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P29

  ..续本文上一页,这才叫从根本修。这个念最好念念与“大方广”相应,这个念是正念。“大方广”就是自性的体、相、作用,也就是这一部《华严经》上所说,与这个相应。《华严经》太大了,我们一下抓不到,那怎麽办?佛菩萨毕竟是慈悲到极处,智慧到顶点。他将全经浓缩成十个纲领:普贤十愿,念念与这十个纲领相应,就是与“大方广”相应。如果这十条嫌多了,这经上也常说,你记住四弘誓愿也行。“四弘誓愿”我想每一位同修都记得住∶“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常有这个心,心行都与这四愿相应,这四愿就是“大方广”。你功夫用得久了,自自然然就契入“佛华严”。我们一定要真干!这一点非常重要。经文末後这一段,这是第四个小段。【又以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间,悉包法界。】清凉这个科题里面是“举因显广”。我们看佛说法,先说果,然後再说因。我们羡慕如来依正之果,就要懂得怎样去修因。如来的功德无量无边,说之不尽,此地在总结里面用个佛力,这个不是客气话,是真实话。使我们深深的体悟到,佛都要靠诸佛神力加持,我们不仰赖佛力加持,怎麽能成就?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宣说《无量寿经》,诸位在《无量寿经》上看到过,他起了念头要讲《无量寿经》,得到一切诸佛的加持,这就说明佛都要靠诸佛加持。因诸佛神力加持,一念之间,悉包法界。极其微弱的一个念头,刚才说了,它的影响尽虚空、遍法界。这个里面包含了事法界、理法界、清净的一真法界、染污的十法界。十法界都染污,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染污得轻,六凡法界染污得重;六凡法界里面三善道又比较轻,三恶道更重。一念就完全包尽了,一念如是,又何况念念?经文到这里总结。前面讲充遍十方,这是讲“通局无碍”;通是通达,局是局限,有限制;我们现代的话讲突破时空。集菩萨众,集是集会。在我们凡夫感触里面,好像佛或者是放光、或者是现瑞,召集这麽多大众,其实佛没有召的意思。佛起了一个念,要讲什麽经,要建立什麽法门,菩萨心地清净,好像电波发出去,他那个感应很灵敏,他收到了,他就来了。我们现在这个心粗心大意,烦恼妄想很重,不灵,不是佛的音波、光波、心波达不到我们这儿,早就达到了。我们这个机器不灵光,虽然电波来了,收不到,没有反应;菩萨有反应,所以他懂得到那个地方去闻法,他知道。所以这是声光集众,显示佛的德能;古人讲神通,我们现在讲德能,大家比较容易体会。这个是“摄入无碍”。有如很强的磁力、磁场一样,十法界有缘的众生统统都吸收到这个地方来。佛境界里头显示出凡夫的境界,显示出凡夫的生活状况,这是“染净无碍”。悉包法界,这是讲“广狭无碍”。一念即能,这是“时空无碍”,这从时间上讲的。无量劫可以把它变成一刹那、变成一念;一念又能够把它展开,变成无量劫。所以诸位要晓得,空间跟时间不是真的。真法是一,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要用现在的话说,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同时存在也不碍有过去、现在、未来,它圆融的,确实同时存在。此界、他方同在此处,这妙不可言。就像我们看电视的频道一样,电视里面空间很广,此界、他方我们频道一转换都在这个萤幕上,此界、他方都同在此处,空间没有了。时间、空间都不是真实法。末後,集菩萨显示的是“因果无碍”,出佛神通显示的是“依正无碍”。本经在末後,在五十四卷里面世尊给我们说出,菩萨有十种宫殿。这一段讲到宫殿的庄严。我们在这段经里面所看到的,显示出四无碍法界,无障碍的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把种种无障碍合起来说,不外乎这四大类。我们一定要懂得佛言外之音,我们的修学才有下手处。五十四卷里面讲的十种宫殿,那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了。第一种“菩提心是菩萨宫殿”。菩萨十种宫殿,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节录出来。诸位要知道宫殿是我们居住的所在,最要紧的不是我们身住那里,要紧的是心住在那里,这个才重要。你看须菩提尊者在金刚般若会上,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了两个问题∶“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一部《金刚经》就讲这两桩事情。请教世尊,我们的心要安住在那里?“降伏其心”,就是烦恼妄念我们要怎样去降伏?所以说到宫殿,就是讲心安住之处。心要住在那里?所以佛第一句就是给我们讲菩提心。“菩提”是觉,你的心要安住在觉道里头,不可以迷惑。安住在大菩提上,那就是妙宝宫殿。“四弘誓愿”是菩提心,《观无量寿经》佛告诉我们,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是菩提心。藕益大师教给我们,一心向往希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是无上菩提心,不能把它忘掉。念念这个心真住在这个地方,这叫发菩提心。