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P29

  ..續本文上一頁,這才叫從根本修。這個念最好念念與“大方廣”相應,這個念是正念。“大方廣”就是自性的體、相、作用,也就是這一部《華嚴經》上所說,與這個相應。《華嚴經》太大了,我們一下抓不到,那怎麽辦?佛菩薩畢竟是慈悲到極處,智慧到頂點。他將全經濃縮成十個綱領:普賢十願,念念與這十個綱領相應,就是與“大方廣”相應。如果這十條嫌多了,這經上也常說,你記住四弘誓願也行。“四弘誓願”我想每一位同修都記得住∶“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常有這個心,心行都與這四願相應,這四願就是“大方廣”。你功夫用得久了,自自然然就契入“佛華嚴”。我們一定要真幹!這一點非常重要。經文末後這一段,這是第四個小段。【又以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間,悉包法界。】清涼這個科題裏面是“舉因顯廣”。我們看佛說法,先說果,然後再說因。我們羨慕如來依正之果,就要懂得怎樣去修因。如來的功德無量無邊,說之不盡,此地在總結裏面用個佛力,這個不是客氣話,是真實話。使我們深深的體悟到,佛都要靠諸佛神力加持,我們不仰賴佛力加持,怎麽能成就?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爲我們宣說《無量壽經》,諸位在《無量壽經》上看到過,他起了念頭要講《無量壽經》,得到一切諸佛的加持,這就說明佛都要靠諸佛加持。因諸佛神力加持,一念之間,悉包法界。極其微弱的一個念頭,剛才說了,它的影響盡虛空、遍法界。這個裏面包含了事法界、理法界、清淨的一真法界、染汙的十法界。十法界都染汙,十法界裏面四聖法界染汙得輕,六凡法界染汙得重;六凡法界裏面叁善道又比較輕,叁惡道更重。一念就完全包盡了,一念如是,又何況念念?經文到這裏總結。前面講充遍十方,這是講“通局無礙”;通是通達,局是局限,有限製;我們現代的話講突破時空。集菩薩衆,集是集會。在我們凡夫感觸裏面,好像佛或者是放光、或者是現瑞,召集這麽多大衆,其實佛沒有召的意思。佛起了一個念,要講什麽經,要建立什麽法門,菩薩心地清淨,好像電波發出去,他那個感應很靈敏,他收到了,他就來了。我們現在這個心粗心大意,煩惱妄想很重,不靈,不是佛的音波、光波、心波達不到我們這兒,早就達到了。我們這個機器不靈光,雖然電波來了,收不到,沒有反應;菩薩有反應,所以他懂得到那個地方去聞法,他知道。所以這是聲光集衆,顯示佛的德能;古人講神通,我們現在講德能,大家比較容易體會。這個是“攝入無礙”。有如很強的磁力、磁場一樣,十法界有緣的衆生統統都吸收到這個地方來。佛境界裏頭顯示出凡夫的境界,顯示出凡夫的生活狀況,這是“染淨無礙”。悉包法界,這是講“廣狹無礙”。一念即能,這是“時空無礙”,這從時間上講的。無量劫可以把它變成一刹那、變成一念;一念又能夠把它展開,變成無量劫。所以諸位要曉得,空間跟時間不是真的。真法是一,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要用現在的話說,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同時存在也不礙有過去、現在、未來,它圓融的,確實同時存在。此界、他方同在此處,這妙不可言。就像我們看電視的頻道一樣,電視裏面空間很廣,此界、他方我們頻道一轉換都在這個螢幕上,此界、他方都同在此處,空間沒有了。時間、空間都不是真實法。末後,集菩薩顯示的是“因果無礙”,出佛神通顯示的是“依正無礙”。本經在末後,在五十四卷裏面世尊給我們說出,菩薩有十種宮殿。這一段講到宮殿的莊嚴。我們在這段經裏面所看到的,顯示出四無礙法界,無障礙的法界。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把種種無障礙合起來說,不外乎這四大類。我們一定要懂得佛言外之音,我們的修學才有下手處。五十四卷裏面講的十種宮殿,那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了。第一種“菩提心是菩薩宮殿”。菩薩十種宮殿,清涼大師在《疏鈔》裏面節錄出來。諸位要知道宮殿是我們居住的所在,最要緊的不是我們身住那裏,要緊的是心住在那裏,這個才重要。你看須菩提尊者在金剛般若會上,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了兩個問題∶“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一部《金剛經》就講這兩樁事情。請教世尊,我們的心要安住在那裏?“降伏其心”,就是煩惱妄念我們要怎樣去降伏?所以說到宮殿,就是講心安住之處。心要住在那裏?所以佛第一句就是給我們講菩提心。“菩提”是覺,你的心要安住在覺道裏頭,不可以迷惑。安住在大菩提上,那就是妙寶宮殿。“四弘誓願”是菩提心,《觀無量壽經》佛告訴我們,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這是菩提心。藕益大師教給我們,一心向往希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是無上菩提心,不能把它忘掉。念念這個心真住在這個地方,這叫發菩提心。