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第一念,让它念念相应,我们就成功,我们这个心就真正住在三昧。“於诸三昧”,诸是多,我们的受用太多,在生活起居、处事待人接物,一切时、一切处,点点滴滴都与阿弥陀佛相应。一切时、一切处,无论做什麽事情,与阿弥陀佛相应,或者与清净心相应、与平等心相应。清净,不被尘缘所染就是清净,再说得明显一点,不生烦恼。如果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心里面起了贪嗔痴这妄想,清净心没有了;顺境里面不生贪爱,逆缘里面不生嗔恚,这心才叫清净心。平等心不起分别,无论境缘好丑不生分别,见诸佛菩萨,跟见一切小动物、见一切饿鬼、地狱,一个样子,一心恭敬;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礼敬诸佛”,一个真诚心,一个恭敬心,这就平等心现前,与平等相应。我们对佛真诚恭敬,我们对人也真诚恭敬,不差分毫;我们对物也真诚恭敬,我们对这个毛巾、对这个茶碗,跟对佛那个真诚恭敬没有两样,这平等心现前。於一切法,觉而不迷,这就是智眼。一切法的体相、因缘、果报、作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与觉相应。这功夫在哪里用?生活里面用,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一切时、一切处都能够与觉、正、净相应。也就是说,无论在什麽环境里面,好的环境也好,不好的环境也好,不生烦恼,不起执着,不起分别。不起执着是清净,与清净相应;不起分别,与平等相应;清清楚楚,与觉相应。事缘无量无边,这叫诸三昧。怕的是诸三昧,诸位还有一点疑惑,我们再举例来说明。譬如我们讲五欲:财、色、名、食、睡。我们对财放下,一切财宝摆在我们面前,不生贪爱、不起执着、不起分别,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在财里面得三昧,财宝里面得正受。色里面亦复如是,美色没有贪爱心,丑陋之色也没有一点分别心,境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在色法里面得三昧。所以法无量无边,这就讲你样样看得破、样样放得下,就叫做诸三昧。你只要有一样放不下、有一样看不破,那一样里面都会产生障碍。障碍你见性,或者障碍你见性不得圆满。这个地方所讲,他具足清净,具足是圆满的意思。所以从经文里面看,这一些菩萨个个都是法云地的菩萨。不是法云地的菩萨,不可以讲具足,不可以说圆满,於诸三昧他总还有几条还没有达到圆满。说圆满决定是三大阿僧祇劫修满,证得十地的果位。我们要学,虽然我们是薄地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断,十地菩萨的行门,我们可以学。不但是十地菩萨,如来果地上的行法;等觉菩萨还讲修、修因,如来果地上没有修,只讲行,我们初学的人都可以学习。如来果法我们都可以学,何况菩萨法?问题是我们懂得、明了,真肯学,这个才行。三昧也叫等持,持是保持,等是平等;换句话说,永远保持你的心境平等,这也叫三昧。无论在什麽时候,无论在什麽场所,无论面对什麽样的环境,境有两种: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你都能够保持一个平等心,这叫三昧。境缘复杂,无量无边,所以称之为“诸”。我们学习应当从哪里学起?这就跟治病一样。我们身上现在的病太多,现在我们去求医治疗,哪一个病是要命的先治,先把命保住。次要的病,还不至於要命的慢慢治,每一个人的病况不一样,所以自己一定要替自己好好的诊断一下。在我们烦恼习气里面,哪一种最重,先从最重的下手。如果我们贪心很重,贪嗔痴比较贪心重,先断贪;如果嗔恚心很重,先断嗔恚;愚痴心很重,先断愚痴。重的先下手,重的烦恼断掉之後,轻的容易对治。贪里面范围很广泛,如果贪财,我就先从贪财这一条下手。佛给我们讲布施,布施很难,散财难舍。这个里面你就要有真正觉悟,我要不舍财,必定被贪财所害,贪财会叫我堕饿鬼、堕地狱。如果只有贪财,没有犯其他的罪,堕饿鬼;因贪财而造作其他的重罪,那就要堕地狱。财是假的,不是真的。古钱,你们看看中国,到博物馆里面看,夏、商、周用的古钱,做的形式像个小船一样,上面刻了个字是叫布,布是散布;船是水里头流水,叫泉,我记得是泉,泉是流动的。就说明古人聪明有智慧,财宝是在你面前流过而已,不是你的,你不要认为是你的,佛在经上讲五家共有。人往往为贪财、积财得杀身之祸,你能够把它舍弃掉,你一生平平安安过日子。所以有财一定要懂得施,施的果报、福德不可思议。你要有方法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哪一个病最重,就从这个病上下手。你要贪名,名也是祸害,不是好事情;惹人嫉妒、惹人怨恨,都不是好东西。权力、地位是斗争的根源,日子都不好过,不管你得到、不得到,总而言之,都给你带来一些苦难,一定要觉悟。明了之後,看清楚这些事实真相,彻底放下,不再搞这些分别、执着,你就得三昧,你就得清净。佛告诉我们,清净、平等、觉才是真的享受,真正的幸福。心地永远跟清净、平等、觉相应,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这里面自度度他,功德就圆满。这一生没有白过,这一生真有意义,这一生当中我们超凡入圣,永脱轮回。我跟诸位说的都是真话,可以证果,只要你真的觉悟,念头一转,最低限度,我们不讲高,高我们未必能做到,圆教初住菩萨,小乘须陀洹果,我们决定可以证得,入这个位子就是超凡入圣。