菩提心是菩萨妙宝宫殿,这个是大乘法里头第一重要的一桩事情,不发菩提心,就舍弃了大乘;二乘人没有菩提心。第二,佛说“十善业道福德智慧是菩萨宫殿”。菩萨的心要安住在这里。诸位一定要记住,菩提心是根本;没有菩提心,那什麽都谈不上,这是根本。然後你心里头常常有十善业道、有福德智慧;有这个东西作什麽呢?教化欲界众生,欲界众生的心量很小,心量不大,教他修其他的大法,他不敢接受,不敢当。所以要教他做好人,来生不舍人身,还比这一生过得更好;再好的能够生到天上,享受天福。所以要以十善业道、福德智慧去教化这一类众生。第三种叫“四梵住”。梵是梵天,色界天。色界天人,色界四禅十八层天都叫做梵天。他们的心安住在那里呢?四条,所以叫四梵住,这个四条就是慈、悲、喜、舍。天人的心是慈、悲、喜、舍心。我们如果连这个心没有,换句话说,不管你行什麽善、修什麽法门,色界天不能去。你有很深的禅定,没有慈、悲、喜、舍,也不能到四禅天。你到那里去呢?你还是在欲界,你不能超越欲界。你的定功很深,能超越欲界,可是没有慈、悲、喜、舍,顶多只能生到四禅的无想天,无想天是外道天。果报如是,这个是我们不可以不晓得的。所以菩萨要发慈、悲、喜、舍四梵住心,教化色界众生。你要没有这个心,你就不能到色界天去应化,像《普门品》所讲“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现什麽样的身”。所以,慈、悲、喜、舍是菩萨宫殿。第四句是“生净居天是菩萨宫殿”,一切烦恼不能染故。生净居天,净居天是四禅里面的五不还天,也叫净居天,所以四禅是凡圣同居土。四禅一共是九天,四种是凡夫天,五种是圣人,佛在经上讲三果以上的圣人,住在这个地方修行。菩萨为什麽要生净居天?你不生净居天,你就度不了净居天里面的三果圣者。这个里面如果根利的、善根福德深厚的,他在这个地方就回小向大。如果是小乘根性的,菩萨在这个地方教化他们,他就能够脱离六道轮回,证四果阿罗汉。阿罗汉是脱离六道轮回的,需要菩萨去帮忙,所以菩萨要发心应化在净居天中。第六,“生杂染世界是菩萨宫殿”。杂染世界就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佛菩萨也不舍离我们,“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果然不错。杂染到极处是饿鬼、地狱、畜生。我们看到这个放焰口,你看焰口台对面,我们通常用纸扎一个鬼王,青面獠牙,扎一个鬼王在焰口台对面,这个鬼王叫“焦面大士”。是什麽人呢?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饿鬼道里面要现鬼身,他才能够度这些鬼众;他要不现鬼身,他怎麽能度得了鬼众?人要跟鬼去说佛法,鬼就吓跑掉了。所以你们要记住不要怕鬼,谚语里说得很好,人有三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我们人要被鬼吓到,那你可糟了!鬼本来是怕人的,结果你怕他,你说这不奇怪吗?所以遇到鬼,气要壮一点,鬼就吓跑掉了,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菩萨在那一道,要现那一道身,才能度那一道的众生,帮助这些众生断恶修善,改过自新。前面六种宫殿都是讲菩萨应化在十法界里头,特别是讲六道,六道讲得多,讲得详细。後面这四种宫殿完全落实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当中。第七,“现处内宫妻子眷属是菩萨宫殿”。这句话要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示现在普通住家,你的家里面有妻子儿女,有父母兄弟,古代的时候都是大家庭,这一家人都住在一起。现在虽然是提倡小家庭制度,这一句经文的意思还是讲得很圆满。菩萨示现在一个家庭里面,起什麽样的作用呢?度化这一家的众生。这一些众生这一生当中变成你的家亲眷属,过去生中有因缘的。佛常讲因缘很复杂、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四大类∶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不是这四种缘,不会变成一家人;变成一家人的,都是这四种缘很亲、很密切,变成一家人。孝子贤孙是报恩来的;这个败家子搞得家破人亡是报怨来的、报仇来的。所以有讨债、有还债的。讨债的讨完了,他就走了。还债的,那看他欠你多少,欠得多的,对你物质生活照顾还挺周到;欠得少的,照顾就很微薄了,一点恭敬心都没有,都是债务上的,那有什麽恭敬?报恩的才有恭敬心。所以要晓得这是四种缘聚集成一家人,过去跟这些人有这麽个因缘。现在虽然变成一家人了,你觉悟了,觉悟就好了,把他当作法眷属,我们把他变成一家人同修伴侣。这个世俗烦恼的眷属转成法眷属,你要度他,要帮助他们觉悟,过去这些恩怨债务统统消除,变成法眷属。所以度家人要从自己本身做起,在四摄法里头同事,同行同事,你才能度得了你的家人。这是菩萨普度一切众生,实在讲头一个要度你家的人;家里头人都度不了,你还能度外人?好像现在看到有不少法师、在家同修度外头人好像容易,度家里人好像难。这什麽原因呢?外面的人跟你接触得少,你一些毛病他都没看出来;家人天天在一起,你的毛病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你讲什麽他都不相信,道理就在此地。你在家里头果然把你那些毛病习气统统改掉了,你的一家人佩服了;唉!真不一样,你就度了。所以度外人…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