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一定要讲到现代化与本土化,听众才能真正得利益。虽然我们现代的讲法,本地大众需要的讲法,也绝对不违背教义,你才没有讲错。如果违背教义,那是魔说,不是佛说了,决定不违背。我曾经劝导讲经的法师们、大德善知识们,无论在家、出家发心讲经的,我们要明白一个原则,佛经一定要了解它的义理,明白它的原理跟原则,你只要把这个掌握到,至於经怎麽讲法没有一定的。我们可以从注解里面去观察、去研究,现代注解,佛经的注解最古的汉朝时候,每一个朝代都有许许多多人给佛的经论作注解。你怎麽个观察法?最好选择一部经。在中国大众最欢迎的、读诵最普遍的,无过於《金刚经》、《普门品》,这两部经家喻户晓;自古以来这两种经的注解也特别多,非常丰富。你细心去观察,汉朝人怎麽个讲法,他那一种讲法,必定契合那个时代众生的根机。你再看看唐朝注解,他怎麽个注法,他跟前人注解哪些地方不相同,你要留意这些。唐朝人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跟汉朝人不同,所以讲法就不一样。再看宋朝的、看明朝的、看清朝的,你仔细去观察,然後你就恍然大悟,我们知道经应该怎麽讲法。正如同一棵树一样,经典是什麽?经典是树的根本,根是埋在地下,本就是它的主干,这叫本。经典是根本,讲解是枝叶,枝叶没有离开根本。我们观察这棵树,千年的老树,有没有从前的枝?有,从前的老枝还在。老枝上又发新枝,年年发新枝,年年生新的叶,年年开新花,根本还是一个。枝干也许能够维系很多年,可是花跟叶一定是新的,年年不一样,推陈出新。你要懂这个道理,你就会讲经,你讲经就会契机契理,不会把经讲错。如果你离开根本,那叫魔说;就是离开了原理原则是魔说,不是佛说。虽不离根本,不懂得推陈出新,那叫闲言语。为什麽?不契机。所以有不少学讲经的大德们,拿着古人的注解来讲,完全照着注解来说,所谓是照本宣科,这个没有离开根本但是不契机。你要是依唐人的注解跟现代人讲解,那是什麽意思?叫现代人去作唐朝时候人,这行不行?不行,讲不通,现代人的思想跟唐朝怎麽会一样?现代人生活跟那个时候也不相同,拿那个时候的注解,现在人不能接受。虽然没有离开根本,那是过去的枝叶,不是今年新发的,所以没有用。树苗、树梢就是表今年才发的新叶,今年才开的新花,它决定没有离开根本,不但没有离开根本,连枝条都没有离开。要懂这个道理,然後你那个经就讲活,就不是死的。古大德的注解要不要参考?要,参考能启发你、帮助你开智慧。而且读古人的注解,了解那个时代的状况,那个时代一般的意识形态,他们的思想见解,你就晓得这个法师这种说法,对治他们的。就如同我们看处方,就知道那个人害什麽病,就这麽个道理。所以经典一定要活学活用,你才能得真实利益,这一尊菩萨的德号就表这个意思。下面第八尊:
【所行无碍主风神。】
特别是这一部经,清凉大师给我们说明,《华严经》不思议解脱境界,古时候很多人称这部经叫“大不思议经”,不可思议。清凉解释不思议就用四种无碍来解释。理无碍,本经所说的理,圆融到极处。不但在佛法里面没有障碍,我们知道佛法有大乘、有小乘,有显教、有密教,有宗门、有教下,任何一个宗派在《华严经》都是圆融的,没有障碍、没有冲突,真正是大圆满。在事上讲也没有障碍,事是事相,事相是从理里面变现出来的。理无碍,事哪里会有障碍?事是指万事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确实是没有妨碍。再深入的观察,理事无碍,理事交融,理里面有事,事里面有理,也是无障碍的。我们凡夫出的毛病就出在这个地方,以为什麽?以为理事有障碍,其实它没有。不但理跟事交融没有障碍,事跟事的交融也没有障碍,事事无碍,这是不可思议达到了极处,事事确实没有障碍。他说的四种无碍,在我们凡夫这四种统统都有碍。碍从哪里来的?世尊也是在这部经里面,给我们说出来了,妄想、执着。说个妄想、说个执着,里面还有个分别,不是漏掉的,省略掉的。妄想、分别、执着才产生许许多多的障碍,离开妄想、分别、执着,给诸位说,不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一真法界。理事无碍权教菩萨证得,但是他事事还是有碍,没有能达到事事无碍。通常我们讲十法界,十法界的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们可以证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没有证得。超越十法界就是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事事无碍了。所以圆教初住菩萨,就能够尽虚空法界普遍示现色相,他就能够现身。这是属於事事无碍,随类现身,能现无量无边身。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做不到,一真法界初住菩萨就做到了。这是讲到“所行无碍”。