〔二〕 利他行满【辩才如海,广大无尽。具佛功德,尊严可敬。知众生根,如应化伏。】这三句是第二个小段,利他行满。前面都是说自利行满。这就是佛法里面常讲“三轮化益”,教化众生的利益;三轮是讲身、语、意。第一句是语业,“辩才如海,广大无尽”。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如来果地上成就圆满的四种无碍辩才,如一般所说。菩萨也有四无碍辩才,没有佛那麽圆满。凡夫要想得无碍辩,才能够讲经说法,但是必须要得佛力的加持,得佛力加持一定要以真诚、清净、慈悲心,这才能有很显著的感应。“辩”,意思是说很巧妙的,将佛所说甚深之理能够显示出来,我们常讲深入浅出,这属於辩。“才”,通常我们讲才华,说的是应机施教,观察众生的根性,应当怎麽说,说得非常恰当。同样是一部经,众生的根性不相同,说法的这些大德们讲法就不一样。这个例子非常明显,我们一定要能够体会。我们试看自古以来经典的注解,就能体会到这个意思。譬如《金刚经》,注解最多,几百种的注解,每一个注子说法都不一样。如果是一样就流传不下来,你的注子跟人家一样,那有什麽意思?不一样。为什麽有这麽多不同的注解?实在是众生根性不相同,注解的人必定很适合那一个时代、那个地区众生的根性,他这种说法大家很容易领会,能听得懂,能得利益。实在说注比讲范围要宽得多,注想到什麽?还有没有在现场听经的人,统统都要顾及。现场讲经决定是以现场对象为第一,不在现场那些人没有涉及这个范围,所以这个范围就更小,更容易契机。正是佛所说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示现什麽样的身分,应当给众生说哪一个法门,就跟他说哪一个法门,应机说法这叫才。说法的人为了要适应一切众生的根性,世尊一生当中为什麽说那麽多的法门,都是根性不相同。佛说法无问自说很少,不多见,多半都是有启请。有启请,请法的人就是代表一类的根机。实在说凡夫没有智慧,不懂得请法,见到佛欢欢喜喜,一句话说不出来,这是常有的事情。谁来请法?都是菩萨,都是再来人。他们示现各种不同的身分,就在他自己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当中,代表为他这一类同行,有了疑惑、有了问题,向释迦牟尼佛请教,请佛开示,经典都是这麽来的。我们晓得佛说法是应机而说,辩才无碍,人家来问什麽,他就跟他讲解什麽,内容无量无边,浩如烟海。佛的智慧,我们从旁边冷眼来观察,确确实实他那个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三世、十方好像没有一样他不知道,他说法巧妙之处,实在讲他也是有原则,原则是依二谛;二谛就是真谛跟俗谛。真谛是依佛自己境界而说,这是讲宇宙人生真相。不是凡夫的境界,凡夫很难接受,而且凡夫听到总不免疑虑重重,所以佛经里面就有很多这些随顺众生而说的,这叫俗谛;随顺我们的知见,随顺我们的常识,我们听起来很容易接受。佛给我们讲五戒,很容易接受;讲十善,想想很对,也很容易接受,这是俗谛。如果佛讲“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我们就很难接受,一般人听了就有疑惑,那是随顺真谛说的。这是说法两个原则。因此,我们将佛说法以大海来形容,佛法大海。我们在此地要学佛的辩才,要学佛的智慧,要学佛面对一切不同根性这些众生,有能力善巧去应付。平常要真诚的学习,唯有真诚才能感应道交。当然,如果为接引一切众生,常识的确是要丰富,平常多看、多听。多看、多听,给诸位说不必强记,你看多、听多,有印象就行。印象是阿赖耶识里面含藏有种子,在感应道交的时候,这些种子自然就起现行。这是我们有准备,不能说毫无准备,有准备也要求感应,两者都重要。第二句“具佛功德,尊严可敬”。这说的是身业,身要具足如来果地上的功德。佛的身是什麽?戒律。戒是佛身,经是佛语,禅是佛心。戒律广义来讲,守法、守规矩,不失律仪,显示出甚深的智慧。所以接触大众,大众自自然然他就生尊敬之心,所谓是恭敬之心油然而生。内有诚敬,外有威仪,也就是我们一般常讲,一定要给一切大众有好感,所以身相就很重要。接触一切大众,对你都能产生好感,他才愿意接受劝导。我们今天讲教诲,不敢说,我们可以讲劝导,他乐意来接受。这就是“具佛功德”。末後一句“知众生根,如应化伏”,这是意业。众生的根性不相同,差别就太大,无始劫以来习气的薰染,造成了种种不同的根性。佛菩萨没有问题,他一接触就了解,佛是六通、三明都达到究竟圆满,所以遇到佛是大福报。佛一看你,你过去生,再过去生,你过去无量劫前的事情他都知道,所以他说法契机。我们在经典里面…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