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中)▪P50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团体,这一些法身大士,这一些倒驾慈航的诸佛,他们也是这个道理。应以执金刚神的身分出现,他就示现这个身分。所以说这一些法身大士们神通广大,在这个地方现金刚神的身分,在那个地方又现别的身分。《普门品》里面讲三十二应,《华严经》末後讲五十三位善知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可以同时现无边身,同时现一切身。他是怎麽个示现?随众生的念头示现,众生有感,他就现身。正是他自己从来没有一点意思,他才能普遍现种种色身。如果自己有一点意思在里面,那就不行了,一个身都现不出来,那一点点意思就是障碍。我们很想得神通自在,又不肯把障碍除掉,你怎麽能成功?所以我们要学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自己没有丝毫意思存在,这与法性就相应了,性是空寂的。有一念意思就不空,就不寂,就不相应了。随类现身,现身的用意何在?在调伏众生,可见得他不是为自己。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我们不要说很多,示现在我们人间,示现在这个社会里面,他来干什麽?他来赞演如来正法,他来干这个的。赞是赞扬,讲经说法赞扬;演是表演,所谓表演就是做出来给众生看,做一个榜样给大家看,让大家依着这个榜样效法。佛菩萨示现这个样子,无非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断恶行善、积功累德,他所示现的就是这个。无论示现什麽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表演这桩事;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从迷惑颠倒、从恶业里面回头,真的是回头是岸。所以他的示现是“调伏”,调顺众生的理念,或者是我们讲,调顺众生的思想见解,把他的错误调正过来;伏是帮助众生降伏烦恼恶业,干这个事情。第七句∶【一切诸佛化形所在,皆随化往。】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知道,佛没有身,菩萨也没有身;不但菩萨没有身,声闻、缘觉也没有身。过去我们初学佛法的时候,总以为小乘大概距离我们凡夫不太远。佛在经上说过,他的烦恼断了,习气还没有断,好像距离我们很近。我们这种妄想、分别、执着错了,怎麽知道错?读《金刚经》的时候知道错了。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须陀洹已经不着相,须陀洹没有自己以为,我已经证得须陀洹。如果他要自己说,我已经证得须陀洹了,他决定没有证得。须陀洹是初果;换句话说,佛在《金刚般若》上告诉我们,初果已经不着相。何况初果以上的这一些圣贤,哪里会有着相的?这才能超凡入圣,决定没有着相的圣人,着相的声闻、缘觉、菩萨没有。如果有,那是示现的,正是如永嘉大师对六祖所说,“分别亦非意”,是那种人,那是不思议境界。只有凡夫着相,六道凡夫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人,他还是着相。所以无想天的天人比不上须陀洹,须陀洹已经不执着身是我。要晓得,佛没有身相,菩萨没有身相,一切贤圣都没有身相的执着,所以他能够随类化身,他能够化无量无边身。“一切诸佛化形所在”。佛到哪个地方去化身?这里说化身,诸位就很明显的体会到,应化身佛。如同三千年前,在印度出现的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佛,在三身里面讲是应身。为什麽叫应身?众生有感,佛应化而来。那个时代根本就没有佛法,众生如何能感?众生观念里面从来没有个佛,为什麽会把佛搞来?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众生之感有两类:一种叫显感,一种叫冥感。显是很明显的,我们心里有所祈求,这很明显的,佛来应了,这个感应道交。冥感是自己都不晓得,自己好像是没有求,但实际上是有求。求什麽?在印度当时那个时代,印度是宗教之国,佛在经上讲九十六种外道。外道不是骂人、不是歧视,外道的意思是心外求道,所以他不能证得。道不在心外,这些修道的人,全都是心外求道;换句话说,有能求、有所求,有能修、有所证,我们讲有修有证。有修有证就是心外求法,所证的不是真的果报。那些修行人,把四禅天当作大涅槃。诸位要晓得,涅槃这个名词不是佛家的,是古印度那些教派里面,可以说是共有的。涅槃的意思是不生不灭,他们修行所求的,就是要求不生不灭。以为到四禅天,不生不灭;到四空天,不生不灭。可是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寿命长,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到了,还要往下堕落,因为他上面没有了,他只有往下堕落。这个时候心里就怀疑,世间没有真正的大涅槃,希求大涅槃,结果是非常失望,那一个念头就是感。佛看到这个人有这麽一个念头,他就来应了。你们求涅槃,求不生不灭,真有不生不灭,但是你们错误,方法错、理论错了。所以佛应现在这个世间,满足这些人的愿望,佛怎麽不是感应而来的?佛所现的身相,随着业感众生的不同,佛现的相不一样。