这一句我们现前应该怎样来修学?其实懂得这一个原理原则就不难了。我们如果能够舍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你所行也就无碍了。我们今天为什麽处处都有障碍?决定不可以怨天尤人,你怨天尤人就错了。为什麽?那就变成理上有碍了,事上有碍了。理上确实没有碍,事上也确实没有碍,所以你一定要回光返照。那个障碍出生在哪里?一定出生在自己的分别执着。自己分别执着舍掉了,哪里还会有障碍?要懂这个道理,这才真正自己晓得修行着力之处在哪里。我们修行不是为别人修行,为别人,佛菩萨也做不到;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都做不到。修行是修自己,自己得解脱,自己得契入境界。所以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讲物质环境,缘是讲人事环境;这一切境缘当中必然是有顺、有逆,顺逆境界你都要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自己成就了。还有分别、还有执着,我自己错了。你能够这样回光返照,能够在这个地方观察,用功夫,做一个转变,你就入无障碍法界。
古人常讲做事难,做人更难。我们为什麽跟别人处不好?一定要自己检讨自己,不要去怪别人。我们看看佛菩萨给我们表演的,历代的这些祖师大德为我们所示现的,他们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觉。境缘当中如果有不清净的,他默默的退出离开,绝不参与,这是正确的,永远还是能保持清净、平等、觉。所以他在境缘里头,顺境不生欢喜心,逆境也绝不生懊恼,永远保持清净,他知道进退。进退都是佛法,进退决定与根本的教义相应,与戒定慧相应,与六波罗蜜相应。我们没有见到过,诸佛菩萨跟人家有争论的,没有听说过。他教给我们忍让,忍让是对凡夫讲的,在法身大士忍让这个念头都没有,他做得那麽自然、那麽自在,进退自如,真是“所行无碍”。这些地方都是我们要学习的。
人能够常常回过头来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在中国古大德里面第一个榜样,这是历代都尊崇的,舜王。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舜王他在年轻的时候,那个生活环境多麽恶劣,但是他从来没有看到别人的缺点,都是天天在自己反省,改过自新。到最後把他一家人,他的後母,他後母生的儿子,他义母的兄弟,全都感化过来了;不但感化一家人,感化他的邻里乡党。以後这个事情被尧王知道了,尧王佩服,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这大圣人。所以尧王召见他,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王位让给他。一定要做自己认真去反省的功夫,不怨天尤人,过失决定在我自己这一边。为什麽?外面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有什麽问题?问题决定在自己这一边,这是佛法讲的大道理。你明白这个大道理,你才能肯定修行从哪里修?修行从自己起心动念处修。念要纯正,念不能有一点邪恶,有丝毫邪恶掺杂在其中,纵然你成就,你也不能保持,你成功保持不久,最後还是要失败的。如果你果然是真诚、清净,虽失败後来会成功;你的失败是暂时的,你最後决定成就。这是讲到“所行无碍”。第九尊:
【种种宫殿主风神。】
“宫殿”表法的意思大家知道,此地着重在“种种”。“宫殿”表法我们简单的讲就是慈悲,用现代的话来说,爱护、关怀、帮助都是宫殿表的意思。“种种”这里面就有学问,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是无量的善巧方便,成熟自他,意思都在种种里面。不但是佛对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种种根性不相同,用现代的话来说,种种背景不相同,种种意识不相同,种种生活习性不相同,乃至於种种思想信仰不相同,你用一种慈悲行不通。慈悲里头也要分种种,关怀也要分种种,帮助也要分种种,你才能够把一切众生都应付得妥妥善善。同样是个关怀、是个爱护,对甲表的态,对乙就不行,就不适用。如果我们要用最明显的例子来跟诸位说,我们对一个尊长,跟对一个两、三岁的小朋友,表态能一样吗?真的是爱护、关怀、帮助,不一样。小孩可以摸摸他的头,对尊长不可以,你不能去摸他的头,这是种种的意思,你就晓得这一切众生是多麽复杂。你不懂得种种善巧方便,你是一个态度,会把事情搞糟,这里面就没有智慧。所以举一个例子,诸位从这一个例子里头,你就要能够体会这个事情确实是很复杂,如何能把这个事情做圆满,真的不容易,这是对人。再回过头来对自己,对自己也是这麽复杂。我们成长过程期间不一样,我们也是从儿童、少年、青年、壮年,也是经历这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里面,我们在生活、在工作上遭遇许许多多的挫折困难,遇到许许多多人事的变换。所以我们自己关怀自己,自己照顾自己,那个方法手段也不相同,也常常在变化,哪有一个一成不变的道理?这些都是学问。从哪里学?多读书、多历练,在生活里头去锻炼,你才能学到东西,你才能成熟。而佛法里面,实在讲更是圆满,但是佛法比较上难一点,就是佛讲话很含蓄,往往他不明说,他意在言外。像他说这些神众名号,我们要不细心去体会,哪里懂什麽意思?你还不看着这些名字,张三、李四,点点名就算了,哪里晓得这个名号里头,含这麽多意思在里头。这就是佛教给我们学习的,这是佛教学的手段,教学的方式;处处教我们细心体会,这样才能开智慧。我们凡夫粗心大意惯了,佛用这个方法把我们这个过失改变过来,细心观察才能看出,每一个名号里面都含无量义,每一个名号都是我们现前的学处。我们到哪里学?就在这个地方学。末後这一尊:
【大光普照主风神。】
“大光普照”这个名字在前面都见过,但是他们类别不相同;这是在一切运动之中,一切活动当中。我们看这十尊菩萨德号的排列,他一开端“无碍光明”,以无碍光明开端,“大光普照”总结。总结里面不离智慧,不离平等。普照是平等心,平等是定心,要常常保持。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有能力随时契入华严三昧,得深禅定,所以他才能普照。他自性的般若光明,根本智、後得智才能够起作用;这个作用对自己就是大自在,对众生就是大随缘。随缘就没有障碍,对自己自在就没有障碍,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所以我们要注重定,至於慧?慧不必求,因为求智慧这个念头就是慧的一个障碍。要紧的是,在我们本宗来讲,修清净心。我们今天所要求的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华严三昧,一心不乱就是甚深禅定,一心不乱起作用就是大光普照。
不但进入念佛堂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你能念一个小时,你就静静专心念一个小时,修一个小时,真修。诸位要晓得,我说这个真修就是这个里头,决定不能有丝毫夹杂,那叫真修。时间短没有关系,你得真实受用,绝不夹杂一个妄念,绝不夹杂分别执着。在念佛堂要学自在随缘,我们这个功夫就得力,念佛三昧就能得到。甚深的念佛三昧纵然不能得到,浅的念佛三昧,我们一般讲“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最浅的念佛三昧,不难得到。你得到的时候,自在随缘你就体会到,身心清安、快乐。不会说念佛愈念愈辛苦,愈念愈辛苦是功夫不得力;愈念愈快乐,功夫得力了,愈念精神愈好,这是功夫得力的现象。愈念愈提不起精神,愈念愈想打瞌睡、愈想睡觉,这是没有契入境界。证明什麽?证明你的妄想杂念很多,你有昏沉、掉举这两种障碍,障碍你念佛,这业障,进念佛堂业障现前。什麽叫业障?这就叫业障。但是这个业障不要怕它,一定要突破,不是不能突破的,知道这个障碍是决定可以突破的。在初学这个障碍是决定有的,你怕什麽?每一个念佛人都是通过这个关口的,我们也要把这个关口突破,突破之後就自在了。後面这一句是总结: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末後这一句:
【皆勤散灭我慢之心。】
清凉大师在这一段注解里面告诉我们,风是动,我们把它合现在所有的一切活动、运动,所以它的范围很广很广。大师告诉我们,它在表法通表“方便无住”,所以有散灭我慢之心这个意思。这一句经文,如果我们联想到《金刚经》上两句很有名的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这一句经义非常贴切。我慢是大烦恼,根本烦恼里面,贪嗔痴接着就是慢。慢从哪里来?慢从痴来的,他要是有智慧就决定不会有我慢之心。这一些菩萨们,“皆勤散灭我慢之心”,他们教我们,要把贡高我慢这个心要消灭掉。儒家对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视,但是他毕竟是三界之内的人,没有超越三界的念头,所以他对慢他不讲灭,他讲伏,伏住。《礼记》里面讲“傲不可长”,他只说到这一句话。我们佛法不但傲慢不能增长,要把它消灭掉。为什麽?只要有慢这个念头在,贡高我慢,别人不如我,我比别人强,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问题才真的严重。
出离六道轮回基本的条件要把见思烦恼断掉,小乘阿罗汉为什麽脱离六道轮回?见思烦恼断掉了。由此可知,六道轮回怎麽来的?就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所以见思烦恼是能变,六道轮回是所变。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你只要把见思烦恼断掉,六道轮回自然就不见了,还有什麽出不出?自然就没有了。佛给我们讲的这个道理,讲得太清楚、太明白,我们细细的思惟、细细的观察,明了之後,肯定了,一定要依教奉行。在生活里面,生活是活动,在工作里面,工作也是活动,风是代表动态的,哪能不动?起心动念都是动,言语造作还是动。在一切活动里面,把贪嗔痴慢舍掉,这就是主风神所表的义趣。所有一切活动,与智慧、与慈悲、与清净、与善巧方便相应,那就对了、就正确了。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敬印《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