種道理,聯系貫通,融會成一些更深更高層次的概括性更強的道理,這樣的“義”概括的範圍更大,代表的內容更多,使人的思維越來越精練簡略,但是其力量卻變得越來越大,這就是由多聞到精華的提煉過程,也仿佛平常所說的由博返約的總結概括性學習階段。
思所成慧對治煩惱現行和熏習清淨種子的力量更大,作用也更強,但是在思所成慧階段也還不易證得空性,爲什麼呢?因爲思所成慧靠的是散心思維,散心的力量還比較弱,定心的力量就又強得多了,心力強作用就大,所以如果在定中觀察思維佛法的道理,尤其是達到脫離文字概念的純粹“義”觀的時候,逐漸把所有的道理都與無我之義融會貫通起來,形成高度概括的簡練的觀法,那就可以進入加行位了。在加行位中,由高度概括的觀法(唯識中就是由四尋思觀證四如實智)把所有分別概括成“能與所”這種最基本的分別,然後把所取空掉,當這只有能取的最後一念也斷掉時,就是空性現前的時刻了。
慈氏菩薩曾在深密法會上請問釋迦佛如何作緣總法觀,佛回答說:“若諸菩薩即緣一切契經等法。集爲一團一積一分一聚作意思惟,此一切法隨順真如。趣向真如臨入真如。隨順菩提隨順涅槃。隨順轉依及趣向彼。若臨入彼此一切法。宣說無量無數善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名緣總法奢摩他毗缽舍那。”這就是在講臨入真如的最後觀法。
六、叁慧的修行方法
我們一起來看彌勒菩薩在《辨中邊頌》裏是怎麼說的,頌下的論是世親菩薩的解釋。
“論曰。作意正行其相雲何。頌曰
菩薩以叁慧 恒思惟大乘
如所施設法 名作意正行
論曰。若諸菩薩以聞思修所成妙慧。數數作意思惟大乘。依布施等如所施設契經等法。如是名爲作意正行。此諸菩薩以叁妙慧思惟大乘有何功德。頌曰
此增長善界 入義及事成
論曰。聞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善根界得增長。思所成慧思惟大乘。能正悟入所聞實義。修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所求事業成滿。謂能趣入修治地故。作意正行有何助伴。頌曰
此助伴應知 即十種法行
論曰。應知如是作意正行。由十法行之所攝受。何等名爲十種法行。頌曰
謂書寫供養 施他聽披讀
受持正開演 諷誦及思修
論曰。于此大乘有十法行。一書寫。二供養。叁施他。四若他誦讀專心谛聽。五自披讀。六受持。七正爲他開演文義。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行。”
作意正行是以叁慧思維大乘法義,即能趣入修治地,也就是見道而悟入修道地。其中“聞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善根界得增長”的“界”是因義,指種子,就是說,多聞佛法能夠增長善根種子,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清淨種子。
修作意正行具體需要做什麼呢?就是十法行。釋迦佛在《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中開演十法行時告訴阿難,此十種法能受持此般若波羅蜜修多羅,“阿難。譬如大地。一切樹林花藥皆依而生。一切善法皆依般若波羅蜜生。阿難。譬如轉輪聖王若在世間七寶常現。般若波羅蜜亦複如是。此修多羅若在世間。則叁寶種常不斷絕”。
十法行總結起來,一是要聞思佛法,二是要修習止觀。聞思修經論是正行,而方法上必須輔以止觀,其作用有叁。一是在聞所成慧階段,修定可以使身心順暢,神志清明,于聞思經論助益廣大。二是在思所成慧階段,靜坐思維時心力集中,很多散心時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很容易就心開意解了,或是平時想不到的地方,定中也就容易心領神會融會貫通了。叁是修所成慧階段,必須常在定中作法義觀,才能最終習熟見道。十法行的第十項修習行,指的就是在定中觀修法義。所以羅嗦了半天,修行方法概括起來其實很簡單,也就是讀經、止觀兩件事兒。
《智慧生佛(大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