在这个世间示现人身,因为他的目标;大多数古印度修行人都是出家人,婆罗门、瑜伽、数论、六师外道都是出家人;所以佛也示现一个出家人的模样,出家人好度出家人。示现在家人的身分,因为这一些出家人没有真实智慧,依旧有分别、执着,一看你是在家,在家比出家好像就矮了一大截;再有智慧、再有德能,出家人也不相信。你是一个出家身分在他面前,他没有话说了。这个障缘、这个习气,一直到今天还存在。譬如说上台讲经说法,出家人讲得实在不好,大家听了都鼓掌很恭敬;在家人在台上讲得很好,恭敬心生不起来。在家人,跟我一样,在他心里面没有分量。所以在家人要得到在家人的景仰,你的表演要比出家人要好很多倍,他对你他会起恭敬心。你跟出家人一样,他瞧不起你;你比出家人好,好不了很多,他也瞧不起你。这是我们都能够理解的,我们都常常见到的。佛调伏众生,确实是无量的善巧方便。示现色相,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现什麽样的身分。随机说法,应当说什麽法门,佛就说什麽法门。佛如果一个人,来做这桩事情,他的障碍一定非常之多。这个障碍不是在佛那一边,众生这一边。众生好疑,疑心病很重,不肯相信。要用什麽方法断一切众生的疑惑?一定要感得千佛拥护。这一些诸佛如来,又示现出家、在家的弟子,佛的弟子,一个个都是聪明智慧,高出人天;一个个的德行、容貌、体相,人天所不能比这麽一大堆、一大群的人,都跟释迦牟尼佛学,都跟佛学,都做佛的弟子,让这个世间众生一看,看他弟子这样,那老师一定了不起,对老师才能产生信心。他们皆随化往,帮助佛教化众生,他们的任务是帮助一切众生对佛生起清净的信心,他们做这个工作。干破坏的也有,也是示现。提婆达多专门说佛的坏话,说佛的坏话最後引起公愤,他无可奈何知难而退。这是从反面让那些对佛有疑惑的,最後能够改过自新。所以都是诸佛如来大权示现,都是佛菩萨教化一切众生功臣。就跟唱戏一样,这台戏表演得很好,戏台上角色有唱正派、有唱反派,他们都是来唱戏,不是真的,都是演员,都是来表演的。表演得非常逼真,让我们芸芸众生看戏看得觉悟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在末法时期,皈依三宝作佛的弟子,我们要明白,我们这一生也是在演戏,也是演给社会大众看的。要演得很逼真,要演得很如法,我们的剧本是什麽?释迦牟尼佛的《大藏经》就是我们的剧本。依照剧本演戏,有缘多演几天,没有缘就收场。时间的长短看缘,缘是看观众,看听戏的人,他有没有兴趣?诸佛菩萨在十法界六道里面舍身受身,不为自己,为众生。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能契入这个境界,像这些菩萨一样,舍身受身也是表演的,也是做给众生看的。这个身相与自己毫不相关,对自己来讲,完全没有相。这个话很不好说,明明这是有相,有相跟无相是一个相。如果说没有相,身相都没有了,这个可思议。有相就是无相,无相就是有相,这就不可思议了。《心经》里面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是相,有相,空是无相;空跟有是一不是二,这就不可思议了。一切诸佛菩萨在这个世间示现这个身相,是即有即无,非有非无,它是一不是二,这才入得了境界。如果你把有、无分作两桩事情,你永远入不了境界。入不了境界的人是六道凡夫,契入境界的人才是佛菩萨。我们学佛真正的成就是入佛境界,《法华经》上讲入佛知见,入佛知见就是入佛境界,也就是说入空有不二;《维摩经》上讲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佛知佛见,就是如来境界,不二就是一,也叫做一真法界。这才是真实的功夫,真实的受用,我们学佛真正有所获,真正有所得。得到什麽?得到无所有,得到不可得,得到的是空有不二。楞严会上说得很有味道,“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得的是无所得。得跟无所得是一不是二,所以称之为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理很深很深、很广很广,诸位同修要很冷静的去想想,这才是我们修学佛法所求的,所希望得到的,这是经上所讲的真实不虚。末後这一句∶【一切如来所住之处,常勤守护。】最後这一句,把护法的意愿说出来了。护法谈何容易!“一切如来所住之处”,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住”字。经典一开端都说,“一时佛在什麽地方”,从来没有看到说,佛住在那里。这个住的意思就很深了,住怎麽讲法?佛法住持的所在处。这一些执金刚神,他们就有责任要在这里护持,“常勤守护”。世尊弘法利生是应机的,机缘尽了他就示现入般涅槃。佛虽不在世间,佛法在这个世间还要住一段时期。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八十岁入灭,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馀会,八十岁圆寂。圆寂之後,他老人家的影响力,我们今天用这个名词,诸位容易懂。他的智大、德大、能大,所以影响力很深很远,他的影响力是一万两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这一万两千年叫做住。佛虽然不在世,这一万两千年佛陀发愿影响的范围之内,护法神要常勤守护。所以他不说在,要说在就不是这个意思,他说住。现在我们去释迦牟尼佛入灭已经三千年了,只要我们的知见、我们的修学与经论相应,就是如来…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