菩提心是菩薩妙寶宮殿,這個是大乘法裏頭第一重要的一樁事情,不發菩提心,就舍棄了大乘;二乘人沒有菩提心。第二,佛說“十善業道福德智慧是菩薩宮殿”。菩薩的心要安住在這裏。諸位一定要記住,菩提心是根本;沒有菩提心,那什麽都談不上,這是根本。然後你心裏頭常常有十善業道、有福德智慧;有這個東西作什麽呢?教化欲界衆生,欲界衆生的心量很小,心量不大,教他修其他的大法,他不敢接受,不敢當。所以要教他做好人,來生不舍人身,還比這一生過得更好;再好的能夠生到天上,享受天福。所以要以十善業道、福德智慧去教化這一類衆生。第叁種叫“四梵住”。梵是梵天,色界天。色界天人,色界四禅十八層天都叫做梵天。他們的心安住在那裏呢?四條,所以叫四梵住,這個四條就是慈、悲、喜、舍。天人的心是慈、悲、喜、舍心。我們如果連這個心沒有,換句話說,不管你行什麽善、修什麽法門,色界天不能去。你有很深的禅定,沒有慈、悲、喜、舍,也不能到四禅天。你到那裏去呢?你還是在欲界,你不能超越欲界。你的定功很深,能超越欲界,可是沒有慈、悲、喜、舍,頂多只能生到四禅的無想天,無想天是外道天。果報如是,這個是我們不可以不曉得的。所以菩薩要發慈、悲、喜、舍四梵住心,教化色界衆生。你要沒有這個心,你就不能到色界天去應化,像《普門品》所講“應以什麽身得度,就現什麽樣的身”。所以,慈、悲、喜、舍是菩薩宮殿。第四句是“生淨居天是菩薩宮殿”,一切煩惱不能染故。生淨居天,淨居天是四禅裏面的五不還天,也叫淨居天,所以四禅是凡聖同居土。四禅一共是九天,四種是凡夫天,五種是聖人,佛在經上講叁果以上的聖人,住在這個地方修行。菩薩爲什麽要生淨居天?你不生淨居天,你就度不了淨居天裏面的叁果聖者。這個裏面如果根利的、善根福德深厚的,他在這個地方就回小向大。如果是小乘根性的,菩薩在這個地方教化他們,他就能夠脫離六道輪回,證四果阿羅漢。阿羅漢是脫離六道輪回的,需要菩薩去幫忙,所以菩薩要發心應化在淨居天中。第六,“生雜染世界是菩薩宮殿”。雜染世界就是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佛菩薩也不舍離我們,“佛氏門中不舍一人”,果然不錯。雜染到極處是餓鬼、地獄、畜生。我們看到這個放焰口,你看焰口臺對面,我們通常用紙紮一個鬼王,青面獠牙,紮一個鬼王在焰口臺對面,這個鬼王叫“焦面大士”。是什麽人呢?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在餓鬼道裏面要現鬼身,他才能夠度這些鬼衆;他要不現鬼身,他怎麽能度得了鬼衆?人要跟鬼去說佛法,鬼就嚇跑掉了。所以你們要記住不要怕鬼,諺語裏說得很好,人有叁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我們人要被鬼嚇到,那你可糟了!鬼本來是怕人的,結果你怕他,你說這不奇怪嗎?所以遇到鬼,氣要壯一點,鬼就嚇跑掉了,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菩薩在那一道,要現那一道身,才能度那一道的衆生,幫助這些衆生斷惡修善,改過自新。前面六種宮殿都是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裏頭,特別是講六道,六道講得多,講得詳細。後面這四種宮殿完全落實在我們現實的生活當中。第七,“現處內宮妻子眷屬是菩薩宮殿”。這句話要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示現在普通住家,你的家裏面有妻子兒女,有父母兄弟,古代的時候都是大家庭,這一家人都住在一起。現在雖然是提倡小家庭製度,這一句經文的意思還是講得很圓滿。菩薩示現在一個家庭裏面,起什麽樣的作用呢?度化這一家的衆生。這一些衆生這一生當中變成你的家親眷屬,過去生中有因緣的。佛常講因緣很複雜、很多,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大類∶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不是這四種緣,不會變成一家人;變成一家人的,都是這四種緣很親、很密切,變成一家人。孝子賢孫是報恩來的;這個敗家子搞得家破人亡是報怨來的、報仇來的。所以有討債、有還債的。討債的討完了,他就走了。還債的,那看他欠你多少,欠得多的,對你物質生活照顧還挺周到;欠得少的,照顧就很微薄了,一點恭敬心都沒有,都是債務上的,那有什麽恭敬?報恩的才有恭敬心。所以要曉得這是四種緣聚集成一家人,過去跟這些人有這麽個因緣。現在雖然變成一家人了,你覺悟了,覺悟就好了,把他當作法眷屬,我們把他變成一家人同修伴侶。這個世俗煩惱的眷屬轉成法眷屬,你要度他,要幫助他們覺悟,過去這些恩怨債務統統消除,變成法眷屬。所以度家人要從自己本身做起,在四攝法裏頭同事,同行同事,你才能度得了你的家人。這是菩薩普度一切衆生,實在講頭一個要度你家的人;家裏頭人都度不了,你還能度外人?好像現在看到有不少法師、在家同修度外頭人好像容易,度家裏人好像難。這什麽原因呢?外面的人跟你接觸得少,你一些毛病他都沒看出來;家人天天在一起,你的毛病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你講什麽他都不相信,道理就在此地。你在家裏頭果然把你那些毛病習氣統統改掉了,你的一家人佩服了;唉!真不一樣,你就度了。所以度外人…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